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女校对我国近代女性体育的促进作用
2016-11-28苗海燕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苗海燕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教会女校对我国近代女性体育的促进作用
苗海燕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对当时一些教会女校发展的背景、状况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当时教会女校的体育活动进行探讨,从中不难看出一些教会女校对中国女性体育始终持有积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女性体育近代化进程,在中国女性体育史上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会女校 近代 女性体育
1 教会学校首开女禁 ,为女性体育创造条件
近代女性体育的发轫伴随着近代学校教育而产生,而近代女校的肇始则归于教会的创办。鸦片战争后,大批传教士纷纷踏入中国,他们一方面担负文化侵略的任务,另一方面一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受女性解放运动的影响,致力于使中国女性享有同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1844年阿尔德赛女士在浙江宁波创办中国女私塾[1],也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正是这一历史性创举,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无女子学校的悲哀。当然在一个两千多年没有女校的国家,想要创办女校,可谓前无古人,其艰难和社会舆论可想而知,但阿尔德赛女士最终坚持下来,揭开了近代中国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序幕。此后出现“教会所至,女学接轨”的现象,打开了中国女学的大门。1850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裨治文夫人格兰德在上海设立裨文女塾。1851年美国圣公会琼司女士在上海设立文纪女塾。1853年天津淑贞女子小学,1859年在福建设立的育英女书院。[2]据统计,1847-1860年,外国传教士在五个通商口岸共开办女校12所。[3]教会女校传授的多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尤其重视女性体育的发展,教会女校开设体育课程,注重日常的体育锻炼,这为中国女性接受西方较先进的体育知识和内容提供了一个契机,创造了机遇,对于当时中国落后的女学教育(可以说当时还没有一所真正的女学堂),教会女校的创办可谓是近代中国的大事件,对中国女学起到了首创、激励和示范的作用。直到1989年5月经元善于上海创办的上海女学堂(经正女塾)可谓是中国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经过仁人志士对女学的不断努力直到1907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才首次承认女学的合法性。由此不难看出外国传教士对中国女学具有直接的刺激和推动作用。
2 教会女校解放女性双足,重塑新一代女性形象
近代中国出现有组织地反对缠足 ,宣传和实施 是以教会女校为实践场所。 教会女校注重身体上的健康教育,开展女子体育课较早,初期的主要是游戏、徒手操和轻器械操。但是当时中国女性深受裹脚陋习的残害,轻者行走不便,严重者甚至丧失运动能力,学生缠足影响体育课的正常进行,所以教会学校针对中国女学生裹脚的特殊现象第一个要改变的就是解放她们的双脚,以求健全的身体。因此很多教会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停止缠足行为,往往采取减免学费、经济补助等方法。教会学校规定起初比较松,已有裹足者,入学后须放脚即可,后来由于求学者愈多,教会逐渐加重规定,入学者必须是天足,裹足者一概不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后体育课的大力开展以及女子体育运动会的举办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女生停止缠足。正是教会学校这一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得许多女学生逐渐摒弃裹脚陋习,适逢其中,这对当时落后的旧中国无疑是强烈的震撼与反思。教会女校从其产生一直处于社会关注之中,任何风吹草动便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因此当教会女校率先戒除女生缠足势必引起不小的轰动,随后,中国一些开明人士也逐渐认识到放足运动对于女性健康的重要性,较有影响力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不缠足运动和不缠足会,提倡女性天足;1898年8月13日,康有为《请禁妇女不缠足折》阐述缠足对女性的迫害,光绪皇帝同意康有为的奏折,不缠足运动得到官方的认可,逐渐开展起来。[4]
3 教会女校积极发展女性体育,促进女性体育走入社会
近代体育来源于西方,近代中国女性体育确切的讲应发轫于教会女校。教会女校的体育内容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教会女学生从入校起戒除缠足就是体育活动的开始,只有拥有一双自然健康的双足,才能真正的进行体育活动。教会女校对女生的体育十分关注的,体育课也是必修内容,比如1844年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设置的镇江女塾,在其十二年的课程设置中,一直将体操列为必修课,1850年开办的徐汇女校也将体操列为必修课程。另外在教会女校中体育比较突出的要数金陵女大的教学模式。金陵女大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三四年级每周两节体育课,体育为必修课不及格者不能毕业,要求非常严格[2]。金陵女大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较高的“女性本位”思想[5]。金陵女大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入学时会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予以矫正和特别照顾。身体弱者会另编一班,选定适当的运动项目。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校运动,还会在春季举行一次室内外的体育表演,目的是吸引女学生参与到体育当中,也让体育成为女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每次运动会的召开学校会邀请家长和一些社会上层人士观看,也逐渐使女性体育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也让女性体育逐步走入社会。近代最早将女性体育推进国际大赛事的当属教会女校。1921年上海隆重举办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上海女学生一千余人表演徒手体操。1921年6月2日《申报》载:“从来女学界,对于运动会大会,素未参与,此为第一次”。教会女校的这一创举为女子参加第六届日本远东运动会打下基础,将女性体育推广到社会。
