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孙子兵法》与太极拳之通性
2016-11-28李晓乾马敏卿文龙涛军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
李晓乾 马敏卿 文龙涛 李 军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41
浅议《孙子兵法》与太极拳之通性
李晓乾马敏卿文龙涛李军
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石家庄050041
摘要:《孙子兵法》中“形势”、“虚实”、“奇正”等战略战术对太极拳的拳理和应用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等战略思想对太极精神的解读和建构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孙子兵法太极拳太极精神
文龙涛(1987~),男,教练。研究方向: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
李军(1971~),男。研究方向:武术历史文化与发展。
太极拳—这种中国传统的武术运动,在今天,渐渐以其独特魅力引起世界的瞩目。究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健身价值和武术价值,还在于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可以说,太极拳是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形成的。儒、释、道、中医、阴阳等学说对太极拳的影响,前人和今人已有诸多论述。本文管窥蠡测,想从兵法学的角对太极拳略加解读。中国古代兵法学博大精深、影响广远。武术与兵法本就同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自古就有“拳兵同源”“自古拳势通兵法,不识兵书莫练拳”之说。太极拳是哲学型、智慧型的拳术,所以更是与兵法息息相通。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兵法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孙子兵法》篇篇言智、句句论谋、精邃富赡、精华闪烁,其中一些战略思想与太极拳思想一脉相承、珠联璧合,而其中谋略之术更是对太极推手和技击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今试就此作一初探。
1 《孙子兵法》与太极拳习练之通性
《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前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势篇》中指出用兵要造成一种必胜的形势,以期发起对敌军的战略总进攻。善于运用奇正结合的原则,可以创造一种高屋建瓴、出奇制胜的态势(当面迎敌为正,侧出奇兵为奇)。又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势不可挡,这就是所谓的“势”。故用兵造势离不开一个圆字。太极拳亦离不开奇正、方圆四字。奇即圆,正即方,方圆乃太极拳练习中一个重要法则。从“圆”的角度看,太极拳练习要求时时划圈、处处弧形。这其实也是在“造势”,在运化中蓄积“我顺人背”的必胜之势。所以,高手练拳,全身如同一个周身膨胀带有弹性的螺旋运动的球体,内旋外转, 如同飞轮,如龙似蛇,滚滚向前。与人交手或推手时,两人亦形成一个圆,你进我退,阴阳互换,千方百计以圆为主,使敌方变成圆的边缘的附着物。我则借敌之力,四两拨千斤,发人如弹丸,弹指一挥跌丈外。[1]故太极高手“臂如毒蛇身如蟒,节节贯穿处处口,浑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开都是手。”这正印证了《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个战略战术。再从另一个角度看,太极拳练法并非是只讲“圆”不讲“方”(直)的。方圆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既对立又互根:无方不圆,无圆不方,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正如《杨氏老谱·太极正功解》所说:“太极者元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元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方也。”(从《杨氏老谱》各篇分析,文中方元之“元”其意为“圆”陈鑫先生《太极拳图画讲义·太极外形方圆论》也指出“方由圆生,圆由方成,此方圆相通之理。”