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视野下《寂静的春天》生态整体主义观述评
2016-11-28张瑛吴长青
张瑛+吴长青
摘 要: 文章通过回溯蕾切尔·卡森及其作品《寂静的春天》中体现出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在肯定卡森生态整体主义观积极意义的同时,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制度批判的新视角,对该作品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 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制度批判维度
一、引言
20世纪下半叶,美国战后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一时间,科技万能主导了社会的视听,但科技双刃作用带来的环境恶化也日益激起学界的反思,蕾切尔·卡森就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生态文学家。卡森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寂静的春天》(1962)也被称之为“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扭转了人类思想的方向”[1],作品透析出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即便置于高度工业文明的当下,仍具有现实批判和指导意义,卡森由此开启了欧美生态文学的新纪元。本文立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制度批判的维度,对该作品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分析,以期在新视角下,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卡森的《寂静的春天》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代表思想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新形成的流派,该流派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西方生态危机的根源问题”,该流派力主通过对马克思生态唯物主义哲学进行重构,以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普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非正义即从制度的维度进行批判,普遍认可,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及消费主义价值观与生存方式乃是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代表人物包括本·阿格尔、威廉·莱斯、詹姆斯·奥康纳、贝拉米·福斯特、安德烈·高兹等杰出代表。
本·阿格尔和威廉·莱斯批判并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并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危机必然产生的生态危机的理论来替代。阿格尔指出:当代资本主义采用所谓国家干预主义,通过不断控制和引导公众的消费需求,让民众沉溺于商品消费中,以此来维系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也正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必然根源。莱斯对技术理性的起源、功能和社会后果进行了追溯,认为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决定了技术运用必然走向非理性,决定了对自然的非理性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生态危机。詹姆斯·奥康纳和贝拉米·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唯物主义进行了重构,奥康纳通过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引入“生产条件”的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导致经济危机之外,还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其生产条件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结果正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福斯特则强调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本质上也是探讨人和自然相互联系和物质转换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法国的安德烈·高兹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的关系进行过论述,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摆脱生态危机唯—的出路在于停止经济增长,改变生活方式和限制消费。总体而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不正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与生产方式,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2],赞同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途径是“通过激进的生态政治变革,实现向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3]。
(二)蕾切尔·卡森及其作品《寂静的春天》
蕾切尔·卡森1907年出生并成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受其母亲的影响,卡森从小对大自然、对环境充满了好奇与热爱,就读宾夕法尼亚妇女学院期间,因为对大自然的兴趣,由文学改学生物学,后在“美国渔业局”后改名为“美国联邦鱼类和野生生物署”工作,并成为一些杂志的专栏作家。卡森一生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学创作,早年的文学作品均涉及海洋及海洋生物的保护,奠定了她在生态文学领域的名誉和地位。20世纪40年代,卡森以海洋生物学家所独有的敏锐,开始怀疑当时的一种新型杀虫剂DDT(双氯苯基三氯乙烷的缩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着手就这一农药对生态链影响的调查,开始撰写《寂静的春天》。这一时期,卡森已罹患癌症晚期,但她不顾病痛,以顽强的毅力于1962年出版这部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生态文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经典著作,该作品最终被认为是生态文学发展历程中一座“里程碑”。
《寂静的春天》以寓言故事开头,全书分十七章,以翔实、专业的数据和实例陈述了新型杀虫剂DDT对环境和生物链造成的无可挽回的破坏,给人类和地球造成的不可弥补的后果。这部作品的出版,触及了一些集团尤其是化学药品制造商们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各种打压和抹黑,甚至遭受了无耻的人身攻击。但同时,这部作品也受到了民众和环保人士的拥护,唤醒了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民间意识”,最终影响到了政府,肯尼迪总统就曾责成“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对书中提到的化学物进行试验,书中的结果最终得以应验。克林顿政府的副总统,环保主义者艾尔·戈尔在为《寂静的春天》中文版撰写前言时,盛赞这部作品“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是“现代环保运动的肇始”。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寂静的春天》生态整体主义观述评
