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和瑜伽比较研究
2016-11-28张津铷张素雯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张津铷 张素雯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易筋经和瑜伽比较研究
张津铷张素雯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易筋经和瑜伽进行比较研究,从健身的时代功能、追求和谐自然观、技术分析、仿生性等方面探寻二者的相似性,从哲学基础、文化差异、修练方式等方面比较二者的相异,从而为大众了解这两种运动、正确习练提供理论参考,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健身养心作用。
关键词:易筋经 瑜伽 健身文化 比较研究
1 前言
同为发祥于大河流域文明、独具本国民族特色和古老东方哲学意蕴的健身运动,易筋经和瑜伽经过历史的洗涤和岁月的轮移,为后世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我国全民健身发展到新高度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语境下,对易筋经和瑜伽这两种健身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从技术层面、理论基础、习练方法等方面发掘二者的异同点,无疑对于加深理解这两种健身文化大有裨益,继承并弘扬这两种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调节身心、健身养心、促进健康与和谐的现实价值。
2 易筋经和瑜伽的相似性
2.1文化变迁过程中健身功能凸显
易筋经在范畴上属于中国养生体育,中国养身体育是包含行气术、导引术、按摩术在内的丰富体系,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汲取了儒释道各家学说的合理成分,从而形成了武术、中医、气功三股源流融汇于一体的健身文化。“易”意为改变、变化,“筋”指人体的筋骨经络。相传达摩留易筋经于少林寺,“留镇少林,以永师德”。而唐豪则提出《易筋经》实为明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所著,后人假托达摩的观点。[1]流传后世的各版易筋经内容亦或多或少有所不同,早期版本并未记载易筋经十二势图,后世常见的十二势图最早见于清道光年间来章氏辑本中,云“此功昉自释门”,该版本十二势图人物均着俗装,而在清光绪7年(1881年)的《内功图说》中收录的易筋经十二势图均为僧人装束,[1]可见易筋经虽未必是达摩所创却着实与少林武学有一定渊源。到了现代,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通过挖掘、整理原有功法而创编的四套功法之一——健身气功·易筋经,基本保留了易筋经十二势精要,沿用原十二势名称,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编和创造,动作舒展流畅,意蕴新意中还见古朴,追求“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效果,是深受广大群众的民族体育项目。
从易筋经的流传演变过程不难看出,从原初的糅杂了武术技击、武功功法、养生导引等多种功能的易筋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语境的变化,其它功能渐微,养生健身功能日益凸显,尤其受中青年人群亲睐,在习练中注重筋骨舒展抻拉,气息运行周身,以意识引导动作,达到“伸筋拔骨,以形引气;动作舒展,意随形走;呼吸自然,柔和流畅”的演练效果。在呼吁建设全民健身文化的今天,这种倾向于养生健身的功能已经成为易筋经的主要标签和文化符号了。
而同样具有悠久历史、在当代颇受人们亲睐的瑜伽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亦经历了文化的变迁和功能的演变。瑜伽(Yoga)一词来源于梵文,原意为“结合、融合、一致”,在印度古文明中很多古籍如《奥义书》、《薄伽梵歌》就已经有瑜伽的记载。在古圣贤帕坦伽利所著的《瑜伽经》中,将瑜伽定义为“对心的控制”。瑜伽在修炼过程中通过精神和肉体结合从而达到“梵”的境界,从产生之初就具有宗教性质,在古代人们往往借助体位法、节欲、苦行等途径从而达到修行的目的。而到今天,瑜伽是在印度人民的数千年生活实践中总结创造出的科学健身体系,文化内涵亦不断发生改变,其功能亦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依靠科学验证对其自身价值进行肯定的基础上,与广泛的大众性的健康观和审美观相结合”,[2]已经成为当今人们健身养生、休闲娱乐、纤体塑形、减肥美容的首选运动方式,宗教的神秘色彩日渐淡去,健身功能首当其冲。
2.2追求意识身心统一的和谐自然观
作为东方传统文化,易筋经和瑜伽都提倡内外、物我的和谐。这种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体现在运动形式上就是意识与肢体的协调,身与心的统一,呼吸与动作配合。若是从思想文化上探寻这种相似性,“他们相似与相通的最根本原因,首先是印度与中华这两个东方民族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即内省与顿悟的直觉思维方法。”[3]正是这种内省的、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一元论和天人合一说。“气”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和原点,易筋经习练中正是通过“气”,通过呼吸实现人体内部与外界自然的气息交换和能量流通。而瑜伽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精神(小我)与自然(梵,大我)的合一,即梵我一如。[4]人们在练习瑜伽时通常会寻一处宁静的自然净土,或是海边沙滩或是萋萋芳草地,或醺晨露或伴夕阳,伴随着优美宁静的背景音乐,在瑜伽的习练过程中内心逐渐宁静,感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当瑜伽修行进行到较高境界时会进入“忘我”、“无我”的状态——梵的境界。
