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保护,文化如何行动
2016-11-29谭徐明,王卫国,才多杰等
三江源保护,文化如何行动
编者按: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之称。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宁视察时,通过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察看了三江源地区生态实时画面。他指出,“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水利部高度重视玉树水利事业和三江源文化建设,陈雷部长专门做出重要批示。7月25—28日,在玉树传统赛马节暨首届雪域格萨尔文化艺术节活动期间,玉树三江源水文化节正式启动。以水为媒,保护三江源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担当?如何发挥水利在三江源保护中的作用与优势?本刊特别邀请参与这次水文化节活动并开展三江源保护文化行动策划的部分专家及玉树州水利局负责同志,请他们对三江源保护文化行动发表真知灼见,以飨读者。
采访专家
谭徐明:中国水科院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
王卫国:水利部直属机关党委宣传处处长
才多杰:青海省玉树州水利局局长
王学仁:青海省玉树州水利局副局长
蒋 超: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原副主任,水利史专家
王 凯:南京市水利局原局长,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徐有成: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局长,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
邱志荣:绍兴市水利局调研员,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
陈方舟: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委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 陈方舟摄
这是一个海拔之高让内地很多人闻而生畏的地方,同时又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吸引力的地方。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是藏传佛教四大流派合流的宗教文化枢纽。这里拥有巍峨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湛蓝的天空和众多高原河湖。但在水利人的眼中,这里更因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即“三江之源”而独具魅力。
玉树常被称作“中华水塔”,是三江上游主要的水源产出区。作为全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屏障,玉树在自然环境保护中占据重要位置。水利部高度重视玉树水利事业和三江源文化建设,陈雷部长专门做出重要批示。支持三江源保护的文化行动,不仅有利于藏区爱水护水的文化传统世代传承,更具有从文化入手唤起社会公众关注三江源、支持源区生态保护、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价值。
2016年7月25—28日,玉树传统赛马节暨首届雪域格萨尔文化艺术节和三江源水文化节成功举办,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专家组应邀赴玉树调研。本刊特别邀请部分专家组成员做客《特别关注》,与大家共同分享他们对这次活动的感受,以及对推进三江源保护文化行动的独道见解。
中国水利:2016年玉树州政府将首届三江源水文化节放在了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玉树赛马节上,这其中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才多杰:玉树赛马节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活动。清雍正时,为加强藏区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中央政府资助了每年一度的“玉树会盟”,会盟是全藏区各民族各部落团结的盛会,赛马节从此成为三江源隆重的节日。玉树州政府决定首届三江源水文化节放在玉树赛马节上,这是期望以水文化节扩大社会对三江源关注度、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三江源是庇佑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和探索神往的精神家园,更是我国乃至东南亚六国的生态战略要地。三江源文化建设,对推进全州以及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我们需挖掘弘扬三江源水文化,营造三江源文化影响力,这是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迫切需要。
玉树的水文化建设是三江源保护中不容小觑的力量。州党委、州政府确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统筹水文化建设,以维护源头的自然与纯净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借助文化传播的力量,通过建设水情教育基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方式,让水文化走向社会,让人们了解水文化和水文化传播的理念,理解并支持水文化倡导的价值选择和政策导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官方需善于借助非政府组织的能量,引导并将这股能量规范化,确保三江源的文化建设采用正确的方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玉树传统赛马节暨首届雪域格萨尔文化节和三江源水文化节开幕式 陈方舟摄
中国水利:参加这次活动,大家有什么感受?
