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夏之道
2016-11-29刘宏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刘宏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论华夏之道
刘宏源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163318)
华夏道学对于我们华人的意义很重要,对于我们的中国梦意义深远。作为每一个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继承道学,发展道学。道学可以开慧,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宇宙时空的认知,通过悟道体道,中华文明必然再次走向巅峰。本文主讲道的意义以及道的体悟,加深对道的认知,笔者认为这是刻不容缓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都在于道。
道;道学;儒家;道家;华夏文明;体道;悟道
学文的学者和学武的武人孜孜不倦的学习强身,都在追求一种东西,那就是道。
中国自从诸子百家之后就有着有史可查的道统,从诸子百家的言行举止来看,他们都是在传道。可是既然分成百家,说明各有见解,观点不同,从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文化盛宴。即使从现在来看,中国的书籍被翻译成外文的作者,前三名分别是老子,孔子和鲁迅,泱泱华夏几千年从此看来都只是对诸子百家的继承,发展并不是很大。
我们需要继承,更要发展。要继承华夏先祖的道统,与时代相适应,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的使命。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成了我们的道统。两千年来,学者们对儒家经典背的滚瓜烂熟,出世入世为国为民奉献自己。但不要忘了,在中国家天下的大背景下,统治者自命天子,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极度私有化的社会,众多大学者在皇权,宗室,外戚以及权臣之间谨言慎行。这些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儒家,有一部分原因是儒家确实能够治理国家,但更多一部分是在用礼教约束天下,人民大众在礼教之下成了单一的顺民,统治者高枕无忧。儒家之中确实有很多大师例如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这都是救国救民的华夏圣人,但更多的是对儒家文化没有学明白的腐儒,这些腐儒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传播吃人的礼教,而没有真正领悟儒家的道。
中华先祖是早慧的,这点毋庸置疑。全球统计显示最聪明的人是华人和犹太人。然而现在就成就而言,犹太民族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华人,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都说,犹太人喜欢读书每年的阅读量是华人的好几倍,甚至几十倍。从这方面看来,确实和阅读量有点关系,但是中国有一位名相叫赵普,他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这说明了读书少未必就不行,要看读的书质量怎么样。犹太人自从摩西以来,一直都在读圣经,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圣经的精华对于犹太人和道对于华人是一样的。由此来看,我们想保持中华先祖的智慧,必须得恢复我们的道。道是可以开慧的,等我们有了一颗聪慧的大脑,通天彻地,怎么可能会没有成就呢?
儒家的道是道,道家的道同样是道,诸子百家的道都是道,道为一也。佛家自从传入中国以来,诞生了禅宗等文化。禅宗等文化相当于是中国化的佛家,这和毛主席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是差不多的。说到中国化,从我的理解看来就是道与外来文化的融合。通过《资治通鉴》等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向来都是很包容的文化,绝对不是倔强的排外者,我们能为人师,也能向他人求学。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活力,但要记住我们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通过与道合一,弥补我们的不足,完成了文化中国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学习我们的道,道真的很妙!
犹太人有圣经,我们也有。我们的《道德经》,四书五经,《庄子》和《传习录》等,这都是华夏之道的精华所在。通过这些经典启蒙开慧,可以看清楚这个世界,使我们不再迷茫。
从学者角度来看,更多的是通过读书学习和思考来学习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把学和思解释的多么清楚,同样可以看出学和思这两个元素。这体现了孔子所说的阴阳。孔子常说:“吾道一以贯之。”从学与思的角度来看,就是学思两者本为一体。通过学习四书五经,可以修心,可以开慧。老子在道德经之中也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阐述很清楚,其实道不玄,实实在在的,恒也。我自认为恒也就是一的意思,道本为一,是一片混沌,不分阴阳。之所以有了阴,是因为有了阳的存在;之所以有了阳,是因为有了阴的存在。有了阴阳,可以通过二元论来看世界,阴阳为二,通过二的几次方就可以推演出更多的元素。也就是所谓的,“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至无穷。”也可以从伏羲的八卦,文王推出六十四卦看出,其实用数学很容易看出,八八六十四,这都是一样的。
万物演化都是从一而来,学习文化博学固然重要,但是博的对立面是寡,同样需要整合,化为一也,不然会有出现大错误。中国近两千年来,独尊儒家,有很多大师,但更多的是腐儒。极度私有统治者是狼,披着孔孟这件善良的羊皮,教化百姓,用礼教来教育人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然后通过这些教化来吃人,华夏儿女受此涂炭几千年,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自从诸子百家以来中国再难出现那种文化和文明的盛宴,全拜这种吃人的礼教所赐。那么这种礼教就必须废除吗?这就是重点,这些礼教中的很多部分是孔孟儒家在参透道之后,道显身外自然呈现的。别的不说,就看温良恭俭让,随意拿出一样,都是好的。这些道德和能力都是儒家大师明心见性之后开花散叶。有一句话很重要,“率性为道,修道为教。”如果一味从这些枝叶去探究,而忽略了根本----道,有所成就是很难的。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有了那么多的伪善,伪君子。他们以这些优良品质做外衣,却干下了令人可耻的罪行。
有一句老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以看出书的数量极为浩瀚,这是不对的,其实书不在多在精。老子一生学习,仅仅为后世留下一部《道德经》;孔子一生删书无数,孔门留下的经典也不多;毛主席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有相当的积极贡献。这都充分表明了孔子所说“述而不作”的道理。道为一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世间万物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待到顿悟得道,神清气爽,灵台清明,这种欢愉是无法言表的。悟道的过程快慢长短就得看悟性和机遇,有时会经过痛苦的挣扎,但是之后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妙诣。
后世学者大多以词章华美为乐,殊不知抛去根本实在是得不偿失,无缘啊!前文说过,率性而为则为道,我们都是天生地长的,本来与天地一体,不自是不他是,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方妙境。道教主张虚,佛教主张无,在这虚无中,似乎是抛弃了自我,难免落入对外不识不知形如枯槁的境界,这似乎不妥。我们的道本为一体,分了内外也就有了阴阳,这就不是一体了,岂不是犯了自是或他是毛病。道教不代表道家,儒教不代表儒家。老子和孔子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叫自己圣人,他们是实实在在的人,是饱学的学者,他们并没有把自己架在神坛之上。纵观历史,中国从诸子百家之后社会主流文化是不信神的,这与西方的单一神和多神宗教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老子和孔子是大学者,他们学说从表面上看确实不同,老子主张无为而有无所不为,孔子也说可为也可不为,这都是率性而为道的表现,老子的上善若水之德和孔子的仁礼都是守一而道显于外的表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春秋时期,他们的外在表现都是在春秋时期大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这些绝对不应该成为礼教,因为时代在变,待到我们对道有了一定的体悟,我们在时代和环境下自然也会呈现相应的表现。
道并不玄,是实实在在的,通过体道悟道可以看清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是开慧。对于大多有志学者,通过开慧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更多的成就,这些成就可能是惊人的。我们华夏文明的根不是宗教,是道,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这里没有神和仙,这里有得道高人和大德之人。得道需要悟性和机缘,要本着守一,和天地一体的思想去渐渐的开悟和体道。对于道,《道德经》和《中庸》已经讲的很清楚了,这是中华文明的根,我们一定要留住。
[1](春秋)老子著;徐澍,刘浩注译.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战国)子思原著;刘强编译.中庸[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3](明)王守仁原著;孙爱玲译注.传习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4](春秋)孔丘著;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
[5](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5.
K203
A
1671-864X(2016)05-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