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016-11-28卞同根
卞同根
摘 要:数学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况,这时往往是因为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主要叙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为数学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初中数学;措施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有一些题目,学生在做的时候因为对某些词语、图表的内在含义理解错误,从而解错了题;其二,还有一些题目,题目本身特别长,像一篇文章,几百字或者上千字,学生在读题之前心理上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失去了读下去的勇气,导致直接放弃。这些都是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不强的表现。什么是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呢?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独立阅读数学书或数学题目并领会其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极其重要,是解决数学题后续工作的基础。试想如果没有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数学符号、图表等的理解和把握,后面对题目的分析、整理、寻求解题方案等怎么进行?所以,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校,学生的接触面狭窄,知识基础薄弱,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更有现实意义。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要分三步走,过三关。
一、过情境关
有一类数学题,可能是紧扣实际生活的应用题,可能是先叙述一个自然规律,也可能是数学内部的一个规定。但是题目特别长,有几百字、上千字,学生还没有读题就被吓到了,认为自己肯定不行。其实,这类题就是叙述性的语言比较多,与后面的解题没有多大的关系,或者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要想解这类题,学生首先得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能怕字当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然后进行粗略的阅读,这时并不要求学生读一次就对题目做出深刻的分析,学生只要分清题目中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重要信息就行。笔者的做法通常是先把题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默读几分钟,然后抽查,让学生复述题目的大概意思,可以多次反复进行,比一比谁复述得更好,以此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刚开始时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但只要我们坚持做,用心做,必然会成功。
二、过关键词、重要语句、图表关
一道题目,不论大小,在熟悉了题目的基本信息之后,学生要在粗读、略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逐字、逐词、逐句进行研读,以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重要语句,将其画出来。这些字词在解题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学生务必要抓住、用准关键信息,比如最多(少),比…多(少)、不足、超过、不超过、全等、相似、相交、相切、相离等等,教师平时要注意辨析这些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通常学生出错最多的地方就是这里,对一些细微的区别不理解或者没注意。这时学生读题的速度不能快,一定得慢,所谓事缓则圆。另外,当题目中有表格时,要注意看看表格中的量究竟有什么内在的数量关系。有时表格不全,要补上缺少的量,比如表格中只有速度、时间,那就想到补路程;有时还需要把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优化或转化,比如告诉我们进价与售价,我们完全可以考虑用“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这个数量关系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遇到几何图形时,学生要注意中点、翻折、垂直等词语的含义。当遇到函数图象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图像中每一段线表示的意义,有哪些特殊的点及其表示的特殊意义,特别是两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并从中挖掘出等量关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比如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重点点拨等。
三、过特殊条件、隐含条件关
学生完成以上两关后,就会对题目进行转化,转化为一个已经学过了的数学模型。或者建立方程(组)或不等式来解决问题,或者转化为三角形、多边形、圆……有时候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学生有必要回头看看,再把题目读一遍,是不是还有条件没有用上,或者没有充分利用,特别是那些感觉与题目“不沾边”的条件。如果没有这种情况,那就要看看是不是忽略了隐含条件,比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是否大于零、翻折中隐藏的全等、自变量或函数的取值范围、矩形中隐藏的平行垂直等等,这样往往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道复杂的题目经过第一遍的粗读、第二遍的精读和第三遍的回头读这三关,基本就可以解决了。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进行长期的引导与训练。所以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抓起,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阅读带来的乐趣,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阅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