2.3健身原理与效果的相似
作为独具东方特色的健身文化,易筋经与瑜伽不仅在和谐自然观上的一致性,在健身原理和健身效果上亦可探寻到二者这种藕断丝连的关联性。比较易筋经健身功法与瑜伽体位法,有如下几方面的相似性:
一是促进身体柔韧性的动作,易筋经和瑜伽体位法都通过躯体的拉伸或扭转等姿势,促进人体关节灵活、肌肉弹性和韧带柔韧。
二是提高平衡类姿势;易筋经十二势中有多处平衡类动作,而瑜伽体位法中的有些体位与易筋经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
三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呼吸方式。易筋经和瑜伽在锻炼过程中均采用腹式呼吸。这种匀速缓慢深长的呼吸起到了很好的放松肢体缓和精神的作用。练习易筋经中,需要采取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相结合的呼吸方式,顺腹式呼吸是一种气体吸入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回缩的呼吸方式,逆腹式呼吸与顺腹式呼吸相反,吸气腹部回缩呼气腹部膨胀,是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方式。通过腹式呼吸将气体贮存在肺叶下部并向下挤压横膈膜,使横膈膜的扩张幅度增大,从而促进内脏器官按摩及肠胃功能。通过对呼吸方式、气流强度、次数和深度的有意识控制,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与能量流通。在瑜伽的体位法练习中,通常讲究这种腹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如果良好的运用这种呼吸方式,肺部就能完全动用起来,最大限度的呼出体内浊气、废气,充分纳入更多的氧气”,[5]脱离了腹式呼吸的瑜伽则不能称之为瑜伽,只是单纯的体操动作展示了。
2.4回归自然的仿生性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养生文化体系,这种涵盖行气、导引、按摩在内的养生体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自然的观察、抽象模仿和回归。通过对自然界的体认对动物的观察,感悟、模仿、想象、创造出一系列旨在延年益寿保养身心的健身方法。易筋经作为一种健身方式,更是将这种对自然的化像模仿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十二图势中。如青龙探爪式,体现的是一种想象的抽象的而非具体实在的模仿;摘星换斗式将星辰运转抽象地运用到经络穴位地变换与按摩;出爪亮翅式仿借鸟兽探爪舒展翅膀之姿从而达到舒展四肢的锻炼实效;饿虎扑食式仿借饿虎捕食姿态进行脊柱的蠕动与伸缩,达到对脊柱的按摩与锻炼;掉尾式仿照犬类腰椎理合首尾相吸。易筋经正是借助人体这一载体通过对自然的模仿最终达到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亦具有这种回归自然的仿生性。古印度的先哲们,在原始的生存条件下,通过对动物生存法则的观察模仿,从动物身上汲取适应自然的智慧,摸索出一系列锻炼身心、预防疾病、感悟生命的方法。瑜伽的体位法中有很多体式都是模仿动物活动的生理特点并配合呼吸来达到各方面的效果。如骆驼式,模仿驼峰的形状双膝跪地身体反弓呈现峰弧;又如鸟王式,通过模仿鸟类站立蜷指的情状,双腿双臂缠绕单腿独立,发展身体的协调力和平衡力、灵活指腕、增强肾脏的血液供给;如猫式,模仿猫的肢体舒展动作使肩背拉伸,脊椎骨得到适当伸展,改善血液循环。从瑜伽的体位法中不难看出正是这种自然仿生性使人通过练习瑜伽获得精神与肉体的结合、生命与自然的圆融的体验。
3 易筋经与瑜伽的差异性
3.1哲学基础与文化的差异性
脱胎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易筋经,以道家养生文化为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汲取了儒释道的合理成分开出了绚丽之花。天人合一、气一元论是其哲学基础,五行阴阳说、经络学说是其在健身实践中的法则。这里的“气”涵盖了方方面面,即是指具体的人的呼吸气息,亦是指宏观的自然之气生命之气。在中国传统养生观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对应人的心肝脾肺肾五脏。武术、中医、气功三源汇一的易筋经健身功法,既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又有使用的健身方法,功法动作的练习对人体起到拉筋拔骨的作用,以意念引导动作以动作配合呼吸从而对人体脏腑系统进行按摩。“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练习易筋经的关键就是要以气息运转全身,通过气息与动作的配合,才能达到“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协和的健身效果。《淮南子·原道训》有云:“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从形(躯体结构)到气(生命结构)再到神(心理结构),这三者递进的养护正是易筋经的健身追求。
自古以来,以儒家主导的中国文化都体现出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这在养生健身方面的体现就是“养生术开始从道教的宗教修炼术向世俗化方向转换,普及成为大众性的健身方法”,[6]易筋经注重健身实效,宗教意识渐却淡薄。而与之相比较下,源自印度的瑜伽则是从产生之际就与宗教密不可分。“瑜伽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与宗教的密切联系上,且宗教性质非常浓厚,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7]起初瑜伽是作为宗教修持术,“因此强调的内容多侧重于宗教的信仰、皈依和自律等”,[3]更是体现出原始宗教崇拜的色彩,如哈他瑜伽对“蛇力”的崇拜。非暴力、真实、不偷盗、节欲则是对瑜伽人文教化意义的高估概括。在瑜伽文化中认为人体有七大脉轮: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心轮、顶轮。脉轮起着支配、连接身体的作用,控制着身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能量转换。七大脉轮是人体能量的关节点和调控点,这与中国传统的经络学说、五行学说大相径庭。
