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匠不相信物美价廉!
2016-11-28
德国工匠不相信物美价廉!
价廉物美,是我们中国人一直比较推崇的一种理念。而德国的工匠们却不这么认为,甚至根本就不相信“价廉”会有“物美”这种事。日前在微信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觉得非常有意思,摘录编辑给读者,同为制造业者,不“供参考”,只“供思考”。
“德国制造”曾经是个带有侮辱性的符号
德国进入工业化后也经过“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
德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生产领域完全脱节的。尽管那时“世界科学中心”在德国,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在德国拿到学位回国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专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进入到市场里去办企业。
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跑到美国一看,发现美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这才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由于德国有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的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
此后,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最有名的公司,几乎都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它们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
珍视“身后名” 不贪“眼前利”
德国人喜欢有经历的东西,有历史记忆的东西,有文化记忆的东西。
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就是被战火摧毁了,德国人也一定要按原样将其重建起来。
德国有座王家歌剧院在二战中被美国飞机全部炸毁,德国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剧院是过去建了200年才建好的,结果毁于一旦。二战后德国人就把这片废墟圈起来,一批科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技术工人,大约上百号人,花了35年时间,把这堆破砖烂瓦又重新装回去了,。你现在再看这座王家歌剧院,怎么也看不出来是炸弹炸烂了以后又重新装回来的,这座建筑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说,“这个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你跑到德国去看,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什么现代建筑,几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时代的风格。正是由于德国热爱、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变的德国”。
由于德国的经济发展不靠房地产市场,所以一位德国建筑师很难拿到一个建筑项目,好不容易中了标,就一定会精心设计,一定要把它搞成一个艺术精品,一定要让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国,你永远也看不到有两座建筑物会是一样的。也因此人们说,德国建筑师重视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后名”。
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
这位西门子公司的总裁回答说:“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
当时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
西门子总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它们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史、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德国的马牌轮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现在我国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国的阿迪达斯公司是1920年创办的,至今也有逾940年以上的历史了。
德国企业也追求利润,但不是无休止地“追求”。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有人曾问柏林的一家菲仕乐锅具店的经理:“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锅,用20年就到头了,顾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细想一想,你们划得来吗?”
这位经理这样回答:“哪里的话,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忙都忙不过来呢!我们这家厨具厂,是二战后从过去的兵工厂转产过来的,前后也不过几十年时间,就卖出1亿多口锅了,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吗?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口那么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你看,德国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营销战略的路数也与众不同,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
德国不相信物美价廉
“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价格上,连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你跟日本人可以谈价格,但你跟德国人谈价格,一刀都砍不下来。德国人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
“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它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它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发展研制的一般产品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的产品。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德国所有供3岁以下儿童食用的产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剂,必须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为药品监管;所有母婴产品只允许在药店出售,不允许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所有保健护肤品牌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植物种植园,以保证取材于天然有机品质。
德国人生产的煨汤用的锅,完全是钢铁铸造的,沉重得连男人都有点端不动,。那锅盖内侧有奇特的花纹,这些花纹的作用是,锅盖使用时,水蒸气就能上下自然循环,不易烧干,这是一种技术。德国的锅具,盖上去个个严丝合缝,说三分钟开锅就三分钟开锅,能为你省下不少煤气费。
为什么德国的产品动不动就“能用100年”呢?原因有二,一是德国没有资源,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是靠国外进口来的,所以必须物尽其用,尽量延长使用期,这才是对原材料最大的节约。二是,德国人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是否‘经久耐用’上。”
晓云说
德国是很晚才开始搞工业化的,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但是如今,在这个只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 2300 多个世界名牌。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上述这些简短故事,我想基本可以做出些回答。
中国制造业正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压力,而这种“双重压力”已经在中国自行车产业中不断显现。研究“智能生产”,建设“智能工厂”,已经摆到行业“十三五”规划的议事日程之中。
价廉,不是重点。重点是“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