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热议的思考*

2016-11-29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学校体育体育教育

袁 锋

(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热议的思考*

袁锋

(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摘要:学生体质健康的持续下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焦点,现实倒逼改革催生学校体育教育界将体育纳入高考设想的生成。针对将体育纳入高考的逻辑起点,以及现行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体育纳入高考的现实困境等进行详细评析,研究得出,以学生体质健康的增长不应成为体育纳入高考的逻辑倒推基点,以体育一己之力难以扛起增长学生体质健康增长之重任,现若将体育纳入高考将存在着难以使高考制度改革深入,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致使高考运行成本的增加及其操作执行难以实施等问题。作为衡量学生身体素质中耐力素质的长跑项目不适宜也不应当成为体育纳入高考的选考科目,体育纳入高考之愿景虽美好,但付诸于实践之路依然漫长。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育高考;应试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1]作为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之一,国务院于2014年9月3日下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2014年12月10,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文《关于进一步较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与分值的意见》,减少和规范体育、艺术等特长加分和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3]从而开启了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序幕。

在2012年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4]社会舆论普遍热议“体育即将进入高考”,然而,随着教育部相关人士表示在现阶段教育部尚无计划将体育纳入高考,社会舆论的热议逐渐散去。但在体育学界有一股持续的力量助推着体育纳入高考,近来拜读王宗平等作者的“体育应该成为高考选考科目的逻辑倒推”[5](以下简称为王文),颇受启发。同样作为体育业内人士,我深谙体育纳入高考后的种种利好,但从学理与实事出发,有必要对体育纳入高考的逻辑脉理进行深入厘清。

1体育纳入高考的追溯

体育纳入高考意指在高考中将体育作为考试科目之一,计入高考总分。回顾体育纳入高考提出,其实由来已久,尤其在体育业界,一度成为体育业内人士广而推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持续下滑,已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热点问题时,体育纳入高考已经得到广大政协议员的热切关注。自1985年,我国实施了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活动,每五年进行一次系统调研并向全国公布调查结果。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虽然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在下滑20年后开始止跌,但是大学生体质却全面下滑,其形势依然严峻。

出于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全面下滑的不争事实,山东省率先在全国迈出第一步,在高考改革方案中将体育纳入高考,加强考生体能和身体素质考核,并从2012年开始,在高考录取中充分体现考生体质健康、参加体育活动及体育课成绩的状况。[6]应该说,山东省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直接以法律形式规定体育纳入高考的具体实施,导致了社会各界对于体育纳入高考的广泛热议和关注。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大会上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教授根据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的严峻现实,就建议把体育纳入中考、高考必考科目,与其他科目同等分值。[7]2013年,参加河南省政协会议代表秦太宏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中考科目。[8]2014年,北京市政协调研建议体育纳入高考,增加中考的体育分值,努力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局面。[9]而学界对于体育纳入高考的热议始于2011年,正是在全国第六次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公布于众后,青少年严峻的体质健康状况再次引起了广大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正是出于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触底的担忧,想通过考试方式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用考试方式手段予以现实倒逼的不得已而为之做法。地方政府出于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忧虑,山东省第一个出台了《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鲁政发(2011)31号文件硬性规定了将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到各类招生考试之中。[10]这就意味着山东省在全国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将学生体质成绩纳入到考试选拔之中。鉴于对以上社会现实的回应,相当一部分体育学者积极投身于体育纳入到高考的辨析之中,有详细阐述必要性积极支持的,也有理性思辨认为体育纳入高考具有不可行性的。诚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体育纳入高考也是如此,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在响应国家教育制度与招生考试政策的调控之下,认真剖析与深入厘清体育纳入高考的来龙去脉,方能明辨是非,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

2体育纳入高考的逻辑推演

体育纳入高考的提出不是突如其来,其实在体育业界早已有了体育学界自己的声音,只是在由方方面面的原因未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但随着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急剧下滑,才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才会将解决问题的有力手段放置于学校教育领域,才会从考试的方式来遏制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严峻形势。回顾已有研究文献中的各方观点,王文认为,“德智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学校体育地位的弱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滑等”是成为体育纳入高考的逻辑基点。王金玲和宋尽贤两位作者也认为,“体育纳入高考是出于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照,是对体育学科的重视和学校体育地位的提升。”[7]可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严峻现实成为社会各界主张体育纳入高考的“倒闭机制改革”。体育业界人士主张体育纳入高考则是出于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增进,学校体育地位的提升。诚然相信,面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严峻实事采取体育纳入高考实属无奈之举,是以毒攻毒的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否能够成为体育进入高考的逻辑起点和有力证词?

