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社会选择模式探析

2016-11-29罗曦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设

罗曦光

(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广东 广州 524088)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社会选择模式探析

罗曦光

(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广东 广州524088)

摘要: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存在总体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其中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政府选择模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应该由政府选择模式向社会选择模式转变。社会选择就是由公民、体育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决定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而不是采取传统上仅仅依靠政府决定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及理论分析法,提出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社会选择模式的几点思考,主要包括:充分尊重民意,满足公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鼓励社会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合作共建格局;立足地方实情,符合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环境。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社会选择模式

自从200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力度也在不断增强,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总体严重不足;在区域、城乡及阶层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1][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且存在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双重失灵”现象[3],等等。总体而言,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距离公众期望尚存在较大程度的差距[4]。造成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政府财力有限、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缺位等问题,同时也有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方式[5]以及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模式等因素。笔者认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政府选择模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在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及体育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和合理分配、探索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体制[6]和建设模式,其中由政府选择向社会选择模式转变至关重要。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实践创新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社会科学界比较成熟的“社会选择理论”为研究视角,提出关于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社会选择模式的几点思考,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水平。

1社会选择理论与体育公共服务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阿罗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在这个定理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社会选择理论”。该理论主要是指将社会成员的个体偏好(或利益)聚合成为最终的社会偏好(或利益)[7],或者说是将个体的选择有效地综合成为社会整体的选择[8]。社会选择是相对于政府选择而言的,政府选择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而社会选择的主体是公民、企业及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主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模式。一个比较理性的社会选择会产生较多的正确的集体决策,社会整体的利益将得到维护和增加[8]。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选择是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社会选择应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而作为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也不例外。因此,社会选择理论同样适用于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有必要探讨如何建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社会选择模式。

新世纪以来,体育公共服务成为了我国体育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议题,学者们从基本理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模式、体系构建、均等化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产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实践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参考。在学术界,关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有多种认识,其中笔者比较认同的观点是:体育公共服务就是指通过提供各种体育产品满足公民需要的公共服务[9]。结合这个概念,笔者认为体育公共服务至少需要包含以下四层含义:其一,体育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公民,而不是一部分人;其二,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是各种体育产品,应该包括体育物质产品、体育制度产品和体育精神产品等内容;其三,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公民多元化的体育需要;其四,体育公共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和特征。因此,也可以将体育公共服务理解为“满足全体公民多元化的体育需要而提供各种体育产品的行为”。既然是为全体公民服务,那么采取自上而下的政府选择模式势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既然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予以单方面推进是难以奏效的。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的本质特征及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选择应该成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理想化的发展模式。

2建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社会选择模式的几点思考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政府管理型体育体制,于是政府选择成为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在新形势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应该采取符合公共服务发展规律的有效模式,由政府选择向社会选择模式转变。社会选择模式就是由各种社会力量决定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而不是采取传统上主要由政府决定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2.1充分尊重民意,满足公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

体育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旨在满足公民的体育需求,维护公民的体育利益,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评价体育公共服务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公民满不满意,在于能否最大程度地满足公民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公民的积极有效参与和满意程度是衡量体育公共服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10]。采取社会选择模式发展体育公共服务首先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尊重民意,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深入了解公民的体育利益诉求,因地制宜地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全体公民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第一,要尊重民意合理规划建设与利用体育场地设施。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存在着“重竞技而轻群体”的现象,过于重视建设、修建甚至重复建设大型体育场馆,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符合全民健身需求的小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导致出现一方面大型体育场馆设施闲置严重,而另一方面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中没有尊重民意,没有了解和重视公众的需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与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有待根本扭转[11]。因此,建议今后各级政府部门在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前应充分了解并尊重当地公民的意愿,围绕公民的体育需求合理规划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第二,要尊重民意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长期以来,受“强政府弱社会”的政治格局的影响,我国社会组织整体发展比较滞后,体育社会组织也不例外。于是,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进程中,一直以来主要是依靠政府力量单向推动,而体育社会组织由于力量薄弱尚难以发挥作用。体育社会组织是由公民围绕共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意愿组建而成的社会组织,由于其天然的社会性,因此更贴近民众,更能了解公民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应该成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选择模式的实施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尊重民意,为体育社会组织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广阔的生存空间,促进体育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第三,要尊重民意合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建设体育公共服务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公民能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最大程度地提高公民的体育参与率。而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发公民体育兴趣,提高公民体育参与率的有效途径。应该肯定的是,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围绕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开展了许多群众体育活动。但是,多数群众体育活动的形式也是由政府部门单方决定的,那么这些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否符合民意,是否真正为老百姓所喜爱就值得商榷。在社会选择模式下,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应该充分尊重民意,按照公民的兴趣爱好开展一些有意义、有影响力的活动。

