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阐释与传承路径
2016-11-28李繁荣济南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李繁荣济南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阐释与传承路径
李繁荣
济南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基于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如何让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大众健身的主要内容;成为学校传承的主要内容;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发展和创新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进行阐释,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遇到的困境,提出在生活、家庭、社会、学校中加强传承,形成科学的传承网络。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传承路径
“社会转型的加快,古老、多样、质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逐渐萎缩甚至消失的危险。因此,其传承已成为中国体育界最重要的命题之一。”[1]“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格局已成定局。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与国的竞争将演变为‘文化力的竞争’”[2]。映射民族性格、体现民族精神、承载民族情感的民族传统体育,如何适应社会转型的变化,在全球体育文化竞争中展示自身文化的优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等问题,摆在当今体育文化研究者面前。从目前形势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后现代化思潮对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冲击,大量优秀而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急速地消失或濒临生存的危机。面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入侵,如何传承并不断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在当今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找到自身出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阐释
1.1民族传统体育:大众健身文化的重要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先人对自然界的某些表象的观察,并以感性、质朴的思维方式进行加工和改造,将自然力加以人格化和形象化,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假借、对比等方式创造出来。伴随着先人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一些身体运动和游戏慢慢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特有的以提高和改善身体机能为目的的身体教育过程。其实,这些身体运动不自觉演变为体育的形式,并在生活中延续下来。原始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原始生活、生产的劳动实践为基础,同时记录着原始祖先对身体运动的智慧,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经先人智慧创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应成为我们健身、修身和弘扬文化的生活方式。“国人在休闲项目的选择有赶潮流的趋势,呈现间段性特点,殊不知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之一就是它的传统性,这既是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的主要原因,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危机所在。”[3]民族传统体育体系的核心在于:不仅通过身体各种动作的反复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还将身体和精神以及客观自然界连在一起综合考虑,重视人身体和心里的同步发展。因此,不仅有“动”的外在运动,也有“静”的内在运动,可谓内外兼修,与西方现代的体育概念和理论方法存在着明显差别。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健身养生功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如瑜伽与中国养生体育有着极强的共性,都是一种“相对静”的体育方法,强调身心同步发展。近年来,瑜伽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良好的健身功效获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可,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健身方式。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正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型,大众健身成为体育发展转变的重要举措,民族传统体育理应成为大众体育的重要部分。
1.2民族文化认同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
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我国形成了以农牧为生的北方民族和以渔耕为业的南方民族的不同格局。随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工具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演变成适合于本地地理环境的工具,南北方的生产工具由此分化。从各少数民族的生产工具的地域差别特征上看,折射出地域影响的结果,由此增大了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一定地理和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体育活动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并因地制宜地继续传承和发展。纵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器材、风格以及流传范围,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各民族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为民族传统体育赋予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认同心理。
1.3社会文明标志之一:民族传统体育
的确,今天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的日新月异,不断得到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渐提出了对精神生活的新要求,甚至对精神生活的享受提出更高的标准。人类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使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并促进着体育的职能向多样化发展演变。信息化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离不开体育,体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人们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体育功能和价值不断向多元化发展,人类社会对体育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体育的社会价值愈来愈不容忽视。从经济学视角看,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在生产,而且演变为一种重要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形式,更是人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完善人自身的重要手段。同时,体育和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体育在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文明程度。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过程遇到的困境
“中国正处于以农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向以工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转型,这个转型使得发生发展于农文明的尚未完全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体中剥离出来的,形成独立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遭际到一定的困难,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中,有些项目甚至明显落后于时代要求,处于无所适从尴尬境地。”[4]是的,当今的民族传统体育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以及传承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同样遇到新的困境,如何面对激烈变化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冲破发展的藩篱,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无情的摆在人们面前。
2.1社会环境变迁过程保护力度薄弱
五十六个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许多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经历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后,迎来经济文明和科技文明,尤其是流传于民间和相对封闭落后的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环境缺失,给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传承和保护带来困难。就像生物界的物种一样,正一天天消失,从物质层面讲,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濒临消失,从精神层面讲,这些民族的信仰链断裂。究其原因,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其内在价值传承载体,即身体运动,以及身体运动背后的价值观无法延续下来,自身组涵的精神内含随身体技术的消失逐渐远离现代人的生活。