对于体育纳入高考能否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解析:首先,从体质的内涵、促进手段及其影响因素来看,体质简单说就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由先天遗传与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所固有的、稳定的状态特性。体质状况既受先天遗传因素也受到后天的生活、教育、环境发展等因素影响,作为学校教育方式之一的体育教育能否以考试方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增长值得怀疑。因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增长与学校教育、学校体育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或者说体质健康的增长不能单凭学校一方予以实现。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其体质健康发展主要依赖于个体内在的自然因素与外界影响综合作用效力方能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均涉及融入其中。学校领域中的以考试倒逼学生体质健康的增长在逻辑推倒上并不能成立,从执行多年来的中考体育成效就是个有力例证。

其次,学校体育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功效的有限性和阶段性。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大中小学的各个阶段,但是体育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分布以及功能发挥均存在不同学段的阶段性特征。体育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也只是学生个体学习、生活时空拥有的一部分,每一个学段体育教育在学生个体体质健康发展中的作用也存在着有限性,体育教育作用于学生个体身上的作用是与其他学科及外在环境综合效应的结果,并非体育教育一己之力。因此,以体育纳入高考期许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体育一己之力难以承担扛起增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之大旗。

再次,以考带练,以考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增长,容易使应试教育蔓延和诱发功利主义滋生,从而反作用于学生健康发展。回顾我国人才选拔制度和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演变历程不难发现,凡是计入应试教育这家裹挟能力及其繁殖系数极高的“机器”之时,无一学科能够逃脱应试的命运,也没有哪一门学科愿意远离应试的轨道,从而在这架机器内部持续运转着考什么学什么的运转模式。倘若要将体育这一门目前仍需以身体素质测试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综合性学科纳入到高考体系中,必将导致以考试来实施终结性评价体育水平的应试教育泥潭之中。在面对升学压力和教育评价的应试怪圈里,体育也就迈进了考什么练习什么的短期效应与既定模式。到那时,体育也就会跟如今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一样,指挥其运行的不是学生的内在兴趣与个人长远发展,不会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增长,而是考试的硬性指标,这就跟如今的中学体育教育一样,考试科目已经俨然成为课课练、期期练的必备内容,而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又有谁去涉足呢?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体育得到了“荣升”,体育教师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可是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体育课就会演变成为一种学习与升学的负担,在运动过程中就难有兴趣而言。试问,这样的“体育课”是在“关心发展”学生还是在“束缚压抑”学生?这样的学校体育,是在创新发展还是在逆行后退?

3体育纳入高考的现实困境

3.1体育纳入高考难以使高考制度改革深入

我国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已经成为国家快速选拔与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考制度逐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家开始实施了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将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给考试加分做‘减法’。”同年12月,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与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等高考改革配套方案。[11]可见,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减轻学生的学业学习负担,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传统主科科目考试,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而对于艺术、体育、通用技术等,则由省级行政部门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的组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高考的改革是出于对学生学业学习负担的减轻,减少考试科目,而不是增加考试科目。因此,倘若将体育纳入高考,就会增加学生传统学习之外的学业负担,从身体与心理增加学生对于高考的压力,这与国家推行的高考制度改革严重背离,不利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深化。

3.2体育纳入高考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公平做出了具体的政策阐释和工作部署,作为国家推行教育公平的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与完善。但由于高考制度本身所承载的种种弊端已经俨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广受诟病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之一。因此,国家不断出台各种配套政策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以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然而,体育进入高考将会带来教育的不公平,因为,但凡填写过个人履历表的人都知道,长期以来体育都是被作为一项个人特长,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特长就是在于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的高低不仅与先天的遗传基因、体质基础等条件有关,也与后天的训练、环境等有关系。有的人先天就在体育领域具备独特的能力,优于其他的人;也有的人在某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天赋,强于其他人,但也有人先天就在体育领域不具备优势,或是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无法参与体育锻炼,倘若将体育纳入高考就将会导致一部分人失去享受高等体育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的机会,无法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的普适性与全覆盖,就会把一项本作为个人特长项目的用来作考试评价衡量工具,最终将带来高等体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3.3体育纳入高考致使高考运行成本的增加

