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决多班上课相互干扰的七法
2016-11-28潘月波
网研集锦
有效解决多班上课相互干扰的七法
案例描述:近年来,笔者学校增至56个教学班、3000多名学生,学校人均体育活动的场地面积大大“缩水”,上课场地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后,体育课的课时数增加,十几个班同时在操场上体育课成为常态,这么多班级如何在操场上“同场竞技”,如何解决在多班上课的问题的基础上上好体育课,成为笔者学校近几年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未雨绸缪早打算
每学期的开学之初,在确定课程安排后,由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牵头,体育组进行专项研讨,将能够利用的运动场地按照授课教师和场地的功能合理划分,每名教师都有各自的上课区域,规定每名教师大致上课的“势力范围”,使每名教师都能在各自的“自留地”内开展体育课教学。如因教学内容需要大场地,在学期初或者在一个月前提前与组内人员协调。在此基础上,再将教师的教学区域划分到班级,班主任组织的班级体育活动也在同一块场地上进行,这样不但提高了体育活动场地的利用率,而且便于学生开展有效锻炼。
二、教研搭台共研究
由教研组长组织,将“备场地”作为每周教研活动中集体备课的一个专项议题,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在上课中遇到的以及可能遇到有关场地与器材的问题提出来,集思广益,大家一起协商解决,加强集体备课,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此外,要精心研读教材,合理搭配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游戏,将游戏融入到课的内容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减少外界干扰,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小场地教学,以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组内协作促提高
体育组是一个整体,组内教师要团结协作,课前多交流,针对自己的上课内容,选择交换适合的上课场地。如,教师A授课的内容是田径中短跑,同时教师B授课的内容是足球,而班级固定的场地又不适合各自的上课内容,组内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商量,根据授课内容早作协调,适当调换场地,提前将学生带到适合自己上课的场地上课。
在教学过程,应提高场地的利用率,满足上课需求,避免学生到操场后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发生冲突。
四、课程资源巧开发
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教法、场地、器材适当地做一些改变。如,50m跑可以利用25m的直道做往返跑、400m跑可以借鉴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采用的8×50m往返跑,视觉上缩小跑道的长度,消除学生因长跑道而产生的畏惧心理,从而减少练习的惰性,提高练习的兴趣;在小场地内教授投掷类项目时不仅应注意安全问题,还应注意场地的使用问题,此时,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将垒球换成皮球或纸团一类的轻物体,重点让学生体会投掷动作协调用力的顺序,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掌握投掷动作,通过合理的场地资源和器材资源开发,既能保障学生投掷课的安全,又能达成教学目标。
五、言传身教提素质
在班级多、场地小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如,声音干扰,对其他班上课的内容好奇、感兴趣等都可能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尽可能减少外来因素的影响,教师还要从自身的能力上下工夫,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如,教师可以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上课,利用干净利落的动作示范给学生做出表率,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注意力“固定”在自己的课堂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走,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强化常规有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遵守课堂常规,体育课的质量才会有保障。教师要注意“背风、背光、背干扰”的问题,让学生在集合站队时背对干扰源,将干扰的程度降低,提高上课质量。
在上课前,教师应认真备好器材,规划好场地,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注意安全,合理着装,不携带有安全隐患的物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七、因地制宜上好课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应善于开发利用和改进现有的学校场地,因地制宜地上好体育课。如,跳跃练习,可以利用校园内地砖的格子做“跳方格”练习;提前勘察好地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跑楼梯加大运动量,增强锻炼效果;耐久跑的教学可利用学校的水泥路、操场边,可围绕教学楼跑或在校内小树间进行蛇形跑,边跑边欣赏校园内的风景,缓解视觉疲劳,克服耐久跑的畏惧心理,使耐久跑的练习不再枯燥无味,从而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体育教师要具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双灵巧的手,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和改进现有体育场地,满足体育教学需求;同时教师要内外兼修,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开展小场地教学,只有“自己动手”,方能“丰衣足食”。
—潘月波(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二实验小学,2664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