2.2政府层面科学规划的缺失
相对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还是比较匮乏的,基本上处于无序、无规、无责的状态中,更缺乏法律层面的强制保护。近几年,国家和地方认识到保护方面遇到的问题,加大政策支持、法律援助和积极动员地方、民间力量,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上做足了功课。对于许多传承有序、技术体系完善的民族体育形态进行保护和传承上的科学规划,不因人存技术就存,人亡技术也随之消失,同时,对于许多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链断裂的项目,从传承人的技术、声音和图像方面进行抢救,避免其文化的快速消亡。以武术为例,国家从政策、资金和保护武术传承人等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地方政府和民间积极配合,完成近20余种拳术和器械的保护。而其它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措施和规划仍相对缺乏,建立完善、科学的保护策略刻不容缓,让原本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人类的精神生活贡献力量。
2.3传统传承主体的缺位
依靠身体技术来传承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成为身体技术的主体,成为保护和发展的关键,由于这些人的文化素养低,大多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大多在传承过程中出现年龄差结构断层,再加上一些封建制度留下习俗的限制,制约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如南溪号子,当今仅有10多人会唱,其中年龄最大为82岁,年龄小者为62岁,中年和青年人没有一个能唱的,诸如此种情况的很多。所以,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旦申报成功,政府更需要资金和政策倾斜。然而,关键传承主体是人,只有传承人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和一批素质高、业务精,对民族传统体育有浓厚的感情的专业人才,才是传承延续的保证。政府给传承人宽松的环境、充足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传承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才是目前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2.4非物质视野下传承机制不完善
人类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了人类也就有了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人,人是文化的活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样是凭籍人来传承的,其传承主体是人,有人传承的文化才是活态的文化。自2000年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热成为保护民族文化的重大措施,一度出现申报热和建设热的现象,正是基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5]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的一系列举措,不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传承主体人的传承、监管和评估缺少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活态特征没法延续,传承人的空间、环境和土壤被无形的隔开,传承机制出现非良性循环。“人类社会步入21 世纪以来,‘活态文化’的价值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颤变,这种颤变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所依托的载体‘活态文化’的后继乏人”[6]。制定科学合理的传承机制,是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证。
3 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原因
3.1社会急速转型引发生存空间消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产生、存在的地域空间,由于每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其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经济一体化同时,文化发展面对新的问题,如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原本生存的空间被破坏,原本的传承人群被隔离,原本的文化氛围不存在,取而代之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西方现代文明带来的“快餐文化”,经济一体化给民族传统带来自灭和加速自灭的后果,恰恰是西方实施文化演变和文化霸权的意愿。而事与愿违,各个国家都在极力保护自己文化的独立性,积极融入其他优秀文化来丰富本民族自己的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从社会急速转型而引发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空间的渐渐消逝来看,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该提到重要战略上来。
3.2体育全球化加速传统体育的边缘化
经济全球化挟裹着体育全球化的浪潮,横扫着各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集中表现为奥林匹克体育的全球化,各国都想利用奥林匹克舞台全方位展示本国的软硬实力,利用奥林匹克舞台杠杆作用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奥林匹克全球化挤压着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壮大和现代化的步伐,西方正是利用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传播着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反过来,影响着其它国家的思维方式。伴随着奥林匹克全球化的蔓延,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有一些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正在被弱化,甚至慢慢走向消失。体育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理性面对,丰富完善本民族体育文化,自觉扬弃其劣根性,汲取其它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
3.3产业化过热引发侵权行为的泛滥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百余家企业争相注册和使用54个“少林”商标,同时涉及“少林”商标的官司就有好几起。企业利用“少林”文化品牌获取商机和利润,这不仅侵占武术资源,更侵蚀了传统武术的知识产权,对武术文化造成较坏的影响。究其原因,社会转型引发文化发展的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文化产业的兴起,一些商人将文化植入产业中,造成上述“少林”品牌的侵权行为。当然,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转型中也不例外,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乘坐经济的快车,为企业和地方赚足了银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注册和利用,这种恶性竞争损坏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象。就像2004年引发沸沸扬扬的“端午节”被韩国注册一样,都想在文化多元化发展中分得利益。
如果仅站在产业利益的角度来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发点是经济利益而不是保护,缺少文化关怀,对于产业化进程中打着保护的幌子进行侵权和利益最大化,只能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死胡同。
3.4域外时尚体育的冲击和自身创新动力的不足
民族传统体育受传统政治、经济及民俗的影响和渗透,走向一条不同于西方体育的发展之路,不是从竞争出发,而是立足于身体与心灵的一体化。每个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体育都有优秀的一面,积极吸收其它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华来完成自身体系的完善。近现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机械的模仿西方体育,而失去自我主体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被当今体育全球化所淹没,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离开内因将会是无本之木,会失去在世界体育文化竞争中的自我识别标签。现代奥林匹克今天出现异化、政治化、利益化、功利化现象清楚的告诉世人,未来奥林匹克的舞台上加大东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积极吸收东方体育文化的精髓,给奥林匹克体育注入新的活力,更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力。
“五四运动”后,西方现代思想传入我国,近百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路子坎坎坷坷,出现“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的思想,在模仿西方体育的同时,对自身体育的文化建设不足,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体育全球化让民族传统体育没有了招架之力,卷进西方设计的体育陷阱中,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去自我,让域外的体育占据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跆拳道取代武术,健美操、街舞取代太极拳等等,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在体育全球化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摆在我们面前,借鉴国外体育现代化经验,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体,逐渐增强本民族传统体育的竞争力。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当代传承路径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必须借助于教育而产生,并凭借教育机制来进行传承与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同样。教育的形式有学校、家庭和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离不开学校、家庭进而社会,离不开生活方式,因此,在生活中、在学校中和在家庭中传承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当代传承的主要路径。