2.2鼓励社会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合作共建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主体是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很少参与其中。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在特定国情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但随着经济社会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公民体育需求的日益变化,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承担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重任,很难满足逐渐复杂与多元化的公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因此,当前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形成政府社会合作共建的格局。前面已述及,社会选择模式的主体包括公民、社会组织及企业等社会力量。因此,在社会选择模式下,体育公共服务的参与主体不能仅仅是政府,还应包括公民、体育社会组织和企业。第一,鼓励公民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体育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因此,公民理应成为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一直以来公民仅仅是体育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设者。这种现象至少有两点不足,一是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不能很好地符合公民意愿,二是庞大的公民资源没有被利用,从而会影响到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效果。为此,应该鼓励公民积极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为其创造顺畅的参与渠道,提供合理且符合实际的参与方式。第二,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成熟,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将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组织也会逐渐形成规模,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活动开展、体育培训指导、体育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第三,鼓励企业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企业作为市场力量拥有非常丰富的经济资源,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则能够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当然,企业是经济人,获利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那么,如何促使其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承担社会责任,如何为其提供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途径,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第四,建立政府社会合作共建体育公共服务的机制。在现代社会,合作是重要的发展方式。同样,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需要建立政府社会合作共建的机制,有效协调与整合政府、公民、体育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使四种主要力量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各个参与主体都能担当合适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形成一种合作、和谐、高效的共建格局。

2.3立足地方实情,符合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环境

我国地大物博,区域差异较大,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应该立足地方实情,与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吻合,这既是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绩效的重要前提,也是实行社会选择模式的客观要求。第一,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自然环境是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同样不能够忽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各地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山川、江河湖海、草原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特色的体育场地设施、发展一些特色的体育项目,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角度对这些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可以由此丰富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第二,与当地民俗体育项目相结合。民俗体育项目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这些民俗体育项目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彰显了各地区民众的文化性格,并且是区域社会整合的一种精神力量。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不仅要向民众推广现代体育项目,而且要考虑地方特色,与当地的民俗体育项目相结合,将民众喜爱的体育项目纳入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体系,并从体育公共服务的角度促进当地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第三,与当地民风民俗相结合。民风民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内核,主要包括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精神文化等内容,它们也是影响一个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并将其优秀成分合理融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中,实现民风民俗与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机融合。第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结合。长期的体育发展实践表明,体育是难以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超前发展的。这就要求,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不能全国都采用同一个标准,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应该按照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制定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标准和建设目标,这既是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规律的客观选择,也是社会选择模式的必然要求。

3结语

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如此,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效果还不尽人意,存在总体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直以来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政府选择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政府选择模式需要向社会选择模式过渡,这既是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最大程度满足公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社会选择就是由公民、体育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决定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而不是采取传统上仅仅由政府决定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本文基于社会选择的理论视角,提出了建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社会选择模式的几点思考,主要包括:充分尊重民意,满足公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鼓励社会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合作共建格局;立足地方实情,符合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尤其是在社会选择模式下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必须解决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仅仅是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理论层面的思考,希望借此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促进该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做出积极的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 易剑东.中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J].体育学刊,2012,19(2):1-10

[2] 张利,田雨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137-141

[3] 王毅.双重失灵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14(6):15-18

[4] 陈琦,吕树庭,范冬云,等.广州市体育公共服务公众评价现状调查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26-31

[5] 李丽,张林.体育公共服务:体育事业发展对公共财政保障的需求[J].体育科学,2010,30(6):53-58

[6] 陈玉忠.社会转型与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8(3):9-12

[7] 聂智琪.政治学视角下的社会选择理论:一个前提性的梳理[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4):90-95

[8]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3-24

[9] 周爱光.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2012,32(5):64-70

[10] 谢正阳,胡乔,李燕领,等.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路径[J].体育学刊,2011,18(5):16-20

[11] 陈玉忠. 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策略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4):406-411

Analysis on the Social Choice Model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Construction in China

LUO Xi-guang

(Faculty of Sport and Leisure,Guangzhou 524088,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sports public service construction in China show up as overall insufficient supply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the government choice model has been a big part of these problem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sports in China, the government choice model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construction should turn into social choice model. Social choice model refers to various social forces including citizens,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all promoting sports public service construction, rather than take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relying on government decided on the top solely. Mainly used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some thoughts about social choice model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construction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 fully respecting for public opinion to meet citizens' needs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encourag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form the pattern of government and social cooperation, basing on the local sit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Key words:Sports public service; construction; social choice model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6)02-0005-03

作者简介:罗曦光(1979-),女,湖南株州人,硕士,讲师

收稿日期:2015-11-18

研究方向:休闲体育

猜你喜欢

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工作实效
走好关键“五步” 加强自身建设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抓好“五化”建设 促进代表履职
规范组织建设强化为民服务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