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外力形成合力
2016-11-29朱小琴
朱小琴
【关键词】外力 合力 《养蚕》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27-02
处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注定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学科价值取向上更加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加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兴趣的培养,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增加了更多前伸后延的拓展类科学活动。对此,一方面,科学教师都称赞这些活动是“真枪实弹”;另一方面,教师们又为此类活动发愁:科学活动的材料从哪里来?科学活动的时间怎样能得到保证?科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怎样能得到保持?家长对这些活动是否支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没有退缩,而是变“被动”为“主动”、由“校内”向”校外”、从“课堂”到“基地”,不断寻求解决办法。
《养蚕》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包括《我们来养蚕》《给蚕宝宝记日记》《我们来抽丝》《养蚕经验交流会》几课,教材紧扣养蚕过程的几个关键期(即“动员与饲养”“观察与测量”“收获与抽丝”“经验与交流”)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乐意养蚕,在养蚕活动中锻炼成长、增长知识、关爱生命。
但是,本单元的教学对于城区学校来说,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蚕卵、桑叶不易找到;教师、家长不懂养蚕,没有经验;养蚕活动时间跨度大,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每次教到这一单元,教师都十分着急。我们尝试过养毛毛虫、通过网上购买蚕卵、用莴苣叶代替桑叶养蚕,最终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怎么办?难道就只能与学生“在黑板上养蚕”吗?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养蚕的活动中来。开学初的备课研讨会上,我们召开了《养蚕》专题研讨分析会,通过商定,我们决定采取“争取外力、形成合力”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一、借调资源,争取当地科协部门的支持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据了解,距我校约5公里之处有一个“田园圣树”基地,那里栽有20亩桑树,桑叶主要用于喂鸡,使鸡产下营养价值较高的鸡蛋。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通过家长资源联系上了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市科协”),市科协的领导听了我们的用意之后,表示大力支持。首先,市科协领导带我们到“田园圣树”与那里的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田园圣树”负责人听了我们的想法也为现在的学生有养蚕的机会感到高兴,表示不仅可以免费为我们提供学生养蚕的桑叶,还可以天天派专人把桑叶送到学校,更让我们感动的是,“田园圣树”的负责人为了促进学生提高养蚕活动的积极性,还提出了用茧子换桑鸡蛋的奖励措施。随后,市科协的领导带我们找到了蚕桑研究所,蚕桑研究所也表示大力支持,当即与苏州蚕桑研究所取得联系。为了便于比较,蚕桑研究所不仅提供了普通的蚕种,还提供了“彩茧”蚕种,让我们全体师生兴奋至极。最后,市科协的领导带我们找到了农技员。我们成功聘请了一位农技员担任养蚕活动的校外辅导专家,农技员从如何准备养蚕到如何科学养蚕为学生作了系列讲座。
二、成立社团,争取学校的支持
毋庸置疑,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里到处都可以播撒科学的种子。我们把与四年级年级组共同制定的“我与蚕宝宝共成长”活动方案提交到教务处时,学校领导一致赞成,并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支持这个活动。首先,学校给我们开辟了“养蚕室”,师生齐动手进行了布置:贴上了蚕的生长过程及养蚕的主要事项,挂上了绿色植物,摆上了养蚕工具;其次,聘请了学校有养蚕经验的生活老师(专门负责学生宿舍管理的阿姨)为我们进行技术指导,协助我们进行日常养蚕活动的管理,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师生养蚕的成活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师生分散精力;最后,学校分管科技的领导还与我们一起提升活动质量,成立了“春蚕研究社团”,引导学生在养蚕、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小专题研究,如有的学生对“彩蚕与家蚕结茧的比较”进行了研究、有的学生对“不同温度对蚕结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有的学生对“蚕喂养不同品种桑叶结茧的比较”的研究……“春蚕研究社团”的成员个个像研究小专家,观察、测量、记录、拍照,忙得不亦乐乎!
三、向家庭延伸,争取家长的支持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养蚕活动中,经历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家庭的资源。据调查,很多家长不支持、不愿意孩子参与这样的活动,主要原因是家长对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目标、活动的意义不清楚。对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争取家长的支持。
1.发放一份活动告家长书。在活动前,我们给四年级的每一位学生发放了一份告家长书,内容包括活动的名称、活动的目标、活动的意义、活动的做法、活动的奖励等方面,让家长对活动有个整体的了解。
2.签订一份领养协议。为了避免学生、家长一时冲动,提高学生、家长的责任心,凡是参与养蚕的家庭都要签订一份领养协议,领养协议中明确规定领养活动的考核。如:一位学生领养了5条蚕,活动结束后至少要上交3个蚕茧才算合格,上交了5个蚕茧的家庭可以参加活动优秀家庭评比。
3.举行一系列竞赛。如果说制定各种规则是活动的保证,那么举行一系列竞赛就是活动的调味剂。在家庭领养蚕的活动中,我们策划了一系列竞赛,如:家庭养蚕摄影展、学生养蚕观察日记评比、最佳结茧创意奖(提供蚕结茧的装置)、领养优秀家庭评比……从学生的照片、文章和上交的蚕茧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家长的热情和认真。
四、活动反思
1.科学教育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形成合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包括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人才资源。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本次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市科协、市农委、“田园圣树”基地、家长等资源,解决了蚕种、桑叶、养蚕技术等问题,在活动中收获了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惊喜。
2.科学教育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活动中收获。养蚕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黑板上养蚕”“课堂上养蚕”,那么学生收获到的仅仅是一种浅显的科学知识,这与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相违背的;而学生通过自己养蚕,收获到的是一种情感体验和能力的提升。有的学生为一条蚕的死哭了好久,有的学生为了能让蚕宝宝吃上新鲜的桑叶主动与父母商量办法,有的学生在整个养蚕过程中用相机记录了蚕宝宝生长的每一天……
3.科学教育应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我们的四年级组成立了“春蚕研究社团”,科学教师负责带领学生开展养蚕专题研究,如“喂养桑叶和莴苣叶的蚕的比较”等;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查阅了“养蚕发展史”“蚕丝的作用”;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养蚕小报”设计;班主任带领学生收集“打草龙”的工具,并带领学生开展“打草龙”的体验活动;数学教师则利用养蚕活动中的数据来编题。其他学科的参与,不仅减轻了科学教师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拓展和体验。
4.科学教育需向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本次活动,我们策划了家庭养蚕摄影展、学生养蚕观察日记评比、最佳结茧创意奖、领养优秀家庭评比等活动,在评比过程中,我们共收到了200多篇优秀观察日记、100多份优秀小报、200多张精彩的养蚕照片、150多份结茧创意,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科学教师足够重视科学教育,才有可能逐步形成教育合力,让科学教育真正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