体育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在现有的体育考试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测试项目多、测试过程复杂、测试结果输入繁琐等特点。依据现有的中考体育和高中体育会考可以看出,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评价被视作体育考核的重要手段,常用测试项目有立定跳远、实心球、50m、男子1000m、女子800m、专项等,也就是用跑、跳、投、掷等综合衡量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现有初中体育考试与高中体育会考测试反馈来看,在学生毕业之际体育测试由于测试项目、测试时间、测试器材、测试人员、成绩登记等环节的复杂性,加上跨校之间的交叉测试等因素,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试想在以现有的高中体育会考测试项目进行体育高考测试项目,以201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42万计,平均每个省份有30.38万以上的考生,若以现在的各省体育专业高考测试方式,一个季度也完不成全省考生的体育测试内容。即使每个省份按照地市级行政单位统一测试,平均每个地市级行政单位也将有2.76万人,如果天气、体育测试器具、考官人员身体等所有情况均正常下,整个考试也需要持续至少一周以上,这样的体育高考成本远远超过现有高考成本之和。显然,这样的体育高考根本不现实。

与其高额的运行成本相比而言,或许有人会提出精简考试项目,或者将体育平时学习纳入到考试计分中等办法是否可行呢?答案也是否定。倘若精简考试项目,将直接导致我们的体育课程名不副实,失去十多年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已有硕果,脱离体育课程本质。假设直接以学生身体素质测试项目进行体育高考,一方面会与当前进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相重复,另一方面还将会更为严重的颠覆体育课程教学,让学校体育“自断后路”;将学生平时体育学习纳入到体育高考根本无法保证考试评价的客观性。由此可见,体育纳入到高考,无论考试测试项目是什么,都将直接导致高考运行成本的增加,将会超出现行高考的成本总和。在奉行节俭社会的当下,高额的运行成本将会为体育纳入高考制造重重障碍,让体育真正走进高考殿堂变得举步维艰。

3.4体育纳入高考的操作执行难以实施

体育纳入高考所面临的两大显著难题在于考什么与怎么考的问题。首先,在体育纳入高考的考试内容设置上,依据现行教育操作模式的考什么、学什么程序,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主要是普适性的运动项目为主,初中广为涉足不同的运动项目,高中则是突出选项制,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假设按照这样的课程教学发展,以学生学什么就考什么的思路,那么体育高考将会出现至少20类不同的运动项目考试方式,如此多的考试内容将会增加高考的大量成本,也会与国家极力推行的高考改革制度相违背,对学校、家庭与学生增加高考重负,显然这样的体育高考方式不切实际。

学生学习内容不适宜纳入体育高考,那么身体素质测试合适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在现今的体育考评体系中实施的是以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平时表现等多元化综合评价指标。正如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体育教学的目标划分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四大目标。参照整个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难发现,小学体育以兴趣多样化为主,初中是以项目的广涉为主,高中注重选项制,大学以专项为主,也就是说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实施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依据学生对自身运动项目的兴趣选择来进行。倘若以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作为体育高考内容,不仅仅会与学校的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相重复,而且还会与现行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想脱离,带来体育课堂教学的名不副实,从而让十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硕果瞬间坍塌。那么,将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平时表现成绩纳入到高考计分之中可行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将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平时表现纳入到高考计分之中无法保障高考的客观公正性,显然,单一式的体育高考不具科学性,选项制的体育高考不切现实性,体育纳入高考的操作实施并非易事。

4长跑项目作为体育纳入高考先行军的理性思考

目前,被体育学界部分人士推崇的是直接以体质健康测试相关指标作为体育高考的科目。其中,王宗平教授认为,“体育高考完全可以借鉴体育中考的操作模式,在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中,耐力素质最为关键,因此,可将男子1000m、女子800m纳为体育高考测试项目。”其支撑理由是学生长跑成绩呈橄榄型,高分与不及格的分布较少,大部分学生成绩集中在60至90分之间,加上国家最新修订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也要求每个学生进行长跑项目的测试,因此,作为人类最原始的运动技能与生存本能的长跑项目理应成为体育高考科目。