太极拳虽讲究处处为圆,但在身法和劲势上却表离不开“直”的原则。如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提顶吊裆”等说的是身体上下方向对称拉长的直线劲势。[2]行拳过程中,身法上如果没有此“方”(直),不仅会出现折胯、塌腰、翻臀等弊病,而且精神尽失、四肢若无所附丽。那么拳架所表现出来的“圆”,也只是虚有其表,并没有内在的撑劲和饱满的感觉。“胸背开劲两捶争”(“两捶争”就是两手力的方向相反)、“有左即有右”说的就是左右方向的直线劲势。行拳过程中如果没有此“方”(直),则会出现重心移动太过、膝过脚尖等弊病,而且拳架也会瘪。其实,太极拳不仅上下、左右有直线的劲势,四面八方都有,即所谓“支撑八面”者。这些“方”(直)既约束了“圆”的运动,又辅助了“圆”的运动。《孙子兵法》说,“方则止,圆则行”。太极拳正是无方则不圆,行方则滞,非圆不灵,方中有圆,所以显其灵活,圆中有方,是求其稳固。[3]方圆构成了太极拳的规矩,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在太极拳上也是极恰当的。所以,在习练太极拳时要仔细揣摩体会方圆的作用和妙处,才能渐渐登堂入室,否则终究徒劳无功。
2 《孙子兵法》与太极拳攻防之通性
(1)《孙子兵法》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孙子兵法.形篇》议论战争的攻守问题,而着重又是议论如何造成一种守必固、攻必克,以求“全胜”的形势。“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讲的是从敌我双方的实力及其发展趋势的的对比中把握必胜的形势,进而采取措施夺取胜利。这种战略思想在太极技击中表现为“主于发打”和“主于防化”两种攻防技击方式。[4]交手之前应先观敌我形势,如敌体壮如牛,必有蛮力,我则不能硬拼而应以防为主,以巧应之,伺机再行反击;如敌弱小或者我顺人背时机有利于我,则应当机立断攻击发打,不可错失良机。
采用进攻战略,“主于发打”时,要注意气势和时机。“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是说,善于进攻的军队就像从九天之上突然而降,既出其不意,又势不可挡。《孙子兵法.势篇》又用形象的比喻对气势和时机做了解释。它指出,善于作战的人,他们造成的态势像张开的弓弩一样险峻,他们抓住的时机就像扳动弩箭的机纽一样,瞬间即发。太极拳技击时也要营造这样险峻的气势,抓住稍纵即逝的良机。太极高手与人一搭手,就能得机得势将对方完全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使对方感到一种泰山压顶式的压迫感或者如身处大海波涛之上无法控制自己的无助感,从而使对方心生畏惧而无法施为。而且太极拳技击时所用的“力”并非是一般的拙力、蛮力,而是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内力,如果抓住瞬间的有利时机把这种力集中于一点爆发出来,其速度之快、威力之大可想而知。《太极用武要言》亦说:“发劲要鹰扬猛勇,泼辣胆大,如关临白马,赵至长坂,神威凛凛,波开浪裂,急如电闪,动如雷发。” 其快、准、狠如林中射鸟,弦响鸟落;草中击兔,枪响兔亡。正是“心如火药拳似弹,灵机一动鸟飞难。”
采用防守的战略,“主于防化”时,要注意自身的虚实转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是说善于防守的军队,就像隐藏在极深的地下一样使敌人莫测虚实。《孙子兵法·虚实篇》又说:“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太极推手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在对方的推动逼迫下,仍要不是掉自己的重心,相反还要设法引动对方失掉重心。所以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让对方摸清自己的重心所在,要巧妙地移开重心避其锋芒靠的就是自身虚实的转换。太极拳从盘架开始就讲究分清虚实,忌犯“双重”之病。太极拳经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5]另外,自身虚实的转换还要遵循“舍己从人”的原则。虚实转换并非随意乱转,而是要随着对方的攻防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做出相应的、有效的调整。“急动则急应,缓动则缓随”。正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所以,善于运用虚实转换者,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人莫能测;微妙之极,至于无形,神奇之极,至于无声;真可谓“藏于九地之下”!
