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的“立德树人”价值

2016-11-28邓若锋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511300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内化立德逻辑

邓若锋(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511300)

不同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的“立德树人”价值

邓若锋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511300)

“立德树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1]。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发展身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利用自身特殊的功能,将“生活基础和自然之境作为构建道德大厦的基础和原发性根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体验”[2]。运动技能是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传承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运动技能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与此同时,运动技能学习能在自身具有“生活基础”和“自然之境”的身体练习情境中,植入由“立德树人”物化的“行为规范”、“规则内化”、“象征意义”等主题教育内容,经历三个不同层次阶段的“动作符号学习、运动逻辑学习、应用意义学习”[3],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行为活动、适宜运动认知参与、良好心理感受获得,在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的同时,也形成了学生良好的“道德体验”。现从不同运动技能学习层次来进行分析,探讨身体练习过程中“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有具体操作,以挖掘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的“立德树人”价值。

一、动作符号学习层次的行为规范价值

动作符号学习层次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阶段,是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在动作符号学习层次的教学中,以身体动作作为基本符号来构成身体练习,形成用动作符号表达身体练习的过程,构成动作技能的动作图式。动作符号的身体动作,主要包括单个动作和组合身体动作,在相应动作技术规范要求的基础上,经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进而形成动作技能。在动作技能形成的身体练习过程中,由不同的动作符号构成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基本行为,并由身体动作的技术要领规范了身体练习行为的生成。动作符号学习实质上就是身体动作练习行为的形成与规范。“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需要物化成具体的身体行为活动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自然之境”的一种习惯的行为需要。在动作符号学习中,利用身体动作练习行为规范的特点,将“立德树人”的行为规范植入其中,通过必要的引导与激励规范其行为。这种行为规范的形成需要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合理的运动认知,并形成积极的心理感受才能实现。

(一)动作符号学习中“立德树人”行为规范的练习行为

1.理论分析。身体行为是人存在的表现方式,人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具体的身体行为进行表现,才能体现这种思维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在人的教育过程中,“实践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具有实践本体的人之生成是道德教育之指向”[4]。“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只有物化成具体的身体行为活动,才能让学生认同与理解,才能具有实践性。人的身体行为多种多样,在思维活动的主导下,由不同的身体动作组成身体行为,身体动作都是意识、肉体和环境的交织,任何一种行为的结构都是由观念和存在的结合而组成。动作符号学习以身体动作为基础,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重复的身体练习去完成某种任务,进而形成一种习得性的行为,与“立德树人”的行为规范同出一辙,只有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体验才能形成。

2.实例化解。“立正”是小学生(水平一)运动技能学习的内容,“立正”作为一个动作符号,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体验形成“立正”的动作技能,同时也形成了“站立”的行为规范,也是小学生在“整队集合”、“礼仪”中的行为规范表现。在“立正”的教学中,植入“立德树人”行为规范的“站得最好的小朋友行为最美”要求,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不同要求之下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身体练习,规范身体活动行为,在形成积极身体练习体验同时,获得良好的“道德体验”,达成“行为规范”的要求。

(二)运动符号学习中“立德树人”行为规范的运动认知

1.理论分析。从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身体练习行为构成来看,不管是单一的身体动作,还是组合动作,不管是复杂与简单的动作,还是精细与粗略的动作,都是以特定的身体练习行为模式来运行,需要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身体练习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按照运动技能学习的规范达成学习目标,这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的身体练习行为模式运行顺利,并能得以持续发展,只有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才能成为可能。这与“立德树人”的德育过程的体验相关,在学生的身体练习过程中,严格按照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要求,在运动认知识的参与下才能控制身体行为的规范,达成教育的目标。

2.实例化解。帮助教师布置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中师生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帮助他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具体行为活动。只有在长期的身体练习中,在运动认知参与下,经反复多次的身体练习体验,才能形成一种习得性能力,并成为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一般要采用这样三个步骤:一是,教师带领学生做,形成初始认知;二是,作为任务要求学生做,强化认知;三是,学生自觉主动做,拓展布置场地器材的认知。

(三)运动符号学习中“立德树人”行为规范的心理感受

1.理论分析。动作符号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为基本内容,在动作技术规范的要求下,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经过反复的动体练习体验形成动作技能。但在这种动作符号的重复性身体练习中,单一的、反复的身体刺激,会让学生感到厌烦,由此形成消极的心理感受,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运动技能学习难于持续与深化。同样也不利于“立德树人”行为规范的形成,难以让道德行为规范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因此,在运作符号学习阶段,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伴以相应的激励评价,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感受,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进而形成相应的“道德体验”。

2.实例化解。进行身体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既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体育素养的构成因素。将“立德树人”的“团结合作”行为规范作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集体性“准备活动”练习,并保障每个学生都有“领做”的机会,让学生在集体合作的“准备活动”中得到“表现与展示”,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进而强化“团结合作”品质的形成。