4.1在生活方式中传承
生活方式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生活态度、审美取向、价值观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自于民族生活,印证着民族对生活的态度及价值观,正如“传统体育文化自产生就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7]一样,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一定可以窥见民族的思维方式。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不只是政府要求去发扬,或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去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一代代人的继承与创新而延续,包括物质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态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物态层面表现为各种身体技术;在精神生活方面则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规范、伦理以及审美追求等。从二者的关系看,物质形态的身体技术是精神的载体,假如,当代社会的人在从事健身和娱乐时,自觉采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其文化传承也就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生活化是民族文化当代得以传承的典型途径之一。
4.2在学校教育中传承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又是特殊的高级的文化载体。通过教育途径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最佳的途径,基于文化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教育,自人类产生起,教育就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而且“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8]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也都为人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服务,教育不仅是人的逐渐完善的过程,而且要实现人的完善,和文化的化育也分不开,可以说教育人是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体育文化亦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搭上教育列车,才能走得更快更高。
民族传统体育是学生推动社会运行的中介,依靠特殊的身体语言,传递中国人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通过反复的身体体悟来感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其它文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如孟子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借助学校,通过体育教育来传承发展,并达到创新的最终目的。
4.3在家庭教育中传承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对子女自觉或非自觉、经验的或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教育行为。对于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家庭必不可少,也是传承的关键。在家庭中父母是老师,是榜样,他们以各种方式来教育下一代。这些方式有的是正式的、仪式性的,利用特定的事件和场合进行训导和教育;有时又是非正式的、随意的,如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性地给予孩子某种指点或教诲;有时又是情感式的一种关怀、抚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加以引导。总之,家庭中父母会以各种方式完成自己教育子女的使命,使新生一代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社会化,成为生活中的强者[9]。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传承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重要途径。家长首先扮演文化传承的主角色,利用节庆假日,主持一些家庭性质的传统体育游戏或比赛,让孩子积极参与进来,自觉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熏陶,并将民族生活积淀下来的心理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有意或无意中完成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继承,通过言传身教而逐渐地陶冶和培育起晚辈们对民族文化的初步认知和对本民族共同心理特征的趋同。
4.4在社会民俗活动中传承
一种文化传统不只是以书面的形式保存在典籍中,生活中还有其它形式的同样展示人们的哲学思想,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延续证明了一点。因为民俗活动存在于人们的集体记忆中不但能唤醒民族意识,而且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节日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创造和传承下来的。”[10]民俗从它产生之日起,不自觉在民间传承下来,像诞生、成年、婚姻、丧葬以及岁时习俗,都留下民族文化的烙印,借助节日庆典对民族生活所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达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这就是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自今仍流传着许多节庆节目,通过各种民族传统体育如耍龙灯、耍狮子、跳地戏、唱花灯、打毽、荡秋千、踩高跷、打陀螺等内容,丰富娱乐节日气氛,成为当地社会民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变创新。
总之,中国社会正经历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对应从传统的农耕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所依存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着,原本的传承基础、传承方式和传承习俗以及传承机制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社会的急速转型,重新阐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及实践保护途径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新的阐释和解读,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含义,同时通过生活、教育、家庭、社会等途径进行物态形式的传承成为重要保护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4.
[2]金元浦.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阳家鹏,向春玉.休闲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及应对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5):83.
[4]姜玉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4(5):29-30.
[5]柏贵喜.“名录” 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 (4):64-68.
[6]王天祥,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15.
[7]邱丕相. 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 体育科学,2006(8):63-65.
[8]陈茂林,余启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8):38-39.
[9]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mission Path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Li Fanrong
(P.E. School of Jinan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00, China)
Abstract: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based on soi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ow to make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mass fitness have become the main content of school inheritance; nurturing a way of life and how to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scholars. To explai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this article,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strengthens the inheritance in the life, family, society, school, forming the scientific heritage network.
Keywords: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cultureTransmission path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1—0098—05
作者简介:李繁荣(1967~),男,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