谭徐明:这是我今年第二次进入玉树实地考察,上一次是今年4月,在水利部直属机关党委、文明办的组织下,作为水文化委员会及水利史研究会专家组成员赴玉树,进行水文化调研。这次专家组再赴玉树,有幸观摩了玉树传统赛马节暨首届雪域格萨尔文化艺术节和三江源水文化节活动。深切感受到,对三江源保护,文化是很好的切入点。
王凯:藏族视山川为神灵,有很好的爱水护水的文化传统,参加了治多水神祭祀活动,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这次首届三江源水文化节与传统赛马节、格萨尔文化节联办,通过“关爱山川河流,保护三江之源”志愿者行动倡议和三江源保护祭祀水的礼仪两个节目,体现三江源保护的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三节”开幕式下午,三条江河的源头所在县都举办了水文化活动。在位于黄河源头的称多县玛多乡,举办了沿黄九省份代表参加的黄河源头取水活动,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同志领呼三声:“黄河源头啊啦啦!民族团结啊啦啦!人畜兴旺啊啦啦!”把水文化活动推向高潮;在长江源头通天河上游聂恰河畔的治多县,举办了“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水文化节,作为源尾代表,上海市的嘉宾应邀参加了“源”生态文化系列活动,治多县和上海市凝心聚力基金会代表进行了长江“源”“尾”交流互动活动,这个基金会志愿支持治多县三江源保护已有16年;位于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举办了水上漂流活动,来自全国的应邀嘉宾参加了漂流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一次次生动的水文化传播,对参加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对扩大中华民族母亲河源头的影响、对三江源保护的呼吁是非常有效的。
徐有成:玉树州首届三江源水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使水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展,这是官方传播三江源文化的一次从“零”到“有”的突破,我们看到了玉树州委、州政府和玉树州水利局在其间的努力。建议今后玉树水文化节进一步增加水文化的比重,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当地民俗更加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优势,以志愿者代表队的形式,号召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开幕式中,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和恢弘气势,展现水文化的深层内涵。
邱志荣:玉树水文化节2016年启幕,与当地传统的赛马节、格萨尔文化节合并一起举行,很有气势。但应该说,就玉树现代水文化展示而言,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我很赞同今年玉树治多县的做法,举行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水文化节以及“治多—上海”联谊活动。是日,当地在白螺湖举行了民间祭祀活动,体现出“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共同保护和治理一江水的氛围,治多和上海都在关注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收效必定明显。这是一次很好的政府与民间互动的典范之举,值得研究和推广。
蒋超:参加这次玉树赛马节首届水文化节,为藏族群众爱水护水的文化而深深感动。每条河、每座山都有刻着经文的水嘛呢、山嘛呢。他们对河流山川的敬畏是浸入血液的,这是保护三江源的群众基础,也是三江源打动外来者的文化。治多县的水源祭祀活动,极富感染力。无论是当地民众,还是外来游客,都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仪式中,人人都期望得到水的滋润,人人都为灵魂得到净化而欣喜。在这样的情境下,深切感受到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对河流无比虔诚的情感,感受到了公众对水源保护的影响力。这是史书上记载的山川祭祀活动场景的再现,也是三江源水文化的内核。
陈方舟:这次玉树州水文化考察中治多县白螺湖的水祭祀,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水”的历史文化魅力:藏传佛教“万物一体”的自然观认为山、水都是一种生命体,因而产生对神山、圣水的崇拜。是日,藏民们举家盛装而出,围坐在水源地虔诚祈祷。这种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在具有浓重历史感、神圣感的祭水仪式中再一次升华。祭水活动能够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由衷地对土地、水源以及所居住的生态环境产生珍惜之情,以至形成敬水、爱水的价值观,这无疑是一场生动的水情教育。
圣洁三江源陈方舟摄
中国水利:三江源能如此吸引专家学者前来调研考察,必定有着特殊的魅力,到底应该如何认识三江源?
徐有成:三江源是我国和亚洲最重要河流的上游关键源区。打开中国地图,你会发现,长江、黄河、澜沧江如同三条巨大的血管,横亘在中华大地,滋养着中原沃野、江南水乡。三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约600亿m3: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这一地区。巨大的水量为各江河水文的循环起着初始作用,对全国、全球的大气、水量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江源的汩汩清流养育了华夏民族,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来自玉树高原的冰雪之水。
蒋超: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江河,历来为世人所熟知。但少有人知道她们起源于同一个“摇篮”,那就是平均海拔近5 000 m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众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也很难再找出三条同样的大河,她们的源头竟是如此之近,血脉相连。这就是三江源头的神奇魅力。
因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意义,三江源受中央政府关注的历史由来已久。元朝都实对黄河源的实地勘察,是中国历史时期最早的河源考察,也是中央政府首次对河源区人文、地理的直接关注。三江之水自一州发源,流经数国,其中我国境内涵盖18个省(直辖市),占国土面积的28.7%,孕育了中华民族多个文明。无论是区域内大江大河源头数量,还是区域文化的多样性,玉树堪称世界唯一。这是三江源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文化优势。
陈方舟:我国近30%的国土面积仰仗着三江之水的滋养,认识三江源、保护三江源不仅是玉树的责任,也是全流域乃至全社会的责任。
长江源治多县水神祭祀邱志荣摄
中国水利:巍巍昆仑,圣洁玉树,孕育出祖国大地上奔腾的长江、黄河、澜沧江,这是亿万人民的生命之源。三江源如此圣地,如今面临怎样的环境变化?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王凯:三江源作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关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长期以来,受严酷自然条件的制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场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冰川、湿地退缩,生物多样性锐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人眼中的黄河是如此豪迈大气。而今,三江源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的加剧程度已不容忽视。从表面上看,江河源头频繁出现的局部断流是全球温室效应、局部地区沙漠化、自然降雨减少和长期干旱的综合作用造成的,但从更深层次来看,江河源头生态恶化是人类破坏性活动的必然结果。
陈方舟:近年玉树州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颇具成效,局部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然而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冰川湿地萎缩、水土流失、雪线上升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仍在继续,这其中既有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原因。根据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志愿者统计显示,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境内每年被随意丢弃的垃圾中,生活垃圾占了近80%。其中塑料瓶和玻璃瓶占40%,衣物垃圾占30%,塑料垃圾占15%,纸品和尿布垃圾占10%,废铁垃圾占5%。塑料垃圾的降解时间从几年到几百年不等,衣物垃圾降解周期也需数月到几年,渗入土壤、水源的垃圾污染将对三江源生态造成持续性的伤害。
中国水利:三江源的明天关乎着三江下游的未来,也关乎着我们的未来,保护三江源刻不容缓。那么在三江源保护中,文化担当着何种角色?我们怎样利用三江源的文化来保护三江源?
