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王岱舆的哲学思想

2016-11-29胡俊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00

人间 2016年14期
关键词:人性论中央民族大学预设

胡俊(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 100000)

浅析王岱舆的哲学思想

胡俊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00)

明末清初回族学者王岱舆撰写了《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三本著作,是我国伊斯兰教史上“汉启他补”运动的早期经典著作。本文试着总结王岱舆的宇宙论和人性论的主要观点。

王 岱舆;伊斯兰教;哲学思想

王岱舆,名涯,字岱舆,别号“真回老人”,明代金陵人。被誉为回族最负盛名的四大著作家之一。《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和《希真正答》是王岱舆的三部作品,代表了王岱舆的主要学术思想,内容比较全面,包括天人关系、伦理纲常等等。

一、宇宙论

王岱舆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构建了由“真一”(真主)、“数一”、体一为核心的宗教理论体系,系统的阐释了回族的哲学思想。整个宇宙运行顺序就是“真一”——“数一”——“体一”的演变过程,再由“体一”——“数一”——“真一”的验证过程,不断循环往复,构成了整个宇宙。

所谓“真一”,即真主是独一无偶的,世上没有能和它相比的事物,它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受什么力量支配的。它没有形象,没有来与去,没有开始与结束,没有任何属性。所以不能凭借人类的智慧来揣度,人类也无法完全正确理解。

王岱舆认为,“真一”创造万物,但是却不与万物直接发生关系,直接发生关系的是“真一”的“代理”,就是“数一”。

所谓“数一”,有些类似于具体之物,“真一”是“数一”的主宰。并且“真一同于数一,数一同于万有,不在万有,则万有稍亡;若同于万有,则囿于万矣。①”真一和数一同时存在,数一和世界上千万种事物同时存在。真主如果不存在于万物之中,那万物就会消亡;如果真主像万物那样有明显形象,那就会等同于万物而受到限制束缚了。

所谓“体一”, 即体认真主之意,是人们通过自身去认识创造化育一切的真主,即做人的品格,它的名称有多个。

关于三者的关系,王岱舆多有讨论,他说“至于真一、数一、体一之间,有主仆、圣贤至大之别,尤不可不察也”,三者之间有主任与仆人、圣贤与真主的根本区别,“真一单独无偶,固为原主;数一为万物之根本,故称大父”,真一即真主独一无偶,是宇宙原来就有的主宰;数一始所有事物的根本,所以称为大父。

二、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

(一)人性论。人性论问题是中国哲学讨论较多的话题,王岱舆在人性论问题上广泛的结合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伊斯兰教里对人性的讨论。在王岱舆看来,“人性”即是“独归人类,而别与他物”的“人之性命也”②。他认为“物各有类,同类者性同,异类者性异。惟人之性能生长,而且知觉更能推理也。乃生长疏于金石,知觉异于草木,推理超于禽兽。”③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类别,同一种类的本性相同,不同种类的本性不同。人在各个方面均优于禽兽万物,是万物之灵,真主之选择。

结合儒家的伦理思想,王岱舆提出了“性”和“命”两个概念,阐述了他的性命理论。他说:“先天为命,后天为性,命乃种子,性乃果子,命非性不离于性,性非命不离于命。非命则无性,非性则不全矣。”④

关于善恶的问题。王岱舆认为,“成立善恶乃前定,作用善恶乃自由。若无前定,亦无自由。非自由不显前定,然自由不碍前定,前定亦不碍自由,似并立而非并立也。”⑤一个人变好变坏本来是由真主优先安排好了的,但选择做好事和坏事则是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如果没有真主的预设安排,那就没有自由选择。不能自由选择就显示不出真主的预设安排,然而自由选择不妨碍真主的预设安排,真主的预设安排也不妨碍人类的选择自由,两者之间似乎同时存在但并非同时存在。

对于为什么存在恶和不公平这一问题,王岱舆认为:在睡梦之中获得富贵,本来就是虚无缥缈的;眼前遇到的贫困低下,也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有越过了生死大关,才能懂得永远保持平常之心的道理。人生就好比海市蜃楼,是空而不实的,不能只着眼于当下。假如人类不分高低,必定不像个社会。因此灵性觉悟高的就让他在上面,灵性觉悟低的就让他在下面,是君子由他去做君子,是小人任其去做小人,使得一切物体各自安分于各自的处境,这就是最公道的安排。他还说“凡善恶之因,皆出真主之造化,其过与不及之取,本在人之自用耳。”⑥事事都因人的自主选择,错非在真主。真主创造了万物,但是也赋予了人类最灵长,最智慧的属性,人类有这个权利选择,取善取恶皆在于自己。

(二)道德修养论。由于人们的选择不同,造成了恶的出现,那么应该如何避免恶呢?王岱舆提出了一些原则和主张。首先,他认为要认识到“学非徒学,必须有行……有学无行,如无果之花;有行无学,如无花之果”⑦,因为他很注重知和行必须结合才行。王岱舆对知行关系的认识很有意义。

针对“知”,王岱舆认为有不同的种类,分为“大学”“中学”“常学”⑧,分别可达到“归真”以认主;“明心”以见性和“修身”以治国三个层次。这里的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认主之学若性命,人无性命则不活;明心之学若衣食,人无衣食则必死;修身之学若医药,人无医药则病必不治,缺一不可也”。⑨

通过斋功实现节欲、省过、参悟。这是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节欲,指对各种欲望的自我节制,目的是克服自己的“禽兽之性”,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有所不为方能有为。”省过,即忏悔,意为对已经出现的过失进行自我反省。人有过错是难免的,但人可以自觉主动地认识自己的过失,并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赎回以前的失和罪咎。参悟,指认识、理解、醒悟等,王岱舆认为:为人紧要关头,正在此中参悟,最要者知己为本,知人次之,是故扬人之善与隐人之恶易,显己之恶与隐己之恶难。⑩

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是要把认识自己放在首位,把认识别人放在次要位置。了解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善的原则,并尊重自己的内心,做有益的事情,让人性得到升华和完善。

注解:

①王岱舆著,余振贵等译注,《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40页。

②王岱舆著,余振贵等译注,《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138页。

③同上,142页。

④同上,140页。

⑤同上,66页。

⑥王岱舆著,余振贵等译注,《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408页。

⑦同上,188页。

⑧同上,191页。

⑨同上,191页。

⑩同上,280页。

B968

A

1671-864X(2016)05-0120-01

胡俊(1990-),男,回族,河南信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人性论中央民族大学预设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藏文铜版《八千颂》述略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unctions of Common Languages and Artistic Languages
Pragmatic research on Friends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高等学校“多合一”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