3.2习练理论与方法上各有不同
脱胎于不同哲学基础和文化土壤的易筋经和瑜伽,在各自具体的习练方法上亦有不同。易筋经作为武术、中医、气功三源汇一的健身功法,注重内外兼修、动静结合,“尚静贵柔”,呼吸松劲自然,肌肉相对放松,但却松而不懈,松而不散。以意识引导气息相随动作辅配,体现出“伸筋拔骨,以形引气;动作舒展,意随形走;呼吸自然,柔和流畅”的练习特点。以脊柱为轴通过扭转挤压、屈伸收展等运动达到健身效果,故而又被誉为“脊柱的保养术”。
瑜伽在修炼过程中分为八个循序渐次的阶段,瑜伽八阶(八支)一是雅马(YAMA):持戒、自律;二是尼雅马(NIYAMA):遵守、奉行;三是阿撒纳(ASANA):体位法、调身;四是普拉纳雅马(PRANAYAMA):呼吸控制法,调息;五是普拉惕亚哈拉(PRATYAHARA):感官内敛、摄心;六是达拉纳(DHARANA):注意力集中,凝神;七是狄雅纳(DHYANA):冥想、入定;八是三摩地(SAMADHI):三摩地、沉思、禅定。这八支修行方法或者说八个阶段是瑜伽修炼的不二法门,从基础的外在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内在,借助一系列扭转肢体的反关节运动,以冥想作为沟通身体与精神世界的桥梁。无知、自我中心、执着、憎恶和坚守有形生活,被认为是联系瑜伽胡五大障碍,可以借由冥想静坐将障碍消除,在冥想中逐渐完成由外到内的净化与提升。
4 结语
大河流域文明所孕育出的两种文化体系,直觉体悟式的东方思维,内外兼修、物我合一、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对人体肌肉骨骼等系统的按摩与锻炼,对自然的抽象模仿,文化变迁过程中功能的潭变,健身养生的时代诉求,是易筋经与瑜伽的相似性。而起源于不同国度的这两种文化,不论是在哲学基础上还是在文化特性上都迥然不同。儒释道相融合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养生文化对易筋经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甚深,并折射出武术、中医、气功三源汇一的特点,“主神气说”是其基调,“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是其健身功效,而瑜伽始于宗教修持方法,它的产生发展颇具宗教神秘色彩,以脉轮学说为基础在修练中注入冥想使心灵超脱,修练过程中分八阶段,逐渐完成由外到内的净化。在全民健身文化建设的今天,健康是时代的诉求,健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易筋经和瑜伽在文化和练习中的异同点为我们习练、感悟这二者古老健身文化提供了新思路,继承弘扬这两种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周伟良.《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2):138-146,150.
[2]单清华,刘 莹,王振涛,鲍 勇.瑜伽文化足迹及现代健身价值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05):46-48.
[3]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林彦芸.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契合[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05):06-108.
[5]李 桦.瑜伽的养生价值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83-185.
[6]刘 亚.中国古代养生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1(02):108-114.
[7]钟 霞.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的对比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09):29-30,39.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Yijinjing and Yoga
Zhang Jinru Zhang Suwen
(P.E and Sports Schoo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logic analysis and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ison of Yi jin jing and yoga, exploring their similar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era function of fitness, pursuit of the harmonious view, technological analysis and imitation of nature, and exploring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s of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practicing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these two kinds of sports correctly, which can make full use of its effects in national fitness.
Keywords:Yijinjing yoga health culture comparativ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2—0109—03
作者简介:1.张津铷(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