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增强青少年体质对策缺乏效率的原因分析①
——政府视角
2016-11-28毕进杰
毕进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303)
我国增强青少年体质对策缺乏效率的原因分析①
——政府视角
毕进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303)
青少年体质增强的影响因素涉及政府、学校、体育教师、家长、青少年自身等,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文借鉴制度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理论研究,运用个体本位的研究方法从政府的视角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增强对策缺乏效率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以期为中国青少年体质的增强寻求有效路径。
青少年体质 理性经济人 个体本位 原因分析
100多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强,则国强。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口号。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竞技体育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创造辉煌,勇攀高峰。然后与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竞技体育发展相背离的是我国的青少年体质一直处于持续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改革了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国务院也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不仅指出青少年体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给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措施。2008体育纳入中考,目标直指青少年体质下降。然而出台如此之多的政策和措施,除了中考是时候,中学生昙花一现的体质增强,然后继续下滑。我们不仅要思考,出台如此之多的改革措施,为什么没有改变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局面呢?
1 研究的方法和视角问题
就我国目前有关青少年体质问题研究看,社会本位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仍然占据主流地位,人们习惯从集体、社会的视角强调青少年体质发展的意义,强调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增强过程中,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和功能,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人财物的保障,并依次做为提出对策的依据,这一点在《加强青少年体质增强青少年体质意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最终在实际运行中的效果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从前文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增强青少年体质对策看,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这些政策或措施的出台都是政府所主导的,即政府是增强青少年体质改革的推动者。从制度变迁的理论看,这种改革最主要的问题是违背了一致同意的原则,用社会本位代替了个体本位,把社会需要等同于个体需要。认为政府强调了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那么各实施环节都会认真去实施,完成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任务,然而实践中的事实并非如此。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应追溯到他们的个人行为基础,都必须从个人角度分析阐发;个人的目的或偏好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石,必须把个人的有目的性放在首位。[1]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实际的人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诺斯认为,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2]虽然青少年体质问题不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但青少年体质问题的成因毕竟是在由现实制度赋予的社会环境中生成的,所以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可以为研究青少年体质问题提出了借鉴和参考。
2 对政府的理性行为的分析
2.1 政府提供增强青少年的公共产品原因解析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见》中不仅指出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同时更言简意赅的指出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对于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正是青少年体质健康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意义,才使得青少年体质问题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公共层面,这也是政府出台各种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理论依据。如果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仅仅只涉及个人利益,那么它仅仅只能作为一种私有产品存在,政府缺乏提供公共政策的依据。
2.2 政府出台政策实施效率不高的原因解析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的方式有两种:(1)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2)强制性制度变迁主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从我国各种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看,政府无疑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增强政策改革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政府凭借其强有力的行政权力使这种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但其实际效果如何,却依赖于各层组织对政策的理解和实施,由于这些制度措施在制定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强力措施保证其执行,各地方政府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不同的修正,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影响制度安排的实施效率。客观上说,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的成因不在于缺乏政策,而缺乏实施的效率。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2.1 改革推动者对风险的厌恶