二、运动逻辑学习层次的规则内化价值

运动逻辑学习层次是运动技能学习的提高阶段,是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在运动逻辑学习层次的教学中,按一定身体运动逻辑关系,在相应的运动技术动作联结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形成组合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创新运动技能等。身体运动的逻辑关系总是与一定的动作概念与技术规则相连,不同的身体运动种类是以身体动作逻辑关系来进行分类的,各种运动项目都有自身内在的逻辑规则。学生在运动逻辑学习中,在所掌握的动作技能基础上,将各种各样存在一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技能进行组合,依据动作概念与技术规范,不同动作技能之间的联结规则,在反复的身体练习体验中进行内化。规则的内化是建立在行为规范的基础之上,依据相应的事物运行逻辑关系,在持续不断的身体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才能实现。“立德树人”中的规则内化只有在具体的身体活动行为中,通过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行为、运动认知和心理感受的活动,强化“立德树人”需要的身体行为,内化其规则的存在,才能形成“道德体验”。

(一)运动逻辑学习中“立德树人”规则内化的练习行为

1.理论分析。任何身体运动形式都有一定的逻辑规则,这种逻辑规则是完成身体运动所要遵循的内在规律。在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中,每一种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属性,在由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再到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按一定的动作概念与要求,并遵循一定逻辑规则才能完成。其中有很多与“立德树人”要求相应符合的运动项目,其内容可作为“规则内化”的素材。在运动逻辑学习中,将抽象的“立”德与“树”人要求,物化成具体的身体行为内容,选择与设计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技能内容进行组合,突出身体动作、动作技能、运动技能之间的规则要求,经反复的身体练习将规则内化成一种在实践中可操作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则内化”的“按规则就能成功”的因果关系。

2.实例化解。篮球是以投中篮(得分)为目的运动项目,要有“一切行为活动都为得分”的运动逻辑思维,将各种运球、传球、投篮、移动等动作技能,按“运球与投篮”,“运球、传球与投篮”,“运球、传球、移动与投篮”等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将“立德树人”规则内化的“为最终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素材,在篮球运动技能学习中,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获得“得分”,进而促进其逻辑规则内化。

(二)运动逻辑学习中“立德树人”规则内化的运动认知

1.理论分析。任何身体运动形式不只是由单一动作符号而形成的动作技能组合,更多的是由多种不同动作符号而形成的动作技能组合,这些不同的动作技能如何组合在一起,是需要一定的逻辑规则作为前提的,这也是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所要形成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在运动逻辑规则的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运动认知形成动作表象、想象和思维,完成一次动作技能的身体练习就会形成相应的身体练习行为体验,同类动作技能的多次身体练习体验重复,就会强化其对规则要求的认知。“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充分体现本体感知、环境外显特征、本体决策、本体应答行为等因素”[5]。将运动项目作为“立德树人”的“规则内化”素材,只有通过反复身体练习,得到运动认知的强化,才能内化为一种尊重规则的行为习惯,并形成相应的规则意识。

2.实例化解。“跳远”是初中生体育学习的内容,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4个部分组成,其中构成了一般性的身体运动逻辑关系,由此出现相应动作规则,各部分的动作不能错乱,动作规则不随意更改。在“跳远”的运动逻辑学习阶段,将“遵守规则要求就能成功”规则内化主题植入其中,在已有的“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动作技能认知基础上,进行“助跑到起跳”,再到“腾空”,再到“落地”的动作技能组合练习,学生在不同的动作技能认知交织与整理中,形成“跳远”的运动认知,把规则内化的认知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体验,变成“遵守规则要求就能成功”的“道德体验”。

(三)运动逻辑学习中“立德树人”规则内化的心理感受

1.理论分析。运动逻辑学习的核心是依据各运动项目的内在运动逻辑关系与规则,按照身体动作符号之间运行的身体姿势与轨迹,通过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运动技能,由此形成具有一定运动项目特征的运动逻辑与规则,进而形成运动思维。这种运动逻辑关系的认同,身体运动规则的内化,运动思维的形成,需要在学生身体练习中按运动技能形成的递进顺序,一层一层推进,从低向高发展。而每一次身体练习的递进与发展,都是建立在积极的身体练习心理感受之上。

2.实例化解。小学生的“前滚翻”学习中,将“按规则顺序才能‘滚’得好”的规则内化主题植入其中。为使学生获得递进式的良好心理感受,按运动逻辑规则,先从“容易完成”的动作开始,从易向难推进,其学习程式是: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在体操垫上“抱膝成团”滚动,看谁的“抱得圆”,“滚得动”;练习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两手撑垫、低头抬臀”的动作练习;练习3—在教师或同伴的保护与帮助下进行“用力蹬地、团身滚翻”的动作练习;练习4—在保护帮助下进行前滚翻完整练习。

