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保留灌肠成效性的应用
2016-11-28夏筠筠陈素芬何伟珍
夏筠筠++陈素芬++何伟珍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保留灌肠成效性的应用。方法 由8名自愿报名的消化内科护士和1名主治医师组成QCC小组,活动主题为提高保留灌肠成效性,按照QCC活动步骤实施和评价,比较活动前后患者保留灌肠时间长短、患者满意度及圈员自我评价。结果 活动后患者保留灌肠保留时间明显高于活动前;活动后患者满意度由原先的20.59%提升至45.51%;活动后圈员自我评分明显高于活动前。二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开展QCC活动可以提高保留灌肠成效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士综合素质。
关键词:品管圈;保留灌肠;成效性
品管圈活动是指同一工作场所、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质量管理活动而组成的团队即品管圈(QCC)。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环,这个团队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活用各种品质管理(QC)手法,全员参加,对团队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1]。保留灌肠是把治疗用药从肛门灌入肠内并使其停留在肠腔内,以达到直接治疗粘膜病变的目的。保留灌肠尤其适合于低位结肠疾病的患者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直肠型、各种类型的直肠炎,中西药均可采用灌肠法。药物在肠内保留的时间直接关系到药物的作用。为提高保留灌肠的成效性,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护理服务质量,2015年8月~12月,我科积极开展QCC活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8名自愿报名的消化内科护士和1名主治医师组成QCC小组,平均年龄29.67岁,其中本科护士3名,专科护士5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3名。确定圈名为“净肠圈”,一双翅膀呵护着胃肠道,设计的圈徽寓意为用我们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呵护患者的胃肠道,做患者的健康“小胃士”“小肠士”,使患者的胃肠道更加清洁、舒适;翅膀象征着白衣天使的翅膀;患者的微笑是我们工作努力的目标。从小组成员中选出圈长1名,辅导员1名(护士长担任)。QCC活动按照QCC十大步骤进行,召开圈会1次/w,10~30 min/次。活动实施日期2015年8月27日~12月31日。
1.2方法
1.2.1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 QCC成员使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发挥圈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丰富想象力,从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四个方面,见表1,采用5.3.1标准计分法[2],确定本次QCC活动主题为如何提高保留灌肠的成效性。选题理由是:保留灌肠的成效性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治愈率及治愈时间;低位结肠疾病大多容易反复发作,疗程长,治疗的同时教会患者,这样不但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可以减少患者的治疗周期及治疗成本。
1.2.2现况调查 统计2015年8月27日~9月30日患者灌肠情况,保留灌肠总人次:68次,根据患者保留时间、患者主诉、患者满意度、护士自我评价综合评定为满意的有14次,并建立影响保留灌肠成效性的数据查检表,见表2,根据80/20原则,得出影响保留灌肠成效性的最主要问题是:灌肠液温度不适宜,患者的配合程度,操作流程不规范,护士宣教不到位,故将其确定为本次活动分析改善的重点。
1.2.3设定目标 通过品管圈活动的目标值设定公式,对活动后保留灌肠成效性进行了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改善重点即温度不适宜(27.78%),患者配合度差(25.93%),操作流程不规范(18.52%),护士未及时宣教到位(11.11%)的累计百分比(83.34%),圈能力设定为60%,故本次活动的目标值即影响保留灌肠成效性因素下降至79.41%-(79.41%×83.34%×60%)=39.71%。
1.2.4要因分析 全体圈员通过绘制鱼骨图,确定人、物、环节三个方向,见图1,共统计出19个小要因,确定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特点改进灌肠器材、制定宣教计划、提升环节质量为主要改善方向。
图1 影响保留灌肠成效性的要因分析鱼骨图
1.2.5制定对策 针对保留灌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改进灌肠器具,提升护士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延长患者保留灌肠的保留时间,促进患者的舒适,并互相监督执行,1个月后进行调查对比。①规范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并改进灌肠器具。摒弃传统的一次性灌肠袋,改用一次性注射器(50 ml)连接一次性吸痰管,配备简易加温器。吸痰管较普通肛管柔软细长,插入时对肠黏膜刺激小,插管时可减轻患者不适感觉,减少肠道损伤。改良后一次性注射器加一次性吸痰管的成本低于一次性灌肠袋,加温器消毒后可重复使用。输入过程中使用加温器,避免操作过程中灌肠液温度不适宜,促进患者的舒适度,延长保留时间。②加强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宣教:制作消化内科保留灌肠宣教手册及多媒体宣教课程,实行一对一宣教及集中宣教相结合的方式,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知识、保留灌肠的目的、重要性、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③制作保留灌肠灌肠后效果观察表,要求护士30 min~1 h巡视患者1次,询问并记录患者保留时间、灌肠后大便情况、灌肠后腹部不适情况、患者有无其他不适、操作过程中的满意情况等。④对护理人员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制作保留灌肠相关知识多媒体教程及操作规程,对全体护士进行培训与考核。
1.3观察指标 保留灌肠的保留时间:停留时间达1 h以上为有效;患者满意度:由患者对保留灌肠整个过程进行评价: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并且圈员护士对“品管圈”运用、团队凝聚力、责任感、个人综合能力、自信心、成就感、学习能力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实施QCC活动后,患者对保留灌肠整个过程进行评价,满意度由原先的20.59%提升至45.51%,P<0.05,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患者保留灌肠后保留时间达1 h以上。
2.2通过本次QCC活动,圈员在“品管圈”运用、团队凝聚力、责任感、个人综合能力、自信心、成就感、学习能力方面比较的P均<0.05,二者各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3.1开展品管圈活动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充分地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营造了护理人员主动学习的氛围,能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思广益,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凝聚力,提高了保留灌肠的成效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士综合素质。
3.2 QCC有助于护理队伍成长 品管圈活动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根据具体问题集体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每位圈员都有自主发言权,自主参与权。不仅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改善护理品质,还提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了知识面,直接促进了护士的职业成长,实现了“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化[3],充分地发挥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及主动性。
3.3改善了护患关系 通过QCC的开展,护患、医护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提高了患者满意率和护理服务质量,医疗护理工作开展顺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能有效地挖掘护理人员的管理潜能,实现全员参与及质量持续改进,有利于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优质的护理[4]。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2]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践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3]谢文娟.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管理人才储备实践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6:170-171.
[4]王利香,李旺君.浅谈"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环节质量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8,10(1):255-256.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