(一)《寂静的春天》体现的生态整体主义观
生态整体主义观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美国生态博物学家利奥波德首先提出,这一理论倡导人类的生存权应该以不逾越生态承受能力、不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权为底线。利奥波德之后,罗尔斯用“荒野哲学”,奈斯用“深层生态学”对生态整体主义进一步完善和演绎。生态整体主义所强调的“生态系统的整体一致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系统的完整、平衡、协调”,这正是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所极力倡导的思想和理念。
卡森早期的作品即描述大自然是“一个严密的大系统,生物体及其环境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依、不可割裂的联系”的生态整体主义初步思想。在《寂静的春天》中,卡森的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已日臻成熟,“地球上的植物是生命大网络的一部分,一种植物与其他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联……如果我们打算给后代留下自然界的生命气息,就必须学会尊重这个精美细致但十分脆弱的自然生命之网,以及网上的每一个连接”[4]。从《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的整体构架来看,卡森通篇都在阐述自然生态体系中由于“死神的特效药”DDT的介入,导致人类无可挽救的生态灾难。卡森所要呼吁的是,人类作为大系统中的一环,对维系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将各种生命联系起来的复杂、精密、高度统一的系统……自然平衡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他是一种活动的、永远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5]。不仅如此,卡森还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原有的生态观,以全新的生态思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观来替代,她曾反复指出,“陶醉于自身巨大能力的人类,看来正在毁灭自己和世界的实验道路上越走越远”,呼吁现今生活的这一代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直面现存的环境问题,而不是无视或者逃避它们”[6]。虽然对于美国工业革命初期,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经历了战后经济的大发展之后,由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与恶化,人们已经开始逐步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问题。但在那个时代,科技万能的思想仍占据着社会思想的绝对主流,卡森以一妇孺的羸弱之躯,“质疑了技术社会对自然的基本态度”,“警告人们缺乏远见地用科技征服自然很可能会毁掉人类生存所有必需的资源,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7]。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所阐述的人与自然整体依存、环环相扣的前瞻性思想,无疑从道德伦理层面,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便在高度工业文明的今天,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制度批判维度下的《寂静的春天》生态整体主义观评析
《寂静的春天》描述了美国五六十年代一种新型杀虫剂的使用导致的人类生态危机,卡森将这一危机的原因归结为“人类对自然控制的妄自尊大的想象”,卡森仍然将“生态整体主义”局限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强调“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是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未能从制度批判的层面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做深度的剖析。卡森生态整体主义观的缺陷也为卡森所触碰的利益集团提供了反击的机会。美国昆虫学家乔治·德克尔反驳卡森时这样陈述:“如果我们像某些人所轻率地鼓吹的那样,在北美采取让自然任其发展的方针,那么,可能这些想要成为专家的人就会发现,两亿过剩的人的生存问题如何解决,更麻烦的是美国当前的谷物、棉花、小麦等剩余物资如何处理。”卡森的反对者们谴责卡森“担忧死了一只只猫,却不关心世界上每天有一万人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化学工业巨头孟山都公司甚至恶毒地模仿卡森的作品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荒凉的年代》,制造民众对卡森作品的误读,等等[8]。
就人类生态思想的发展而言,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问题作出过突出的贡献。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证过“生态的整体性是通过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来实现的”,恩格斯也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说”,强调“人与自然的从属关系”。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针对西方社会的生态危机的根源问题则是从制度批判、技术批判、异化消费批判等维度进行的挖掘。事实上,注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的揭示与批判,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同西方其他绿色思潮有所区别的最根本标志。制度批判和异化消费批判是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衍生和呼应。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必然导致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必然导致消费观念的异化;反之,技术的滥用、消费观念的异化也会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可见,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作品中没有也无法从这一层面进行论述,体现出其生态整体主义观的局限性,从这一角度,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是对生态整体主义的历史性超越。
四、结语
《寂静的春天》所体现的生态思想影响了美国一代人,也影响了世界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向,直接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生态思潮环保运动。这部作品也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对当今环境恶化的中国也有一定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6.
[2][3]王雨辰.哲学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199-200;
[4][5][6][7]蕾切尔卡森.吕瑞兰,许长生,译.寂静的春天[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8]寂静的春天.百度百科网.
基金项目:生态哲学视角下的美国文学作品研究(CSY1
2045),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科研启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