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乌托邦理想图景的构建
2016-11-28胡杨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胡杨(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马尔库塞乌托邦理想图景的构建
胡杨
(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摘要:针对资本主义人的异化的生存状态,马尔库塞试图为社会和人的发展寻找新的图景,提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非压抑性生存方式”,主要从爱欲解放、劳动解放、自然解放、审美解放等不同层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乌托邦;解放;人
在1961年标准版《爱欲与文明》序言中,他指出“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就要解放迄今为止这一直受到禁忌和压抑的本能需要及其满足”①,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文明开展全面批判,其批判的焦点是当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试图为社会和人的发展寻找新的图景。“非压抑性生存方式”就是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社会”中所做的一种乌托邦理想图景构建,他从爱欲解放、劳动解放、自然解放、审美解放等不同层面进行了阐述。
一、爱欲解放
马尔库塞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提出了爱欲解放论。马尔库塞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部分。他认为意识是后天形成的,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先天形成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无意识中的主要本能是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人首先是一种存在,因而人的本质首先是与存在相一致的生命本能,这种生命本能就是爱欲,即人的机体追求快乐的本能。在现代文明中,人受到压抑,就是因为人的本质爱欲受到压抑。所以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说人的解放时,实际上是指爱欲的解放,正是因为现实原则改变了快乐的实质,因而要对现实原则彻底否定,通过爱欲的彻底解放,来实现依照自己的生命本能快乐地生存,“在今天,为生命而战,为爱欲而战,也就是为政治而战”。②
在马尔库塞看来,真正的文明社会里,人类的生存应当是消遣,而不是奴役。但在这个“物质丰裕、精神贫乏”的单向度社会,大多数的需要,如根据广告宣传而进行的休息、娱乐、运动和消费都是虚假需要,将人们的内心世界牵引到消费领域,在消费欲望中的产生和满足中逐渐丧失对现实的批判能力。因此,马尔库塞指出人的生存必须建立在新的本能需要之上,必须要同现有的虚假需要实现彻底的决裂。“要解放追求和平与安宁的本能需要,要解放‘非社会性的’、自主的爱欲,首先就必须从压抑性的富裕中解脱出来,即必须扭转进步的方向。”③
二、劳动解放
马尔库塞认为,要确定劳动解放的核心地位,就必须把劳动放到更深层次的,即人的本质中去理解,这一更深层次就是作为基础之基础的爱欲。爱欲是人真正的本质,在人所有的爱欲活动中,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能够“大规模地解放爱欲构成的冲动”。劳动同爱欲的联系,正是说明了为什么人在劳动时会感到幸福,也说明了劳动的解放就是人的根本解放。人们在劳动中从事机械化的操作,身心愈益成为异化劳动的工具,压抑本身也愈加合理化,把人的欲望和需要都纳入资本主义的秩序中。因此,解放爱欲的关键就是要解放劳动,要使人真正获得幸福,最主要的是劳动的爱欲化,即劳动的解放,使爱欲进入劳动领域,使人摆脱异己劳动的压抑,在劳动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使人的各种器官和技能得到自由消遣。
三、自然解放
马尔库塞看到,资本主义追求物质消费,就要不断“开发自然”,实质上就是“破坏自然”、“盘剥自然”,使自然服从于“一种适应资本主义要求的技术的、工具主义的合理性”。所以,自然与革命不无关系,自然的解放应该是人的解放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解放的一种工具。所谓自然的解放,就是要把自然从文明的枷锁中解放出来,④也就是说,马尔库塞所说的自然包括人的本能、感官和人的生存环境。
在马尔库塞看来,实现自然的解放,首先,要恢复人的自主意识和感觉,“自然的解放,就是重新发现自然中促动生命的力量,就是重新恢复在那种徒劳于永无休止的竞争活动中不可能存在的感性的审美性能”,⑤对自然的解放,一方面要求从资本主义技术合理性的束缚中解放出自然界来,另一方面要求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中解放出人的感性意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其次,要“对自然人道的占有”,即必须“符合人的本性的要求”,以及“按照美的法则来塑造自然”,“人道的占有”将不再损坏自然,而是按照事物的“内在尺度”和“内在潜力”来解放自然。“‘自然的解放’并非意味着回到前工业技术时代,而是进而运用技术文明的成果,使人和自然界摆脱科学和技术为剥削服务时的那种破坏性滥用”。⑥
四、审美解放
马尔库塞指出,人的爱欲解放要依靠艺术和审美的培养。“个体的感官的解放也许是普遍解放的起点,甚至是基础。自由的社会必须植根于崭新的本能需求之中。”⑦马尔库塞用“新感性”概念对“爱欲、想象、灵性与直觉等感性之维度”进行了总体概括。所谓新感性,是相对于被理性压抑的旧感性而言的,能突破技术理性对人性的压抑,使人的原始本能得以解放,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
新感性形成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艺术和审美。“艺术作品从其内在的逻辑结论中,产生出另一种理性、另一种感性,这些理性和感性公开对抗那些滋生在统治的社会制度中的理性和感性”⑧,“美的东西,首先是感性的,它诉诸于感官,它是具有快感的东西,是尚未升华的冲动的对象”。⑨艺术和审美不但能给人带来直接的感性幸福,还可以把感性从理性的压抑统治中解救出来。不同于技术理性全面统治与压抑下的人的不自由存在,审美活动能使人的自由存在复归。这样,审美就造就了人的新感性或新感性的人。马尔库塞认为只有将新感性的人成为历史主体,才能领导人类解放的伟大革命,才能推动历史进程,产生新的社会。艺术和审美造就新感性之目的也在于通过新感性培养新的革命主体去重建新世界,获取人的解放的胜利,并最终使人的本质即爱欲得以解放。
注释:
①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②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4页。
③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4页。
④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⑤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⑥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⑦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⑧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 -211页。
⑨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864X(2015)05 -0036 -01
作者简介:胡杨(1991—),女,汉,河南,硕士,同济大学,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