4 教会女校激励国人创办女校,促进国人对女性体育的重视
教会女校在国内的不断出现,其所影响日益彰显,国内一些仁人志士受教会女校的刺激,另外受西学和维新变法的影响强烈呼吁女校的创办。1892年郑观应专门撰写《女学》一文首先指出“居于无才便是德之俗谚,女子独不就学,此乃政化之所由日衰的症结所在”,批评历来忽视女学带来的弊端。“女子无才便是德”一直是女性恪守的旧训。[4]1896年梁启超在《论女学》中说:“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美(国)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日(本)是也”。所以他说:“中国之妇女深居闺阁,足不出户。此风一日不改,则中国一日不强。”明确指出女学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盛衰。康同薇在《女学报》中说到:我有民焉而俟教与人,彼所以示儒我也,无志甚矣。[4]正是在强烈兴办女学的号召中,1898年经元善组织创办了第一所由国人兴办的女学——经正女塾。紧接着1900年著名女诗人叶壁华在梅县创办懿德女子小学,1913年该校与崇实女校合并成立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1902年开明士绅吴怀疚在上海西门生生里创办务本女塾,同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的阿国女校,严修在直隶创办严氏女学堂,1903年杨白民在上海创办的私立女子学堂城东女学,民办学堂如雨后春笋,大有燎原之势。[6]
如上所述,教会女校将体育列为女学的重要课程,使中国女性逐渐改变以往‘裹小脚’、弱不禁风’的孱弱形象,并促使女性体育走入社会,为大众社会所接受,体育所带来强身健体的功效越来越被国人所认可。国人创办的女校多是参照教会女校的办学模式,如经正女塾就是以中西女塾为楷模,体育这一健身强种课程自然会被引用。严复在《原强》中对“吸食鸦片,女性缠足”深恶痛疾,;蔡锷主张学习日本重武尚武精神,强国民体力以体育为主要手段,崇尚斯巴达教育,同时强调女子体育的重要性。铁仁在《女子教育》中强调:“女子强调体育,比男子还要紧要些,”没有强健的母亲何以有强健的民族?[7]不仅知识分子认识到女子体育的重要,学生自己也认识到女子体育的重要性,广东学生张肩任在《女子世界》上发表的《急救甲辰年女子方法》指出“且女子者,文明之祖也,国民之母也。其干不强,未有其枝茂实者,故女子之体魄一弱关乎全国人种之问题”[7]。 另外,1907年清政府颁布《学部凑定女子小学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承认女学的合法地位,并将体操列为女学的日常课程之一,自此女子体育真正走入正轨,1908年汤剑娥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女子体操学校,1912年广州女子私立体育学校,1916年上海爱国女校开设体育科,1922年陆礼华在沪创办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等在当时都是较有影响的女子体育学校。也使得女子体育真正的得以发展起来。从中不难看出,教会女校体育是一个引子,具有直接的激励、示范作用,当其产生的强大生命力为国人认识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便会不遗余力的投身到女子体育当中,这也使得中国女性体育就此开始崭新的一页,如星火燎原之势,展现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通史第三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乔素玲.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
[4]雷良波,陈阳风.中国女子教育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5]张永广,李亚娟.对民国时期金陵女子大学“女性取向”的体育教育考察[J].妇女研究论丛,2007(03):33-38.
[6]维基百科
[7]游鉴明.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1895-193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On the Role of Church Girls' Schools for Modern Chinese Women Sports Development
Miao Haiya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will discuss about the past development of the female miss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research review and history analyzing, the paper will try to point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ositive attitudes and the meaningful work by female mission schools.
Keywords:Church Girls’ Schools Modern times Women sports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2—0152—03
作者简介:苗海燕(199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