王卫国:深邃厚重的藏区文化是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文化力量。藏族先民文化中对河流山川的敬畏,使河源保护融入他们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中。这样的保护,不只是维护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客观上也保护了我们的共同家园,值得江河中下游广大民众了解和学习。
藏族先民尊崇万物有灵的信仰观,为人们从语言、行为和思想全方位敬畏、尊重和保护山山水水和植被动物提供了支撑,从宗教和信仰的层面起到了积极的环保作用。佛教不仅看重人的生命,也看重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质,认为人和其他生物出于不断变化的同一个生命系统。全民信教的藏民族,世世代代遵循这样的信仰和信念,形成了敬畏、珍惜和爱护大自然以及保护江河水源的传统观念。佛教在藏族聚居区的普及,为三江源地区长期保持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系统、保持优质的水源和充足的水量提供了保障。
谭徐明:玉树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需要我们深刻地感悟。《山海经》记载“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就是以玉树为核心的广大雪域高原。先秦时期的祠官这样描述昆仑的神圣:“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并称山之南有神开明护之。开明是古蜀国王,藏族先祖出自氐羌,与古蜀国有密切的渊源。玉树在魏晋以后,先后为吐谷浑、吐蕃、蒙古统治,明清成为藏族分支康藏属地,由多个部族统治,清雍正时中央政府开始设置管理机构。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造就了玉树文化的多元。玉树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区域,藏传佛教信众多达90%。青藏高原的人们对水的爱惜,对河流的敬畏,不仅沁入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更是他们的信仰所在。
江河山川祭祀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秦朝以来国家或地方政府主导的江河祭祀列入国家礼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既是全民参与、相聚祈福的民俗节日,更是政府与民众联系的情感纽带,是水利威权管理的文化体现,具有向民众传递国家意志、江河威权管理的政治意义,以及传递敬畏自然、保护江河的文化价值。玉树州治多县保留了已然消失的江河祭祀仪式,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藏传佛教以祈福为主要功能的祭祀活动,有着值得传承的内容和形式,但在三江源保护的文化传播中,需要赋予祭祀新的内容和使命。
王学仁:藏族人对山水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正是这样的文化,让世代先民呵护的青山绿水传承至今。今天我们应该将这一文化延续与发扬,让它成为三江源保护的内核。
中国水利:保护三江源,玉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玉树的未来应该通过怎样的文化行动,才能促进走出一条兼顾发展与保护的生态文明之路?