三、应用意义学习层次的意义理解价值

应用意义学习层次是运动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是从运动技能到应用技能的学习过程,是在掌握了某种运动技能后,在一定目的任务驱动下,以健身、竞技、娱乐的相关知识和规则为前提进行身体练习,从中领悟运动技能学习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是以对运动技能学习应用价值和意义的领悟与理解为基本特征。“立德树人”的过程,有很多抽象的德育要求,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要求,需要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理解,并在实践活动去体验其象征意义的真实性。学生道德教育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内化”过程,“伴随着象征形式,它向真理、向事物本身的价值开放,它趋向于能指与所指、意向与意向所指的东西之间的相符”[6]。在此,将应用意义学习与“立德树人”的意义理解相结合,将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成要义融入身体练习中,通过身体练习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人的习惯获得,是建立在对一种意义把握的基础之上,是对一种运动意义的运动把握,而这种运动意义是建立在以身体动作为基础的身体运动行为之中。在学生规范行为和规则意识的获得中,是通过身体来理解其行为和规则的意义的。当某一种新的“立德树人”意义全面渗透在人的身体之中,身体运动的内容就容易被理解,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使“道德体验”进入学生生活的“自然之境”。

(一)应用意义学习中“立德树人”意义理解的练习行为

1.理论分析。应用意义学习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扩展与提升,是将多种运动技能进行组合,在一定应用目的要求之下,以应用知识为基础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通过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进而形成学生需要的应用技能,从中领悟运动技能学习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就学校体育课程而言,其体育学习的意义是发展学生的身体,促进生命的发展和完善,使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在这些应用知识和规则中,有很多“立德树人”的素材,能够诠释道德意识的行为规范、规则理解的象征意义,在一定应用知识的象征意义引导下,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身体动作练习行为进行表现,让学生在一种类似“真实”的象征意义情境中领悟“立德树人”的行为规范和逻辑规则。

2.实例化解。高中女生“健身操”教学,用“提升生命质量”引导,让学生领悟健身操学习的意义。首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象征意义”理解引导:(1)采用健身操进行身体锻炼,能提高心脏功能和机体免疫能力;(2)选用健身操作为健身手段,能使自己的生命朝向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提升生命的质量;(3)在健身操的学习中,使人产生一种对生命的极积体验,这种体验能较好地将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融合在一起。其次,在已有的健身操运动技能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成套的动作练习。最后,创设比赛、健身、娱乐的不同情境,进行相应的“应用意义理解”的练习。

(二)应用意义学习中“立德树人”意义理解的运动认知

1.理论分析。“立德树人”之中道德意识形成在于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生的道德习惯形成,是建立在对一种身体运动意义理解的基础之上,是对身体运动过程的一种运动意义的运动把握和理解,而这种运动意义是建立在以身体动作为基础的身体运动之中。在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是身体在进行理解,是通过身体来理解某一象征性对象的意义。当某一种新的象征意义全面渗透在学生的身体之中,这种象征意义就容易被理解,就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实例化解。高一学生“耐久跑”学习。首先,创设“跑的生命存在与吃苦耐劳”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获取对耐久跑的初步体验;其次,将学生按自己的身体能力进行分组,创设“在生命发展过程中去吃‘苦’耐‘劳’”的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耐久跑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耐久跑中的“吃‘苦’和耐‘劳’”,进而理解“在耐久跑中吃苦耐劳的生命体验”象征意义。这是将学生重复性跑的身体练习、跑的场地和周围环境、练习的运动负荷归结在一起,指向耐久跑对自身生命发展的象征性意义,学生会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完成练习的任务,进而强化耐久跑的生命化意义。

(三)应用意义学习中“立德树人”意义理解的心理感受

1.理论分析。应用意义学习的实质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内化过程,是在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之后,依据应用目的与要求,在一定的应用知识、方法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身体练习,从中感受与领悟运动技能学习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强化运动技能学习的身体练习心理感受,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在物化成“象征意义”的行为活动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能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教师提出的要求,在具体的“象征意义”行为活动中,通过身体行为去认同、体验和领悟“象征意义”的“存在”,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

2.实例化解。针对夏天日照时间长、气温高的体育课“晒太阳”实情,将“立德树人”的“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象征意义理解主题,与运动技能学习的身体练习相联系,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其具体操作:一是,向学生讲解“晒太阳”对人生命发展的意义,特别是要讲到“适度的阳光是人体生长发育之必须”,“感受与体验高温下的身体运动是提高适应环境能力最佳手段”;二是,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主动带领学生去“晒太阳”;三是,作为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提出具体的要求,并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递进,让学生在高气温的“晒太阳”运动技能学习情境中,理解“克服困难,适应环境”的象征意义,进而形成“树人”的状态。

[本文系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培优项目”:“身体练习体验理论探索与实践”(Z2015A088)阶段性成果]

[1]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1):10-13.

[2]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53-59.

[3]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42-43.

[4]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11):11-15.

[5]柴娇等.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原理及其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2010(9):65-71.

[6]梅洛-庞蒂,著杨大春,张尧均,译.行为的结构[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1:186.

猜你喜欢

内化立德逻辑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逻辑
父母的神逻辑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