(2)孙子兵法云:“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
《孙子兵法》中用“常山之蛇”比喻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致、配合紧密、如同一人。此战略思想表现在太极推手中则是攻防一体、上下相随,也就是常说的整劲。蛇之所以行动迅猛、反应灵活,就是因为它浑身的劲力是一个整劲、是贯穿始终的。所以,当蛇尾刚一受到攻击,蛇头已然攻至,当真迅如闪电。李小龙曾说过,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攻防是一体的。 太极拳因其周身一家、节节贯穿的特点,在技击中更容易做到攻防一体。例如,以腰为轴,对手攻击我左方时,我左边身体在闪避运化的同时右边身体已经顺势逼近对手做好了攻击的准备,等到对方落空(劲力将尽)的瞬间,我便如蛇一般反噬而来。这就是太极推手中所说的“引进落空合即出”,攻与防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正因为太极推手中攻防一体、借力打力,所以虽招式俱为螺旋运动,却可以后发先至。以柔克刚是太极拳攻防中的一个杀手锏。那么如何以“柔”克“刚”呢?我认为这个“柔”的核心,就是螺旋运动。不然这个“柔”,很难克“刚”。 螺旋式运动的高明之处在于与对手交锋时,不是以“刚”对“刚”的硬打,而是“随曲就伸”,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避开对方的攻击,再乘势攻击,螺旋运动力点多变,运动方向千变万化,最能迷惑对方,使其一时难辨用力的方向。我方则能运筹帷幄,在引进化打中,变被动为主动,反制对方,克敌制胜。[6]这与兵法讲究的“迂直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兵书上说,要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为近便的直路,要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我军出发要有意绕道迂回,并用小利诱使敌人改变进攻的方向,从而做到我军虽然是后出动,却能比敌人先期到达有利阵地。螺旋运动的威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得到验证。比如,在硬木上打洞,用螺旋钻头钻木,比用钉子直钉,钻得更深,也更省力。在现代战争中,有螺旋膛线的枪打出的子弹,要比无膛线的枪射出的子弹,打得更远、更准确,也更具杀伤力。螺旋运动的优势以此可见一斑。
3 《孙子兵法》的谋略与太极推手之通性
(1)《孙子兵法》云:“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
毛泽东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就是“避实击虚”,并据此制定了许多精辟的战略战术,如“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等等。[7]这些谋略用在指导太极推手中亦是丝丝入扣。太极拳在技击上运用的是沾粘连随,即便双手相搏相接时,依然不以力敌,而以走化引进落空为主,待对手之劲势已如强弩之末,再攻击对手门户大开防守薄弱之处。正如《拳经·口传百法》中所言:“就是敌一动手时,精神必要为之掀开,令彼自露其空处,然后一转进身,便处处是空中投石,所谓乘虚而入好用机是也。”[8]“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讲得更为形象,而且包含了“士气”的问题。无论战争中还是搏击中,“士气”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士气涣散、心慌意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取胜的。所以太极推手中,如对手气势正旺、咄咄逼人,我可以退为进先行消磨挫败其锐气,再一举将其击败。《孙子兵法.军争篇》指出:“勿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说的也是不要当敌之锐气,要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兵法是一种诡诈之术,在实战中我方还可以用计谋扰乱敌人的士气、打乱对方的阵脚。除了“强而避之”,还可以“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意思是说,对于容易冲动发怒的敌军将领,要设法挑逗他、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轻视我方的敌人,要设法使他更加骄傲起来,丧失对我方的警惕;对于充分修整、精力充沛的敌人,要设法搞得他们劳累疲惫。武术搏击中,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如《水浒传》 中武松醉打蒋门神就是交手前,武松连喝几十碗酒,假装酒醉,先砸其店,戏耍其妾,挑逗激惹蒋门神。交手时又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然转身便走,引得蒋门神勃然大怒而快步追赶,然后用“玉环步,鸳鸯腿”招数,回身左右两脚把金刚般的大汉蒋门神踢倒在地。此即“怒而挠之”也。太极推手的境界是心气沉静,中定安舒,以进退虚实、奇正迂直玩敌于股掌之间。而水平低者,一经挑拨就心浮气燥,歪斜乱扭,又顶又丢,不能运化进则无门,退则无路,攻之无法,守之无术。
(2)《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始计篇》论述了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朮。能打却装着不能打,要打却装着不想打,借此迷惑敌人、隐藏自己的实力,为最后的出奇制胜奠定基础。而《太极拳经谱》中亦有“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太极拳经总歌》中也有“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的说法。其文字虽异,理却一贯。推手时如对方实力充足,基础牢固,中定安舒,浑然一体,不畏攻击,我当示之以弱,以利诱之使其弃守为攻,实力分散,露出破绽,再分而击之。这就叫做“兵不厌诈”。
