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体育习惯培养的研究

2016-11-28沈琳妤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29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课中学生

沈琳妤

(吴江区松陵一中 江苏苏州 215200)

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体育习惯培养的研究

沈琳妤

(吴江区松陵一中 江苏苏州 215200)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至关重要。良好的体育习惯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配合及应变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激发兴趣与主动性,加强外在体育环境建设,创设教学情境,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等在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初中体育课 教学 体育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一切教育都应该归结为是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这说明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教育的根本着力点。[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中提出:“中学教育应该由‘应试教育’转向大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向所有学生,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劳动技能、思想品德以及身心素质,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综合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体育教育中体育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等输入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参阅图书馆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图书文献资料,为体育习惯培养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 讨论与分析

2.1 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体育习惯的缺失

当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体育教育的中枢所在,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要,体育课教学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从而导致了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此外,由于学校、家庭、社会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初中生自身的认识能力、道德规范、文化修养、体育素质的限制,从而导致学生过多地注重德育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体育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体育习惯的培养也未被人们普遍重视从而确立其在教学中的应有地位。因此,初中生体育习惯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2 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体育习惯缺失的原因

2.2.1 师生之间主体错位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受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其弊端也日益明显。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然而在实际体育课教学活动中,有些体育教师却将自己当作“领导者”和“指挥者”,教师难以把学生看作是教育主体,不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仅仅当成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仍然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完全体现,师生之间主体错位。

2.2.2 学校没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客观外部体育环境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用具与在校中学生的人数比例严重失调,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用具的不足也显而易见。绝大多数学校只有一块田径与足球混合使用的操场,就连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篮球场和排球场都少之又少,而较好的学校才会有网球场和羽毛球场,但游泳馆、跆拳道馆、击剑馆却几乎没有,而现在的中学生偏恰恰又喜欢这些新颖有趣的体育运动。有限的器材、场馆根本无法充分满足中学生体育运动的需求。

2.2.3 学生自身主观上不积极、不重视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和学习时间紧迫,初中生既要充分完成知识理论的学习,而且还要不断地参加学习各种实践活动。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不得不过多去图书馆、自习室、实验室来延长学习时间,使得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得不到正常保障,常常睡眠严重不足。此外,还有少部分学生沉溺于游戏室和网吧,从而导致他们日夜时间颠倒,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不参加体育运动,身体素质不断下降,最终就会导致他们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2.2.4 现行升学考试制度的弊端

长期以来,考试制度一直制约着教学工作,受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并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这就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味注重学生的德育智育发展,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然而,在现行考试制度中,体育课只是所谓的副科,不作为考试的衡量标准。导致很多领导、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体育课,教师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体育教学,学生也不愿意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去学这些与考试“无关”的课程。正是这种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导致大家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全部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3 建议

3.1 激发兴趣与主动性,促使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体育兴趣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要长期坚持,重抓起点。体育兴趣对体育习惯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体育兴趣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不断地坚持。另一方面还要从起点重点抓起。(2)要积极组织体育兴趣小组、学校体育运动队,并开展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如学校运动会、趣味运动比赛等。(3)要充分展示体育教师的素质,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以身作则,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还要提升自身的素养,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3.2 加强外在环境建设,创建快乐体育园地

体育教育的外在环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学校体育环境。如果学校不能充分重视体育,投入的体育经费较少,没有足够的体育场馆器材,不仅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体育习惯的形成则更加无从谈起。(2)社区体育开展。在社区环境中,对学生体育习惯最明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区体育健身群体、体育氛围、体育知识宣传、体育场地设施。(3)家庭体育氛围。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文化程度、父母的榜样作用、居住环境条件等都密切关系到孩子体育习惯的养成。

3.3 创设情境,加强体育教学环节

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必要条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处理体育教材内容时,应根据教材实际,创设丰富而鲜活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这样几种方式来进行:一是在教学中通过语言表现、实物展示、音乐烘托、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二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调查研究,走出教学的局限,不断地把所学知识同社会现实、自身实际联系起来;三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所以,体育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首先应该是人际的交往与融合,这是促使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方式,它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3.4 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体育运动的功效不是仅仅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就能达到的,要想达到实际体育运动效果,必须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各级学校应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制度创建,以确保各项活动内容落到实处,进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实际效果。在实际的工作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充实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积极体育运动的激情,保证初中生每天有固定合理的体育锻炼时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创造各种条件以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体育运动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成为一种调节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从而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姚晓春.关于体育习惯养成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0(12):86.

[3]王文化,马俊阳,王海蛟.影响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研究[J].运动,2015(18):51-52.

[4]黄后朝.广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9):98-99.

G633.96

A

2095-2813(2016)10(b)-010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9.106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课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体育运动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体育课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