软梯训练法对灵敏素质作用的研究①
2016-11-30袁策
袁策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 200438)
软梯训练法对灵敏素质作用的研究①
袁策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 200438)
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对近年来软梯训练方法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旨在梳理现阶段软梯训练法的科学研究成果。结果发现:(1)软梯训练法对不同体育项目的灵敏素质训练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软梯训练法对球类运动项目的灵敏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步伐”的快速移动上,对其他运动项目灵敏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身体协调能力的改善。(3)软梯训练法与传统灵敏性训练方法相比,其训练效果更好,而且将其与传统灵敏素质训练以合适的比例进行搭配训练,会取得最全面有效的训练效果。
软梯训练方法 灵敏素质 体能训练
软梯训练方法是国家体育总局在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一种全新的训练方法[1],但是在其引进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广大教练员的认可,直到近年来软梯训练方法才逐渐出现在一些需要快速移动的运动项目的训练当中[1-4、7、8]。同时近年来对软梯训练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相对一些成熟的训练方法,软梯训练方法的理论研究还是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软梯训练方法的发展。因此,该研究通过对近年来软梯训练方法相关研究的整理和分析,旨在梳理现阶段软梯训练法的科学研究成果,探索软梯训练方法的内在规律,丰富软梯训练的理论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文章以软梯训练方法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网络查阅,研究有关文献资料,对当今我国软梯训练方法深入了解和分析。
1.2.2综合分析法
在对我国现阶段软梯训练方法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前提下,将不同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比对,从中得出软梯训练方法的基本概念(软梯训练方法烦的概念、由来、操作)、软梯训练干预对灵敏素质发展的影响、软梯训练干预对不同体育项目灵敏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软梯训练方法与传统训练方法相比的优缺点。
2 软梯训练方法
2.1软梯训练方法的由来
软梯训练方法在我国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当时北洋政府下的北洋水师学堂为锻炼士兵身体素质,从西方国家引进了一种锻炼士兵攀爬能力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要求将两根单绳悬挂于树上或室内(绳长5~6 m),中间要求等距离安置一排硬棒,如此形成一个向上攀爬的软梯以训练士兵们的攀爬能力。这种软梯训练的方法主要是训练士兵的上肢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科学、简便、安全的上肢锻炼器械和方法逐渐代替了这种软梯训练方法[5]。
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育总局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软梯训练方法就是其中一种。然而与以前的软梯训练方法不同的是,这种软梯是在地上用尼龙绳或自画线做成的梯子,一般由10~30节,宽30~50 cm的正方形连接而成,运动员在软体上按照各种训练目的和要求快速地来回移动,以促进灵敏素质和协调性的发展,这就是当今软梯训练方法[5]。
2.2软梯训练方法的操作
软梯训练方法相对于其他借用器械的训练方法,其操作相对简便,只要求在地上用尼龙绳或自画线做成的梯子,即可进行训练,其训练内容,可根据训练的目的和不同体育项目的专项性,进行控制。例如:在对侧向移动的速度和灵敏相对要求较高的羽毛球运动中,可以进行“侧向小步跑”练习,发展运动员侧向移动的速度和灵敏性;另外在对急停加速的能力要求较高的篮球运动中,可以进行“急停垫步跑”练习,从而改善和提高篮球运动员在运动中快速急停和加速的能力[6]。
3 软梯训练干预对灵敏素质发展的研究
灵敏性是指处在特定运动场景中的肢体感受刺激,并根据需要迅速改变方向或变换动作的能力[7],在体育运动中灵敏素质是运动员掌握与完善高水平技战术的基础素质[8]。为更好地发展运动员的灵敏素质,有关学者利用软梯训练方法作为实验的干预手段,对运动员实验前后以及对照组做了一些对照研究,其结果显示软梯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发展具有显著效果。
3.1软梯训练干预的测试指标
在软梯训练对发展灵敏素质的研究中,实验干预的测试指标的确定在不同体育项目的研究中不尽相同。例如以下两项对照实验研究:在一项软梯练习对初中生学生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采用20s反复横跨跳、15 s立卧撑、4×10m折返跑(两次往返)、十字象限跳(5次)、六角球抓球(连续3次)[9]作为测试指标;然而在另外一项软梯练习对青少年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采用平衡板鹤立平衡测试、8项协调能力的测试、三角形障碍跑、六角球抓球、十字变相跑、原地纵跳转体180°——燕式平衡作为测试指标[10]。在这两个研究中,研究对象同为软梯训练对青少年灵敏素质的研究,但是其测试指标除“六角球抓球”以外,只有“十字变相跑”和“十字象限跳”是性质相似的,其他几个测试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测试指标的差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软梯训练方法的理论缺陷,理论发展还不够成熟,没有掌握测量软梯训练方法训练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在体育领域,由于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不同体育项目的训练当中训练效果的评价必须具有专项性,这就为制定统一测试指标增加了难度。但是,仔细观察使用软梯训练方法的体育项目,基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需要脚步快速移动、对身体协调性具有一定要求、在快速移动的同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准确性[2、3、8、11、13]。因此,软梯训练干预测试指标的确定,可以从使用软梯训练方法的体育项目的一般特征入手,例如体育运动项目的项群理论,制定一些既简单易行、操作简便,又具有普遍性的测试指标。