在隐藏自己实力的基础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要求为将者应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进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地方采取行动,这是孙子“权诈之兵”的精髓。又说兵贵神速,要乘敌人猝不及防的时机,走敌人预料不到的路径,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如《孙子兵法.行军篇》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敌人渡水前来进攻,不可以在其刚进到河边时,便迎击他们,也不要等到敌人已过了河再打,而要等到他们渡至河心再发起攻击,这样才会有利。太极推手时,何尝不是这样。对手意图未明时,急于反攻反为人制;对手已攻至我中心,运化不及何以反攻?最好是在对方劲力已明又未落实之时运化发打,使对方进退两难,防无所防,备无可备。
4 中国兵法文化与太极精神的建构
《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中国传统兵学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揭示和创造了不朽的作战通则,更在于高举义战、慎战的旗帜,反对穷兵黩武。《孙子兵法》开章明义就指出战争是国之大事,必须慎重对待。并且它极力反对在战争中多杀伤人命,而是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最高的战略追求。[9]两国对峙,以让敌人降服为上策,以通过交锋击溃对方为下策。如果不是形势十分危急,不可轻易开战。君主不能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师动众,主将也不可因一时的愤懑而轻易出战。可见,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兵家文化和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其根本精神都是和合文化。太极拳作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武术,与其他武术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格斗蕴含着宽容,在技击中包含着和谐。这也是太极拳独特的精神内涵。一般格斗都是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你用力我反抗。而太极拳则不许主动攻击别人,不准以力欺人,后发制人,舍己从人,宁输其力,不输其理。太极拳不伤自己、不伤别人、不伤和气的文明高尚的拳术;是有理、有力、有节,以德服人、以艺取胜的大智大勇的拳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以高超的技艺和奇妙的战术,使对方感到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受击而无怨、跌翻而自责。对方失败,不但对我无怨无怒,且感到心服口服,惊奇不解。还会使双方都产生一种有益的思索。[10]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促进人类文明进化的、共建和谐社会的、融修身养生技击为一体的文化拳术。
《孙子兵法》与太极拳相通之处甚多,中国传统兵法学对太极拳的指导和影响广泛而深刻。太极拳是吸收中国文化的雨露精华而形成的一朵奇葩,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重视对太极拳和太极文化多方面的发掘和研究,使之发扬光大,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方守度.从《孙子兵法》看兵学与武术的相通性[J].舰船知识网络版,2004.
[2]魏坤梁.太极拳与方圆[J].中国太极拳,2007.
[3]顾树屏.太极拳练法浅识[J].太极拳论文集,1995.
[4]周世勤.吴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J].中国太极拳,2005.
[5]谢守德讲授夏泰宁整理.太极内功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6]王玉生.太极拳攻防的精髓是什么?[J].中华武术,2003(3).
[7]肖显社,沈丽文 .统帅毛泽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王修雨.陈式太极拳术与《孙子兵法》[J].武当,2006(5).
[9]吴如嵩.《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J].光明日报,2007-1-19.
[10]赵琴.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On the Commonality of " The Art of War" and Taijiquan
Li XiaoqianMa MinqingWen LongtaoLi Jun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China)
Abstract:Som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in the book of The Art of War written by Sun Tzu has a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Taijiquan box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ome war strategies in the book has significanc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ai chi spirit,such as “defeating the enemy without a fight”,"Controlling a national being better than broken it" strategic thinkings.
Keywords:Master Sun's Art of Wartaijiquantai chi spirit
通讯作者:马敏卿(1966~),女,教授。研究方向: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
作者简介:李晓乾(1988~),男,助教。研究方向:传统体育养生。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