然而冷静分析后不难发现,耐力素质虽作为评价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不能成为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的唯一指标,有的学生以力量见长,也有的同学短跑能力突出,还有的擅长投掷,倘若单以耐力作为体育高考项目,不能真实全面反应一个学生的体育能力,有失高考的公平性。其次,根据王教授所说的学生长跑成绩成橄榄形,高分不易,不及格的也较少,可是现实中的情景并非如此。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耐力持续下滑,虽已经遏制下滑趋势,但严峻局势依然令人堪忧。日常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长跑项目不能及格,常有媒体曝光学生在长跑项目中猝死现象,为此,广州、上海、湖北等地学校相继取消长跑比赛项目。试想,在这样的社会舆论下,学校出于学生的健康安全着想,家庭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学生则要选择简洁轻松的高考科目,长跑要想纳入高考科目定会受到各方质疑。再者,一个人的耐力素质的训练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适宜的空间以及相应的人力、物力等条件支持,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要想挤占一位高中学生的时间花费在长跑训练上以获取高分恐怕不会得到广大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认同,因为这个项目的出成绩率与得高分率难度较高、效率较低,且大众承受力较差。通过我国前六次所进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发现,我国城乡中学生的爆发力、力量与耐力素质水平持续下滑,若将一整体水平与普适性相对较差与不尽如人意的项目纳入到高考,恐怕会带来训练、监考与考试操作运行的种种困难,与其花大量精力、财力与人力在一个长跑项目上,绝大部分教师、家长与学生肯定会另辟蹊径选择其他的易于完成的、简洁可行的考试科目。显然,将长跑项目纳入到体育高考科目并非简单易事,将会面临种种困难,切不能一蹴而就,还需不断深入调研,反复研讨与论证。

5结语

当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下滑的严峻局势下,本着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责任意识所提出的体育纳入高考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学校体育教育的专业功能视角虽有责任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服务,但仅凭体育一己之力是难以胜任扛起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之大旗的重任。体育纳入高考的愿景虽美好,但付诸于实践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学生体质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够提升的,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要通过内因才会得到明显而持续的改观。因此,在条件环境尚不健全、操作时机尚不具备之时,不能用形式主义将体育与体质等同。考试不是目的,也不是教育的根本,解决学生体质问题还有很多事要做,让体育服务于生活,遵循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健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三者互动机制,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念,方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2]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2]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S].2014-09-04

[3]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S].2012-10-29

[4] 王宗平,马小浪,陈丽君.体育应该成为高考选考科目的逻辑倒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1):7-10

[5] 山东省招生考试网.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解读[EB/OL].[2011-10-28].http://www.edu-hb.com/Html/201110/28/20111028155251.htm

[6] 人民网.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EB/OL].[2-12-03-13].http://edu.people.com.cn/h/2012/0313/c227696-2441620398.html

[7] 青年人网.2013年河南两会代表建议体育纳入高考中招科目[EB/OL].[2013-01-19].http://www.qnr.cn/stu/pgao/zixun/dt/201301/919974.html

[8] 黎明.增强体质不能押宝“应试体育”[N].工人日报,2014-03-21

[9]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的通知[S].2011-08-05

[10] 唐炎,李传奇,赵岷,等.体 育 与 高 考——体育在线学术论坛网友讨论摘登[J].体育学刊,2013,20(2):1-8

[11]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S].2014-12-10

Research on Sports as the Selective Subject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YUAN Feng

(School of sports,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Fuling 408100,China)

Abstract:the declining physical health of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opinion, the reality reversed transmission reform of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including sports as a subject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To bring sports into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s well as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 as a detailed evaluation subject. Sports is difficult to carry the burden of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growth. I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fairness, led to the increased cost of runn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its operation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Measures in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s the endurance quality of long-distance running project should not become a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ubject. It is nice to think that sports as the subject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but it is hard to put it into practice.

Key words:school sports;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Colleg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6)02-0040-04

*基金项目:长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袁锋(1981-),男,重庆人,硕士,讲师

收稿日期:2015-12-12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学校体育体育教育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