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质健康堪忧反思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误区

2016-11-28陈超能

山东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误区改革

张 强,陈超能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从体质健康堪忧反思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误区

张强,陈超能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广西 玉林537000)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从大学生体质堪忧反思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误区,认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存在行政式、跟风式和快餐式三大改革误区;成因主要受教科研管理行政化、体育观念和目标泛化、浮躁风气和配套机制缺欠的影响;提出了教科研去行政化、重修《纲要》、重塑教师责任能力及完善网络服务等对策。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误区;对策

自2003年以来,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引领下,我国普通高校兴起了持续十多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热潮,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然而,来自2010年和新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都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堪忧,尤其在耐力素质方面,大学生竟不如中学生[1]。问题出在哪里?大学生体质健康为什么会随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越改越忧?是不是我们的改革陷入了误区而不自知?“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2],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体育工作经历,结合参观了解到的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情况,从体质健康堪忧反思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误区问题,希望引起高校广大同仁的关注和更深入反思。只有深刻反思误区并探寻对策,才能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尽快扭转大学生体质健康堪忧局面。

1学生体质健康堪忧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失误相关

我们知道,影响人的体质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遗传、营养、环境和体育锻炼。人的身体本来就是生理、心理与社会的复杂体,生理上的先天遗传因素相对较稳定而难于改变,常人增强体质健康有赖于后天的营养和环境的改善以及体育锻炼的促进,其中最重要的是体育锻炼。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在近十多年来越来越完善的高校校园环境中,影响体育锻炼促进作用的因素可以从3个方面寻找: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或习惯、体育课程与教学。首先是思想观念。重文轻体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仍然严重,“健康第一”思想观念尚未真正树立,在文化考试仍然是求学和求职中重中之重的情况下,学生的文化学习与升学入职高度相关,竞争压力巨大,学校和学生更注重文化课而忽视甚至牺牲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情况极为常见;二是生活方式或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习惯未养成,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在增加,包括饮食、作息、出行等,比如高脂、速食、吸烟、酗酒、熬夜、以车代步,以及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迅速普及,让更多学生变得“宅多动少”等成为常态;三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在叠加。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通过合理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健康是体育课程与教学存在的意义,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质是要改变原有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但十多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并未能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也未能让体育锻炼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或习惯,原有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也未有效解决,学生体质依然堪忧,不能不说这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失效或失误。那么,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存在哪些误区?其成因又是什么?需进一步剖析。

2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误区及成因

2.1行政式改革误区

这是一种行政管理式的课改教改误区,其最大特征是管理的行政化。每年从国家级到省部级和校级课改教改项目都有很多,并有供研究者参考的课题指南和相应的指标分配,于是乎这些课题就成了“唐僧肉”,逐级争抢申报和审批。我们曾经期望各级别的教改课题能解决学生体质健康堪忧问题,但各级审批者往往对体育课程与教学管理现状不甚了解,以行政手段左右课题的评审、开展和结果验收。管理部门组织教师申报以后,课题往往以某部门《关于确定xx改革试点单位和试点任务的通知》发布,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确定某些学校成为改革试点单位,要求各试点单位要尽快全面启动某一改革的试点工作,规定在某年某月前完成(可延期)。这类改革试点或研究课题由于得到政策、项目基金等方面的支持,为试点单位推进改革提供条件,请专家组对各试点单位的改革方案和实践予以指导和评价,拔苗助长,一般最后都会皆大欢喜的结题,得到上级想要的成果。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却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当然,其中许多改革可能并未指向增强体质健康。

2.2跟风式改革误区

这是一种目标不明、随大流、为改而改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误区,其最大特征是盲目跟风,重复改革。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快乐体育”、“创意体育”、“体育俱乐部教学”等改革的提出,一度引发许多高校跟风改革,追求快乐和创新却丢了体质。许多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到底要改什么不清楚,改革近期和远景目标不明确,也不知从何着手介入改革,只是大家都在进行改革,就赶时髦随大流,你改什么我也跟着改什么,为改革而改革,而不是为了解决当前亟需解决的体质健康问题。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改革是潮流,体育课程与教学是有不少问题必须改革,但自身能力有限改不过来,劳力费神不如搭顺风车跟着改一回。为此,笔者曾经呼吁改革要根据实际,从体育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存在什么问题就改什么,比如“过于竞技化脱离学生锻炼需求的教材内容、规范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达标式的评价体系”[3],而不能一味跟风改革。