3.2软梯训练方法与传统灵敏训练方法的比较
在对软梯训练方法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将软梯训练方法与传统灵敏训练方法分别作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软梯训练方法相对于传统灵敏训练方法的优缺点。在一项软梯训练对10~12岁女子足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将20名10~12岁女子足球运动员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软梯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灵敏训练。结果显示:软梯训练方法和传统灵敏训练方法在提高10~12岁女子足球运动员快速变换动作、运动方向、变换身体空间位置的能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软梯训练方法的训练效果要好于传统灵敏训练方法。但是研究者在最后明确指出软梯训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灵敏素质训练,软梯训练应以合适的比例与传统灵敏素质训练进行搭配训练,才会取得全面有效的训练效果[11]。
另外一项利用软梯训练发展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实验研究也表明:软梯训练方法与传统灵敏训练方法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的训练效果好于传统灵敏训练方法,两者结合的训练方法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10]。
3.3软梯训练方法对不同体育项目灵敏素质发展的研究
在软梯训练方法对不同体育项目灵敏素质发展的研究中,集中体现了软梯训练方法的“优越性”——无论是在球类运动项目,还是在跆拳道、健美操等一些对灵敏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中。值得注意的是软梯训练方法在球类运动项目中,对灵敏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步伐”的快速移动,而在其他项目,对灵敏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身体协调能力的改善。例如,在一项软梯训练方法对女排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业余体校初中组12名女子排球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6人、实验组6人,进行为期10周的干预训练,实验组在与对照组其他训练内容一致的情况下,每周两次软梯训练。实验结果显示:软梯训练除对30m跑成绩没有显著提高外,对其他反应脚步快速移动的指标具有显著提高[12]。 在另外一项软梯训练对高校女子篮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选取同年入校,具有3年训练年限的12名女子篮球运动员,分成两组进行为期20周,每周2次,每次15 min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软梯训练方法对发展篮球女子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具有一定积极作用[13]。此外,研究者还指出,软梯训练应注重腿部力量素质的训练,这也说明了在球类运动中软梯训练对运动员灵敏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步伐的快速移动。
在软梯训练方法对跆拳道、健美操等其他体育项目灵敏性的研究中,研究者一致认为软梯训练对这些体育项目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对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的改善方面。在软梯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步法移动速度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选取练习跆拳道的20名学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进行为期12周的对照实验。在12周之后实验组的测试指标比较对照组更加快速、协调,而且研究者认为软梯训练增强了运动员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14]。
同时也有研究者专门进行了软梯训练对人体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王静等人在软梯训练对7~8岁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中,选取4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软梯训练对7~8岁儿童的动作协调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15]。
4 结语
综上所述,软梯训练方法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国家体育总局从国外引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教练的认可,更没有在各项体育项目中得到应用。可能是近年来随着体能训练的“发展壮大”软梯训练方法再次焕发活力,出现在各类体育项目的体能训练中,尤其是对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许多学者也对软梯训练方法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其结果一致表明:软梯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具有显著的提高和改善,在球类运动项目中对灵敏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步伐”的快速移动上,在其他项目,对灵敏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身体协调能力的改善。此外软梯训练对人们的协调能力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软梯训练方法的另一大优点体现在它的训练方法新颖、趣味性强更能够让运动员或者学生产生浓厚的练习兴趣,而且其种类繁多、动作难度层次分明,无论是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还是在大众健身领域,软梯训练都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训练方法,特别是发展和提高在青少年相关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5 目前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目前对软梯训练方法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测试指标不统一以及缺少作用机制研究。