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2016-11-29罗东兰
罗东兰
【关键词】问题引导 思维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1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只有让学生养成肯动脑、会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有意识地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创新教学手段,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数学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注重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步步深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主动思考。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思考:有一个长方形,请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其平均分成两份。学生立即展开思考,其中,有学生沿着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将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此时,教师继续提问:你们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也就是说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相等的。那么,你们能求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联想到这个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其面积也应该是整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S=长×宽÷2。之后,教师继续提问: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它的面积可以用这种方法求,但如果是一个普通三角形,它的面积该怎样求呢?这个问题彻底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他们都很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奥秘,积极地深入思考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内容。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地去思考学习,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发展。
二、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引导,灵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错。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因势利导,给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分析错误,不断灵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教师设计了一道应用题:李叔叔原来用600元买了20件同种商品,如果这种商品正好半价处理,请问:李叔叔现在用600元,能够买多少件这种商品呢?学生思考后,都陆续给出答案。有学生给出算式:600÷20=30(元),30÷2=15(元),600÷15=40(件);还有学生给出不一样的答案:20÷2=10(件)。对于该生的错误结论教师没有立即否定,而是给学生解释的机会。生:我是这样想的,开始600元能够买到20件,那么半价后,也就只能买到一半的商品,所以我就列式20÷2=10。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思维的误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件商品越便宜,最后用同样多的钱买到的就越少呀?在教师的引导下,该生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应该为20×2=40(件)。之后,学生还很主动地自己改编题目,将题目要求改为价格变为原来的2倍,这样就可以列算式为20÷2=10(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设计开放练习进行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像以往那样,只单纯地利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而是更加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而开放性练习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以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深入发展。
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为学生设计了几道开放性练习题:请在下列括号内填入任意数字,使等式成立。
999÷( )=( );36÷( )=( );( )÷( )=2;198÷( )=( )
学生发现这些题目非常新颖,并且没有固定的答案,也就没有固定学生的思维。于是,学生立即开动大脑,在括号中填入数字,并计算其结果。学生就这样在不断地探究中开拓思维,大胆思考,对于每一道练习题都能够写出多个答案。
通过设置开放性的练习,成功地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更大、更自由的思考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恰当地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