王卫国:保护三江源应是全流域共同的责任,应该加强对三江源地理知识、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的宣传,形成保护三江源的共识,让流域补偿机制尽快制度化。江河源头是以水源涵养为特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我们在三江源区开展的任何水利建设或者说水事活动,都要切实加强江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源头的自然与纯净。如何维护自然与纯净的水环境?必须树立正确的水利文化理念,实现源区水生态有效保护,应是在玉树州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区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实现生态文明不是口号,在这里应该付诸实施。
谭徐明:对玉树而言,水文化的最高表达是三江源的国家公祭。建议挖掘和保护藏传佛教水神崇拜的文化遗产,在三江源的公祭中引入其文化精髓,赋予三江源祭祀独有的地域文化特点,增加三江源祭祀的仪式感和神圣感,唤起民众对江河、对自然的敬畏,由内心生发出热爱江河、保护江河、维护三江源纯净文化的自觉,使玉树的江河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使关爱江河的文化意识传递给更多的民众,使政府的水行政管理更具权威与认可度。
此外,三江源开发旅游要确保源区生态安全。三江源环境脆弱,海拔高,这里的旅游定位不适合面向大众,主要对象应是大学生以上学历的,以科学考察、高山探险、文化体验为目的的人群。
徐有成:保护三江源是国家的大事。要扩大三江源保护的影响,使三江流域的城市市民都投入到江河保护上来,使全国人民都关注河流水环境,在传播三江源水文化精神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三江源水文化节举办的层次,使地市级的三江源水文化节逐步提高为国家级的三江源国家公祭。
从长远来看,三江源文化建设已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内涵,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此基础上,明确以三江源国家公祭为最高目标,有步骤地推进水文化建设。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从各河源所在县的县祭开始,逐步推广到玉树州州祭,最后实现国家公祭,以此扩大三江源保护的社会影响力,从上到下唤起高层到全社会的关注。当然,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具体时间长短需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推进。我们应该看到,现在三江源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需更加坚定信心与信念,为最高目标而努力。
此外,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作为江河管理部门,在河源保护重要性上与玉树州三江源保护有着一致共识。我愿意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相互交流经验,为绿水青山、为三江源保护、为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邱志荣:保护三江源,首先要做强水文化。如果水文化节这一活动要继续下去,并成为三江源“一园三区”自然生态保护的一个主题活动,还有诸多基础工作和策划要做。说三江源水文化,总要让人们知道何为三江源水文化,她的个性特色、核心价值、主题、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系统梳理整合。同时,这些成果要通过诸多鲜活的形式展示,比如出版经典的各类书籍等,此外举办学术研讨会、大型活动都是很有必要的方式。今后三江源水文化节是单独举行还是如今年的三节联办,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个人建议合中有分,在三节举行的同时,安排一些精彩的水文化专项活动,目的是要将三江源文化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这里文化之鸿深,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教育和启发。
其次,需将水祭祀做精做深。三江源地区的水祭祀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深入研究。这种祭祀活动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且祭山、祭水、祭湖、祭神是连在一起的,又有浓厚的宗教特色。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看,应该顺其自然,这样也就产生了民间性和泛文化的特点。问题是政府如何引导并将其凝聚成保护自然环境、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正能量活动。当然,关于民间水祭祀的具体内容,也要进行整理和研究,作为三江源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展示,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其内容和意义。如果条件成熟,三江源水祭祀应得到合理的提升和进一步弘扬。
蒋超:应该研究水神祭祀文化,考虑在玉树州的水文化节上增加山川祭祀活动,将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我们和当地的志愿者、文化学者达成一个共识:致力于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管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同时,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关爱山川河流,保护源头行动”志愿者倡议活动,呼吁全社会为保护三江源良好生态,丰富和提升“三江之源、圣洁玉树”,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在这个基础上,水文化学者和玉树各界应该共同推进,争取最终将三江源提升到国家公祭的地位。
王凯:现在已有抗战期间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陕西黄帝县陵国家公祭、浙江绍兴大禹祭祀,这些活动自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三江源水文化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值得充分挖掘和发扬。建议先开展前期工作,在条件成熟后纳入公祭,以提高公众对三江源的关注度,扩大保护的文化影响力。
三江源保护文化行动策划部分专家于三江源碑合影留念陈方舟 摄
王学仁:三江源的保护,需要提升全社会对三江源的文化认知。我们可以通过策划源头祭水活动、组织源区科考,助力三江源水生态保护。具体而言,源头祭水的策划,可依托青藏高原土著山水文化“世界供桑”,集结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顶层设计,以诵经文、裸鲤放生、取水敬神、用水净身等宗教仪式赞美山水天地,为民祈福。并通过各方努力使源头水祭祀活动上升为三江源区年度传统的文化盛典,借助三江源水文化的影响力发展旅游,以寻求三江源新经济的生长点。
陈方舟:在三江源保护问题上,仅靠生态工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提升水源地人民对保护江河、维护水源地自然与纯净的文化认知,这也是当前玉树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而如何做好水文化传播的顶层设计,以水文化为指导对玉树资源进行合理有度的开发与宣传,使三江源在获得保护的同时,其保护理念又能够深入人心为大众所认同,从而争取到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支持,是对当代人智慧的考验。
以水为媒体的三江源文化,是社会认知三江源的金名片,而以三江源文化为基础的水情教育则是水文化开展的重要窗口。这次治多县的水祭祀活动,就是一场生动的水情教育。其中,志愿者正是水情教育宣传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代表了一种向公众普及水知识、引导公众树立自觉保护江河意识的文化符号。因此,组建一支具有专业特长、多类型的志愿者队伍,更有利于提高三江源保护文化行动开展的深度与广度。对玉树而言,一方面需要通过上层支持,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地专业人才,使之能够为三江源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拓宽合作渠道,加强全流域交流,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吸收社会各方优秀资源,借助全社会之力保护三江源。在水源地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敬畏江河的祭祀文化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有效助力,值得保留并向国家公祭的层次推广,使之成为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盛事。
本刊记者 轩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