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学校体育入选论文评述*
2016-11-28李卓嘉雷学会
李卓嘉 雷学会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湖北 武汉 430079)
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学校体育入选论文评述*
李卓嘉 雷学会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湖北 武汉 430079)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我国规模最大、规格水平最高、最具有广泛性、权威性、综合性的体育科技盛会。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以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学校体育分会专题论文为研究对象,旨在回顾与梳理当前学校体育研究热点与难点,挖掘其深层问题,以期能够找出对学校体育发展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同时为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学校体育;评述
2015年11 月5 —9 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于浙江大学举办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历时,有2000多名相关体育科技工作者参加此次盛会,充分展示了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在体育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本届大会在733个单位的6236名论文作者的踊跃参与下,共收稿7628篇论文,录取3523篇,800余篇专题报告,1200余篇墙报交流,创下了历史之最,是名副其实的体育科技盛会。大会设立了“10个体育发展中的热点专题和50个体育各领域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实践性重点专题”[1],其中学校体育作为体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入选论文也占有一定比重,经统计,学校体育共入选527篇,包括专题主报告6篇、专题报告120篇,墙报交流170篇,书面交流231,综合录用比例约为14.96%。“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重要基础;在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2]。而学校体育专题论文报告更代表着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未来方向,因此,对第十届体育科学大会学校体育分会入选专题论文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焦点,为我国学校体育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学校体育”为研究对象,以“专题论文报告”为具体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学校体育分会中专题报告相关论文共126篇。
1.2.2 逻辑分析法:对学校体育分会126篇专题报告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归类,并按其研究主题分为8个研究专题。
2 结果与分析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体育也随之形成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此次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学校体育分会入选的论文类别、数量和质量等不断提高,充分说明学校体育在教学、训练以及科研等方面整体水平大幅攀升,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科研人才,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结合本次学校体育分会专题报告的研究内容,试将其归为8个研究专题,将学校体育具体细致划分,旨在使其研究更具有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实践性,也为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校体育研究奠定基础。
2.1 高等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此专题重点围绕体育教师培养、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体育课程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及有关高校招生与培养等研究。其中关于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王健教授指出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一体化以实现教师教育终身化;王华倬教授以实例探讨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探索并构建出“4+2”人才培养模式和“3+3平台”的社会实践教育平台。
有关体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则包括对体育学科教学类课程的研究,不同高校不同体育类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比较研究,以及构建体育院系舞蹈表演专业“联考制模式”。另外研究也出现一些新视角,如:基于PE-PCK理论下对职前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构建;运用“身体自尊”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利用微信进行高校游泳教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移动教学模式等;还包括对篮球课程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体育类高考项目设置及录取方式研究;以及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等研究。
2.2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此专题研究主要包括基础体育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考试模式,以及有关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过程、评价等。对体育课程研究,包括对地方体育课程管理体系的研究填补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来的空虚现象;及“以自组织理论为原理,将数字化系统与健康课程相结合而构建的体育课程学习模式”[3]。对体育教材研究,则从身体社会学视角研究清末民初不同主体所编体育教材特点;以及尝试性提出“两向、三维”[4]排列原理,构建新的体育教材内容排列理论。关于体育课堂研究,则运用人种学研究方法,研究中学体育课堂互动行为,并基于F组合系统(空间与朝向的关系)对体育课堂进行有效互动设计。
专题还出现新的研究视角,如:美国“概念体育”5E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法、积极力量教学法、符号互动论、质性研究范式等。研究还包括对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评价,幼儿体能、女生心理等;以及刘峰对当下体育学理进行反思,探索体育学理研究应转向“体育体验”新领域,为学校体育发展开辟了新思路,具有创新性。而研究项目主要有健美操、体操、田径、篮球、网球等。
2.3 课外体育锻炼与健康促进
此专题主要以影响研究、关系研究为主。其中影响研究包括:示范类型和性别对田径运动技能习得的影响;军事五项500米障碍跑对普通高中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关系研究主要有:上海市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内、外动机;大学生健康观念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研究;静态生活相关因素与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的关系;以及“探讨青少年适应障碍的主要患病症状和学校体育锻炼在青少年适应障碍的人格转变效果”[5]等。
专题出现新的理论视角,如:微课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创新;从锻炼行为学视角探讨功能性体育游戏开发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及在休闲障碍阶层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广州市高校研究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还包括对国外的借鉴,如:借鉴美国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构建学校与家庭、社区衔接合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借助国际田联和德国推出的“少儿趣味田径”,通过实验得出其对一年级学生体质的影响。对英、美、澳等国“步行校车”的运行模式研究,认为其在中国也具有可行性等。
2.4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此专题研究呈现多样化,包括对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研究;还包括对体育教师教育动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力的研究。黄汉生教授总体分析了我国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提出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路。此专题还包括情景教学视频模型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影响;高等体育院校理论课教学开展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协同创新理念下对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以及通过分析全日制体育硕士招生选拨制度上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研究还包括借助人力资本相关理论,分析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贬值的原因、识别与评估其风险,并提出应对与防范的策略,具有创新性。
2.5 校园足球及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
此专题以校园足球为主要研究主题,包括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球队发展现状,校园足球推广模式、保障体系、教练员培养模式、竞赛的新媒体传播模式研究,以及通过总结德国、日本青少年足球发展成功因素及经验,得出其对中国的启示。其中刘海元教授指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经验与不足,给出指导意见,呼吁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此专题包括从社会学视角看《足改方案》中校园足球发展问题;CBE教学模式在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学训中的应用;对研发校园足球信息管理系统“云服务”平台的建立;及以足球为例分析中学生运动能力分级指标的建构等。