2.3快餐式改革误区

快餐式改革误区的特点是“浅改辄止”。这种误区与审批式和跟风式改革误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改革目标看似比较明确,就是要快出成果,哪怕是闭门造车,孤立式改革,也要尽快改出成果来,实则无大建树。必须承认,快餐式改革的存在提升了体育教师教科研的时间和空间,快出成果增加了教师获得更多职称晋级评定的机会,有利于更好地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动力。但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牵涉到多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速成品”,急于求成百害无一利,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更是长期的过程,这种往往“只能在表层或局部的内容排列和组织方法上进行修正和重组,其改革难以深入”[4],喜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模式方面进行小改变的改革,无广度无深度,从立项到结项,快立快结,一种急功近利,犹如曾经的高考作文题“挖井”一样惶惶然的找寻,只为早出快出成果,为稻粱谋,肯定难出好成果。

2.4造成误区的主要成因

以上误区之所以长期存在且未能走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教科研管理行政化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确立了学术研究的“课题制”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由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提供课题资金,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申报的研究形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也参照这种管理模式,给这些年来的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带来很大困扰,教师自主进行的课改教改研究没经费支持和评职称认可,照指南申报审批立项的课改教改课题又有如命题写作或改错而不是多数人能参与,诟病明显,有效解决体质健康老问题的成果缺失,教育资源被稀释;二是体育观念和目标泛化影响。中国学校体育近20年来正处于健康观、体育观、课程观、教学观转型和泛化时期,而从90年代末迄今,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仍然在经历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导致对促进体质健康具有核心地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被批判,而在现代健康观的衡量下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普遍质量不高,借改革之名行虚无主义、不作为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有泛滥之势。加上《纲要》提出的高大全目标过于理想化,让体育课程成了万能膏,似乎什么都能治,实则容易误导体育教师弃本求末求全,其“多能”目标实践困境影响到根本目标的实现;三是浮躁风气影响。浮躁之风的内因就是不少体育教师责任心和能力不足,表现心浮气躁,难以脚踏实地深入收集素材、深入分析、精心实验,开展体育课程与教学探索,总想一改就成功就出成果。浮躁之风的外因就是僵化的学术评价和职称评审政策挂钩,职称评定晋级需要教改课题快出成果,根本不管你的成果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是否有效;四是教改配套机制欠缺影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需要相辅相成的配套机制支持来运作,比如对课程设置、网络选课、教学监控、体质监测、风险规避及场馆服务等机制和信息支持,否则,即使改革方案再完美,配套机制跟不上,改革仍然没法达到好的效果。

3走出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误区的对策

体质堪忧与课改教改误区怎么破?现在的“网瘾”和“宅族”现象犹如清末民初的鸦片烟瘾和裹脚,对年轻人体质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如果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再不在增强体质健康上发力,等到国民体质健康成为突出的问题,身体孱弱的国民必然无力支撑强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在反思的基础上,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才能走出误区之困。

3.1高校教科研管理逐步去行政化

现行高校教科研管理是“用行政化手法管理教科研”,搞各种课题规划指南和审批,用管理行政经费的制度来管理教科研经费使用和成果评价,似乎只有通过行政审批得以立项有经费的课题,才是有价值的改革和成果,自主进行的教研课题,往往在评聘职称和职级上得不到认可,既打击立不上项目的教师教科研积极性,又侵蚀课改教改的大量资源。走出误区,首先要教科研管理逐步去行政化。一是引进中介服务机构评审机制,取消教育行政审批制度。“引进专业机构和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5],将课题立项审批、结题审核等交给专业教育中介机构操作;二是建立教科研同行评价机制。来自国外高校的经验表明,同行评价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成果,是完善高校教科研过程与质量管理的好做法。教科研部门做好研究的指导与帮助,教师自由选择、安心深入课题研究,最后由同行和第三方机构评估研究的质量,评选能有效解决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课题的成果;三是建立教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引入PPP(公私合作关系)运作转化成果机制,通过高校购买教师教科研劳务服务的方式,购买体育教师教科研优秀成果,并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推广实验,使真正增强体质健康的改革成果在实践中有效转化。

