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接学生的已有经验

2016-11-29胡明喜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胡明喜

【关键词】学生经验 生态课堂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60-02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从已有经验向学习经验跨越,最终实现经验的对接和提升,构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思维的自然生态系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经验与教学经验的割裂,导致教师的教学路径与学生经验不吻合,这种教与学的不对称,严重破坏了数学课堂的生态体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对接学生经验,实现和谐自然的课堂生态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再生经验,从活动经验、生活经验、操作经验、实践经验四个层次入手,以整体架构的视野深入剖析,进行有效地对接、改造和重组。

一、对接活动经验,实现课堂生态

所谓活动经验,指的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低层次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的活动经验,进行有效对接,打通课堂教学的通道,实现和谐自然的课堂生态。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学习测量单位,已经积累了目测、用正方形拼摆叠测、不断剪拼叠测的活动经验,但在“教”的过程中,则需要学生具有利用第三方进行面积测量的数学经验。基于此,为了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经验和所需经验的对接,修复教学断层,笔者从学生活动经验入手,设计了以下教学引导。

笔者让学生用目测法比较课桌桌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之后,引导学生估测一下大概有几本书能铺满课桌面。由此,学生积累了借助课本铺一铺的测量经验;接着,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课桌面与这个长方形的大小。学生发现这两个面的大小差不多,无法用目测得出结论,但也不能将课桌面和这个长方形进行叠测,怎么比较面积大小呢?学生根据刚刚积累的“铺一铺”的测量经验,提出课桌面相当于8个数学课本的封面,只要量出这个长方形相当于几个数学课本的封面就可以了。通过引导,学生领悟到要借助第三方来进行大小比较,由此实现了活动经验和所需经验的断层修复,激活了学生运用第三方进行面积测量的经验。

本环节教师立足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借助数学课本铺桌面的数学活动,启动经验序列,让学生有效地把握面积测量的本质,帮助学生完成经验的提升,促进了教学断层的修复,实现了数学课堂的和谐生态。

二、对接生活经验,实现课堂生态

小学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生活经验和教材内容有效对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丰富活动经验。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一课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容易掌握,但计算法则中数位对齐的算理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算理,笔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小明原来有5元4角,后来妈妈又给了(或拿走了)3元5角,他现在还有多少钱?你怎么计算这道题?学生认为,可以先将5元和3元相加减,再将4角和5角相加减。此时笔者继续引导:你发现了计算的规律是什么?学生根据这一生活经验,体会到要将相同的计量单位对齐。此时笔者追问:在小数加减法计算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学生由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有了深入的理解。

以上教学,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对接到要学习的数学新知上面,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经验积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对接操作经验,实现课堂生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根据之前的操作形成经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操作经验,找准这种操作经验与应用经验之间的断层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课堂生态。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形成了操作经验,猜想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因此面积为底边和邻边相乘。在“教”的路径中,学生需要的是剪拼转化的应用经验。为此,笔者立足学生的这一操作经验,进行有效引导:当学生坚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邻边=9×6=54(平方厘米)时,笔者将格子图展示出来(如图1),学生由此认识到,可以通过面积测量的方法,将每行摆单位面积的个数×摆的行数,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划定在8×4和10×4之间。此时笔者再展开教学引导,让学生利用格子图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深刻理解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差异,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邻边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了初步的认知,实现了经验对接和改造。

以上环节,教师立足学生的操作经验,让学生从错误中感悟问题所在,从错顺利过渡到对,从破顺利过渡到立,从而将操作经验有效提升至应用经验的高度,实现了课堂生态。

四、对接概括性经验,实现课堂生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遇到一些类似的数学情境时,往往会按照旧模式解决问题,这种经验就叫做概括性经验。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计算》教学中,近一半的学生会根据直线图形(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中的割补、拼接的实践性经验,认为可以将圆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但由于圆是曲线图形,而不是直线图形,所以学生在转化中陷入了困境。于是,如何将这一实践性经验应用在圆这个曲面图形,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如何对接这一实践性经验,让学生体会化曲为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经验,实现数学课堂生态呢?笔者做了四个层次的引导,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经验。

其一,积累化曲为直的转化经验。通过操作,让学生用线绕成圆再拉直,将正方形纸折成圆扇,感受并体会直线图形转化为曲线图形。

其二,体验圆始于方的极限思想。先从圆内接三角形入手进行直观展现,引导学生想象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如图2)学生发现,圆就是一个正无数边形,有无数条边,每个边就是一个点。

其三,积累中心切割经验。引导学生将正八边形分割成八个一样大的三角形,然后用底×高÷2×8求出面积。由此,学生认识到只要沿着N边形中心点与顶点的连线,将其分割成N个一样大的三角形就可以求出面积。

其四,根据实践性经验展开自主推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中心切割正多边形的实践经验,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圆如何分割成三角形?分割出来的三角形和圆的什么有关?通过直观操作(如图3),学生提出可以将圆平分成8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就是周长,高就是半径,面积就是周长×半径÷2×8,也就是周长×半径÷2;还有学生提出可以将圆平均分成24个近似的三角形,圆的面积等于周长×半径÷2.

以上教学,教师立足对接学生的实践性经验,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经验铺垫,让学生经过对化曲为直的转化铺垫,直观感受到了极限和无穷分割,从而有效提升了实践性经验,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并由此获得圆面积推导所需的经验。

总之,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把握平衡,不但要找到学生的已有经验,还要把握和寻找学生已有经验与教材所需经验之间的断层,并由此结合已有经验,通过改造、重组、修复、提升,顺利过渡并有效对接,这是每一个教师都亟待思考的课题,也是实现课堂生态的关键所在。笔者相信,把握学生经验,有效对接已有经验,就能够打通教与学的通道,让数学课堂实现自然的和谐生态。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