在测试指标方面,当今对软梯训练方法的干预性试验研究,测试指标过于繁杂,在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中其测试指标大相径庭,甚至在一些研究对象、方法和研究目的相同的同一体育项目中,不同研究者采用的测试指标也是不尽相同。在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当今只有王正伟对其做了研究,他认为:软梯训练可以使各项身体素质协调、合理、全面地发展,通过软梯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粘滞性,提高肌肉温度和弹性[16],其研究还不深入,不能充分地解释软梯训练方法对各项体育项目灵敏素质的有效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要确定统一的测试指标,测试指标的确定可以从使用软梯训练方法进行训练的体育项目的一般特征入手,一般特征主要包括:训练手段的相似性、训练目的的一致性;也可以根据“项群训练理论”,通过科学实验研究制定一些既简单易行、操作简便,又具有普遍性的测试指标。其次软梯训练方法对灵敏素质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还很少,不能充分地解释软梯训练方法对各项体育项目灵敏素质的有效促进作用,今后在此方面应深入研究,为软梯训练方法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1]王正伟.软梯训练法对提高运动员灵敏素质的作用机理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4):99-100.
[2]葛春林,陈忠和.排球专项灵敏素质的研究现状及其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46-50.
[3]吕吟.我国艺术体操柔韧素质训练方法的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62-64.
[4]庄容.业余田径训练中发展运动员灵敏协调素质练习方法[J].田径,2007(2):11-12.
[5]李建臣.软梯组合训练[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方法——软梯训练方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赵西堂,张玉宝,葛春林.运动灵敏素质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3):249-256.
[8]鲍善军.灵敏素质训练对不同水平拳击运动员技、战术运用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6):72-76,83.
[9]胡丽云.软梯练习对初一学生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0]赵小威.“软梯训练”对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灵敏素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11]孙鹏.软梯训练对10~12岁女足运动员灵敏素质辅助作用的实验性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12]董孟京.软梯训练法对西城区业余体校女排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13]王玺.软梯训练对高校女子篮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44,51.
[14]张玮.简析软梯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步法移动速度的影响[J].青少年体育,2015(8):51-52.
[15]王静.软梯训练对7~8岁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16]王正伟.软梯训练法对提高运动员灵敏素质的作用机理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4):99-100.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Ladder Training Method on the Sensitive Quality
Yuan C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Train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In this paper,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re applied to introducing and analyzing many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We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Rope ladder training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sensitive quality training in different sports. (2)Rope ladder training improves the sensitive quality in ball games,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ast moving of “PACE”. The effect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improving the coordination capabilities of athlete on other sports. (3)The effects of rope ladder training are much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sensitive quality training, and the effects of training will be better, which is the collocation with rope ladder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sensitive quality training with appropriate proportion.
Rope ladder training; Sensitive quality; Physical training
G842
A
2095-2813(2016)09(b)-0022-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6.022
袁策(1992—),男,河南商丘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