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2016-11-30殷晓鑫

少年体育训练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教学管理队伍

殷晓鑫

(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探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殷晓鑫

(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我国高校需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及当代大学生思想爱好、身体素质,合理、有序地开展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基本体育技能,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准备。

1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特点

1.1 差异性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侧重点等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异。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涵盖面相对较广,其中包括对学生及教师教学主体的管理,以及教学器材、教学场地、教学计划、教学成果的管理。这些管理内容相互影响、环环相扣,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对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及教学管理工作综合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1.2 有序性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特性取决于体育教学工作本身具有的循序渐进特点,教学管理工作需紧跟每一个教学环节,不可颠倒顺序、脱离教学实际。从时间上看,教学管理工作可根据教学阶段和具体环节分层、分类,不流畅的教学管理难以形成紧张有序的教学流程。

1.3 阶段性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内容及工作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阶段性的动态反馈结果及时地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了解阶段性管理工作成效,进而切实对管理反馈情况及教学特点进行调整,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2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理念及目标定位有待调整

(1)教学管理理念滞后的问题始终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的一大瓶颈。国内很多高校并未彻底改变体育教学管理理念,仅将教学管理工作作为简单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成果考核的手段,并没有从新时期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转变及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思想、爱好出发,制订与实际教学及学生特点相符的管理模式。(2)很多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服务于教学工作、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的,仅考虑指导和监督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将通过审核的教学计划付诸于实践并用成绩考核班级体育教学成果等,这并没有真正起到提升教学质量及效率的作用。

2.2 管理体系及考核体系不健全

很多高校没有根据体育教学实际及教师与学生的特点来完善科目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课程管理工作难以高效、顺利地开展。教学质量监督及评价不科学、不合理,不仅很难督促教师规范、积极地完成课程准备、实际教学、课下指导及成绩考核和教学成果的汇报工作,也很难进一步完善开通教学反馈通道,指导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

2.3 管理队伍稳定性及综合素质不高

尽管国内高校近年来教学管理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依然缺乏稳定性,综合素质不高。在管理队伍稳定性方面,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并非是经过系统管理培训过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可能同时兼顾教学工作或其他校内管理工作,并没有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及系统的管理技能培训,也没有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素质技能考核评价,教学管理时间、精力、经验和能力都有不足之处,这有碍于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及考核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不利于教学管理计划的制订与执行,难以科学拓宽教学管理反馈及评价渠道,降低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质量。另外,一些高校决策层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未能高度配合教学管理需要,未能提供工作支持和经费支持,致使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发展与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体育教学实施工作步伐不一致,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2.4 课堂教学管理难度大

国内高校当前主要依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内容及要求开展的“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来进行教学工作,教学班级并非校方安排,而是根据学生所选课程项目自由编排。也就是说,一个教学班级内的学生并非来自于同一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身体素质和习惯爱好等都各不相同,班级学生人际关系相对于行政班级更加错综复杂,课堂秩序维持及教学计划制订难度大。不同专业的学生会因专业课程安排及实训安排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计划,这无疑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2.5 课外活动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体育教学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指导,很多高校没有高度重视体育科目课外的活动管理工作,未能及时针对体育科目课外活动项目和学生课外活动特点建立起完善的课外活动管理机制,致使课外活动指导工作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严密的组织和全面的指导。此外,很多高校没有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学习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现状,高校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同虚设,学生仅仅只是随意、无序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这难以引导大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培养良好行为品质和运动习惯。

3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改善对策

3.1 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队伍素质

(1)国内高校应借鉴国外体育科目“生命第一、健康第二、教学第三”的教学思想,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生命健康、人格品质的重要性。(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将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的核心要素,以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激发教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国内高校需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引导管理人员参加系统地管理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管理队伍与其他高校交流体育教学管理经验;设立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考核机制,对教学管理队伍形成约束,通过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综合素质改善教学管理工作。

3.2 紧贴教学实际实施教学管理

各高校应了解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以高校教学管理原则为主要依据,合理地、人性化地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体育场地、教学器材设施供给等进行安排,兼顾学生性别、年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人文素养、兴趣爱好、运动习惯和教师教学能力、教学专长,将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热情与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3.3 实施课内外学分制管理

(1)管理队伍可首先征求校方相关部门同意,争取学校的支持,对教师和学生开放公平的建议和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学习的同时,踊跃投入到课外锻炼中,学校在学取得科目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后,应尽可能减少对选修项目的限制,避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2)教学管理部门可设立竞争机制,可在体育俱乐部实施末位淘汰制,让学生认真对待体育活动,自觉遵守相应秩序规定。(3)教学管理部门可安排专人对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考勤,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工作。

3.4 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可充分借鉴成功的现代化管理案例,引入科学管理方法以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例如,可将ISO9000标准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此质量管理体系可更有效地指导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更新教学管理观念管理体系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4 结 语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存在管理理念及目标定位有待调整、管理体系及考核体系不健全、管理队伍稳定性及综合素质不高、课堂教学管理不到位、课外活动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队伍素质,紧贴教学实际。教学管理应实施课内外学分制管理,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注重大学生德、智、体素养的全面培养,以此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 1 ]刘传勤.市场经济条件下北京市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3).

[ 2 ]余万斌.ISO9000族标准评价体系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6).

[ 3 ]倪秀海.发展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阳光体育理念的应用[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

[ 4 ]何波,周福贵.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管理与改进思路探究[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2):169-172.

G807.01

A

1674-151X(2016)11-067-02

2016-08-31

殷晓鑫(1983~),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教学管理队伍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大雁的飞行队伍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