3.2修订《纲要》引领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走出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误区还要靠正确理念引领课程与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作为顶层设计的《纲要》,其课程观、教学观对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起到核心引领作用。正确的体育课程观、教学观对教改转型、创新发展、增强体质健康的功能不可替代、不能削弱;而体育课程体系过多的目标,有可能影响其根本目标和功能的实现,更谈不上未来目标发展。因此,一要全面修订《纲要》,首先反思《纲要》实施以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经验教训,不仅体育教师要反思,教育管理部门和《纲要》设计者也要反思,再组织包括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代表对实施了十多年的《纲要》进行重新修订,并以新修订的《纲要》正确理念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引领;二是把课程建设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整体规划科学设计,确定大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健康核心内容,形成由浅入深、循环上升、衔接高中体育课程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更新机制;三是优化整合各种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增强体质健康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措施等必须更加新颖有效,积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或“换汤不换药”的体育课堂教学出现。

3.3重塑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和能力

决定改革成功的关键除了顶层设计引领,就是推进落实的力度。教师是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主力,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队伍建设在课改教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重建符合课程改革理想的教师信念体系”[6],这个体系最突出的是“以人为本”,为学生体质健康负责的信念和能力。所谓人多力量大,不仅指参与改革的人员多,还要有强大的责任心和能力,只有更多有担当有能力的体育教师参与,在改革陷入各种误区的困境下,才有可能实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因此,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既是课程与教学体系的重塑,也是每个体育教师的责任与能力的重塑,更是课改教改优质团队的重塑。高校体育教师易受专项课程影响而疏于交流合作,教科研良好合作的责任意识和能力的提升,需建立以体育师范院校为主体、普通院校参与、灵活多样的教师教育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研究资助等方式,培养学术带头人、教科研骨干和“双师型”教师,造就一批教科研人才;或者通过专业协会、学会等学术组织的活动,从探讨学生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交流教学改革经验等,共同提高教师责任心和专业能力水平,汇聚改革正能量。

3.4完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网络服务平台

互联网技术对现代教育体系已发挥革命性影响,网络文化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但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网络对大学生群体既具有明显致瘾影响,又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与生活空间。为适应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这是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目前许多高校都有欠缺。因此,一是尽快完善体育健康网络学习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建设适应大学生群体学习体育健康生活的信息载体,积极兴利除弊“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7],提升大学生网络学习体育健康知识的效率;二要完善院校之间“多方协同”协同网络管理平台,争取更多学校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参与到体育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探索交流,推进学分制、导师制、体质健康审查、体育课成绩评定等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落实,特别在建立体育学习困难和体质较差学生帮扶机制方面,需要完善的个人信息等网络支持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和构建模型,给同学们体育运动提供科学指导”[8]。从长远看,我们必须让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培养健康合格人才的观念和模式贯穿于学校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使体育培养过程由学校过渡到社会,更需要网络平台为各方从认识到行动的高度协调提供可能。

4结语

管理的行政化,思想的剧烈震荡,利益的现实冲击等,使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陷入行政式、跟风式和快餐式误区。逐步改变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教科研管理体系,尽快修订《大纲》建立体质健康为导向体育课程体系,重塑高校体育教师责任和能力,完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网络服务平台,如此,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才能走出误区和破解学生体质健康堪忧的困局。

参考文献:

[1]郭建军,杨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

[2]刘亮,王鹏,庞俊鹏,等.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体育治理结构问题厘析与改革路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4):351-356.

[3]张强.体育教学改革改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1(2):11-12.

[4]崔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5]聂秀平,张泽一.高校科研应如何去“行政化”[J].中国高校科技,2015(09):18-20.

[6]陈万红.体育课程改革的本体论探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1):87-92.

[7]赵风萍.大学体育改革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7):144-145.

[8]李井海.动商理念:起因、学术渊源与内涵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5):20-25.

收稿日期:2016-04-17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类课题成果(编号:2015JGA324)。

作者简介:张强(1969-),男,广西博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与体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6)03-0075-04

Reflection on P.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institutions from the alarming physical health

ZHANG Qiang, CHEN Chao-neng

(SchoolofP.E.,YulinNormalUniversity,Yulin537000,Guangxi,China)

Abstract:For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 higher institutions, it has reflected on the pitfalls of the reform from the alarming students' physiqu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three main pitfalls in the reform: administrative-style reform, contagion-style reform and fast food-style reform, which have resulted from the administr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he generalization of sports idea and goal, the impetuous atmosphere and the loss of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de-administr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rebuilding the outline, reshaping teachers' responsibilities and abilities and improving network services.

Key words:P.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pitfall; countermeasure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误区改革
改革之路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改革备忘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改革创新(二)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