政府虽然是公共组织,但组织中政策的制定者、推动者却是具体的个人。从理论的角度看,增强青少年体质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事情,但事实上没有哪一种理论能直接证明青少年体质与民族兴盛、国家富强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这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历届政府部门似乎都在很努力认真地解决青少年体质问题,但由于缺乏最直接的证据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感消失了,也就是政府部门缺乏足够的推动力。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如果政府部门不论是体育部门或者教育部门明确提出了增强青少年体质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那就必须意味着要由某一个部门承担起这个责任和重担,一旦青少年体质问题存在了责任主体,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为该部门责无旁贷的义务,所以为了逃避这个义务和责任,教育部门一直把工作重心致力于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改革,而体育部门则孜孜不倦的致力于各种竞赛锦标的获取。在客观上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青少年体质问题属于教育部门的管理范畴,但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在课程和指导思想改革,青少年体质问题也属于体育部门的事情,但体育部门的工作重点又主要放在竞技体育方面,最终造成的事实上青少年体质问题谁都管,但谁都不是青少年体质问题管理的主体。造成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作为政府部门中的个人对风险的厌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责任当不追究的时候,并不有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会有碍于政治、文化的良性运行,似乎上升不到关乎国计民生的高度,但如果这个问题要深究的时候,其就会上升到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和平崛起的高度,这个重大的责任是任何一个部门或者个人都不愿意承担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各个相关部门都承认青少年体质问题的重要性,但为了逃避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被千夫所指,各个相关部门都不会把这一部分工作作为自己部门工作的重点。
2.2.2 改革成本
增强青少年体质对策一般由中央政府部门提出,实施却有赖于各地方政府和学校,中央政府限于财力因素,一般会把政策实施的成本转嫁到地方财政,当政策不具有强制性的时候,各地方政府或者制度实施者譬如学校就会对政策采取修正、截留、观望的态度,当发现不执行政策或违反政策的成本较低时,那么“阴奉阳违”就会成为一种常态。比如各种增强青少年体质政策中反复强调的要加快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各地要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技术规程》及相关学校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等。事实上不谈偏远的农村山区或贫困地区,就是经济比较富裕的广州市又有多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可以达到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不是政府制定的政策存在缺陷,而是这些政策执行的成本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政府没有相应配套的政策来保证其实施,所以造成违反政策的成本同执行政策的成本相比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不执行政策规定更是有利可图的。
2.2.3 知识的局限性
从现有的增强青少年体质措施看,无疑最有效的就是体育纳入中考,但效果持续性差。既然体育纳入中考有效果,有问题,为什么不把体育纳入高考,并把现在持续性差的问题解决掉。王登峰无奈地说:“将体育考试纳入高考肯定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又会让体育课带上应试教育的色彩,这让教育部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3]这充分体现了改革者对风险的厌恶,不愿因承担改革的风险。除此之外,国家还希望“体育中考”有了一套全国统一的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后,它不仅可以引领小学生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还能成为未来“体育高考”的初中版蓝本。[4]这不仅仅是对风险的厌恶,更为关键的是无法提出有效合理的方案。事实上,阻碍体育纳入高考解决青少年体质问题的原因更在于我们无法提出一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有效的体育考试方案。难道体育考试除了1 000m,800m;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之外,我们提不出能彻底解决青少年体质问题的方案吗?所以相关知识的局限性也阻碍了政府相关政策实施的效率。
2.2.4 缺乏来自青少年的压力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意义虽然关系重大,但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却是凭感官无法判断的概念,尤其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这无疑会造成一种错觉,青少年体质问题并不严重,这就使改革最终的受益者缺乏对增强青少年体质政策的应答和诉求,我国的青少年基本处于学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无法认知体质下降对自身今后发展产生的危害形成完整、全面认识,而他们本身对体育的价值意义了解不够深刻,主观上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他们对参与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场地器材诉求比较低,这种某种程度也减轻了改革紧迫性的压力,纵容了改革者的惰性。
3 结语
作为增强青少年体质问题政策的主要供给者,政府不仅要提供政策还要保证政策实施的效率,缺乏来自青少年需求的压力,对改革风险的厌恶,包括各级政府不愿意承担改革的成本是政府主观效率缺失,通过政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可以解决,而相关知识的局限性,无法为政府决定提供更有效的对策与建议,则需要理论界持续不断的努力。
[1]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经济学[M].北京: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1.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我国发展出版社,2003.
[3]胡乐乐.体育纳入高考:与应试教育无关[N].光明日报,2012-12-11(2).
[4]王烨捷,周凯.王登峰:中考体育加分政策将坚持并扩大力度[N].中国青年报,2014-06-10(8).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5.203
G804
A
2095-2813(2016)12(b)-0203-03
毕进杰(1979,8—),男,汉,山东威海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