关于其它运动项目教学理论包括高校健美操课程“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足球与啦啦操联合进校园研究。而田径作为体育运动中的基础大项,则包括对学习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效果,以及合作学习对体育专业学生田径成绩、学业评价和凝聚力的影响。羽毛球项目研究则包括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修学生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羽毛球专项课对部分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对篮球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范例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与应用等。
2.6 学生运动参与及风险管理研究
此专题研究包括课内外体育活动参与现状,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体育参与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等。于秀教授通过考察学生运动参与状况,“试图建立运动参与对体育素养获得的理论联系”[6];唐炎教授等对城市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展开研究,展现其发展水平,探寻其制约因素,为促进城市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提供参考;杨德洪教师等分析随班就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随读体育的社会生态模型。
风险管理研究包括对课内外运动诱发死亡的实证研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非均衡项目后续管理的路径选择研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高校户外体育社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健康促进背景下大学“运动校园”的建设研究,以及关于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风险管理研究等。2.7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此专题研究主要包括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学校体育制度、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路径及有关学校体育发展等基本问题,旨在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变革。王华倬教授对2012-2015年学校体育学科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学校体育科研项目分布和研究内容呈现6种变化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学科研究的十大方向。而张文鹏教师则对法国学校体育政策治理的目标、工具、机制进行研究,并给予我国相应的经验与启示。
关于体质健康的研究包括基于人类发展指数对八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比较分析;基于评价与诊断环节的视角,对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后续服务现状的实证研究;张一民教授分析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新特征,探索各地实施的典型经验,以期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此专题还包括对我国中部地区城乡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及公平现状的实证分析;以及通过了解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管理成本现状,提出经费资助方案并为制定标准提供依据和参考等。
2.8 学校运动训练与竞赛研究
此专题研究主要包括我国高校户外教育的开展、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定位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流变因素,以及学校体育项目联盟模式研究。张志勇教授分析了学校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实现路径与变革;赫立夫等分析美国中学体育竞赛体系得出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开展学校体育竞赛提供参考;梁荣发等从竞赛组织和管理角度,借鉴现代商业超市的运动机制展开游泳竞赛改革。
关于青少年研究包括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弱化原因,并提出建构运动型学习生涯,以突破其现实困局;对中西方体育德育的理念、经验分析,提出构建体教结合“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以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评析美国《行动起来之积极学校》国家体育活动计划,“以期促进人们对不同国家通过手段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的了解和认识”[7];杨晓光等在体教结合视域下重塑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目标与原则的研究构想。王浩等针对天津市高中学段体育特长生训练特点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张京婧等基于内隐实验和外显问卷的形式,探究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认同特征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以“科学引领、创新发展”为主题,学校体育也突显其时代特色,并以信息化、科技化等方式诠释学校体育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展现出大会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2)学校体育入选数量较多的专题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和“校园足球及运动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现出体育科技工作者对基础体育教育的重视,以及校园足球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这也说明国家、社会、学校等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高度重视。
(3)学校体育专题研究内容呈多样化、多元化趋势,选题较为新颖,覆盖范围广,并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包括学校体育与心理学、管理学等的交叉研究,以及在信息化时代下,综合运用“互联网+”,构建“云服务”平台、利用微信进行教学,实现移动教学模式等。
(4)入选论文作者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特别是专业体育院校,综合性高校以及中小学体育工作者入选数量较少,而中小学体育科研者研究主要以实证性为主,具有可操作性与参考性。
(5)大会入选论文总体呈现高质量、高水准,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有些选题过于宽泛,对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解答不够全面透彻,对策建议不够具体化;研究方法总体较为单一,理论方面研究缺乏有深度的基础研究,同时对农村学校体育,交叉学科研究较少等问题。
3.2 建议
(1)体育科技工作者应结合时代特征,联系当下热点问题,注重选题及研究方法的创新,着重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应具有可操作性、可参考性等。
(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者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更新体育科研者知识体系,拓宽其研究视野,促进体育交叉学科的应用与研究,并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研究。
(3)重视综合性高校及中小学体育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实行奖励制度,提高其体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并将其丰富的教学实践转变为可参考的体育文化等。
总之,要继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
[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会议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
[2]杨铁黎.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116.
[3]周丽红.体育课程自组织教学数字化系统实验研究[C].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866-867.
[4]贾洪洲.体育教材内容排列理论探讨[C].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846-847.
[5]石晓萍.学校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适应障碍人格的转变研究[C].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885.
[6]于秀.学生运动参与与体育素养获得[C].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社,2015:74-75.
[7]王慧琳等.美国《行动起来之积极学校》国家体育活动计划评析[C].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988-989.
Review on the Selected Papers about School PE in the 10th National Sports Science Conference
LI Zhuo-jia, etal.
(Wuhan Institute of PE,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The national sports s cience conference is China's largest, specification level highest and most extensive, authoritative, comprehensive sports ev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n the 10th National Sports Science Conference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review and combs the current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hotspot and difficulty, mining the deep-seated problem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o carry out extensive and in-dep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o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10th National sports science conference; school PE; review
武汉体育学院“东湖学者”科研计划资助。
李卓嘉(1992-),河南洛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