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健身运动行为改变阶段参与者的期望信念、价值信念研究
2016-11-28高观福
高观福
(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不同健身运动行为改变阶段参与者的期望信念、价值信念研究
高观福
(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以期望—价值理论及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分析各个健身运动行为改变阶段的期望信念、价值信念以及行为特征,探讨影响人们选择不同健身行为阶段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思考前期,健身参与者对于健身运动是低期望信念、低价值信念;在思考期,健身参与者对于健身运动期望信念维持低态,价值信念略有提升;在预备期,健身参与者对于健身运动期望信念和价值信念增加;在行动期,健身参与者对于健身运动的期望信念大幅增加,内在价值信念增加。在维持期,健身参与者对于健身运动的期望信念继续增加,成就价值信念增加。
跨理论模型;期望-价值理论;行为改变阶段;期望信念;价值信念
近年来,体重过重或是体重处于过重边缘的青少年人数日渐增加。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增加,与缺乏身体运动以及坐式生活形态有很大的关系。Prochaska与DiClemente所提出的跨理论模型,为改变或消除人们坐式生活形态提供了方向。依据跨理论模型,健身行为是一种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的过程,个体通过衡量自己的运动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利益与付出代价的比例进行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受到期望信念和价值信念的影响。将跨理论模型应用在促进健身运动行为的成效上,已获得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Marcus等就应用了跨理论模型,有效地促进个体健身运动行为阶段的改变,并增进健身运动行为。本文以期望—价值理论及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分析身体运动行为的各个改变阶段的期望信念、价值信念。
1 跨理论模型与期望—价值理论
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中,后因结合了许多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人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1]。
根据跨理论模型,变化阶段是指行为变化发生的时间顺序,跨理论模型把变化阶段划分为5个时间维度。前预期阶段是指在6个月之内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打算,也称为“我不可能阶段”;预期阶段是指在未来6个月之内开始考虑进行体育锻炼,也称为“我可能”阶段;准备阶段是指在未来的30 d内准备进行体育锻炼,也称为“我会”阶段;行动阶段是指已参加但少于6个月的有规律体育锻炼,也称为“我是”阶段;保持阶段超过6个月并养成习惯的有规律体育锻炼,也称为“我已经是”阶段。通常情况下前3个阶段所描述的是不锻炼的阶段,后两个阶段所描述的是已规律性锻炼的阶段。
行为的改变是阶段性的,而且每个行为的阶段都有特定的行为特征。个人所处的行为阶段,可能会循序渐进向前循环,也可能会向后蜕化。行为阶段的改变,是个体评估自我效能以及觉得平衡后的结果。决定行为是否改变之前,个体会评估自己的能力,并且衡量行为改变的正、负面结果,或是利益与代价,再决定是否改变行为。行为阶段的改变,可以说是个人经过判断之后选择做或不做的结果。
针对影响个人选择或不选择参与健身运动的因素,Eccle等[2]提出期望—价值理论,进行系统探讨。Eccles强调个体成就行为的选择,主要受到两种信念的影响:第一,成功的期望。个体知觉自己在某项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的信念,和Bandura[3]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类似,都是一种能力的信念;第二,主观工作价值。主观工作价值是指某项活动或工作能够满足个体的需求及目标的程度,由4种价值成分构成:首先,成就价值——个人知觉把某项活动或工作做好的重要程度,或可说是把工作做好符合个人自我认同的程度。其次,内在价值——个人知觉从事某项活动所获得乐趣的程度。再次,实用价值——个体觉得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对于实现自己目标的重要程度,且这个目标与活动本身无关。最后,代价——是负面的价值成分,个人衡量代价的来源包括失去从事其他活动的机会,失败的心理代价及重视他人的期望价值。Eccles等指出,个人在选择是否参与某项活动前,会考虑参与该活动的代价与利益来评估该活动对自己的价值,活动的价值与“代价/利益的比率”成反比,也即“损益比”越高价值越低。价值信念中的成就价值、内在价值及实用价值,是属于正面的价值成分,越高则有助于提高活动价值,可共同视为参与活动的利益。而代价则是属于负面的价值成分,代价越高活动价值越低。研究发现儿童及青少年的期望与价值信念,可以预测他们的健身运动参与行为以及身体活动量[4]。
期望—价值理论当中的成功期望,是个人对自己从事某活动的能力知觉,类似于自我效能。而在跨理论模型中,自我效能也是个人行为改变阶段的重要概念。另外,期望—价值理论中主观工作价值的“损益比”的概念,与跨理论模型中的“决策平衡”概念不谋而合。经过研究发现,在5个行为阶段之间,个体参与活动的能力知觉有显著的差异,工作价值也有显著差异。因此,个体运动参与的期望及价值信念,在行为改变阶段的转换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响个体运动参与自我效能的评估以及决策平衡后的选择。
2 不同健身运动行为阶段的期望信念、价值信念
本文尝试以期望—价值理论来探讨健身运动行为改变阶段,针对跨理论模型中的5个行为改变阶段,分析个体处于各阶段的期望信念与价值信念。
2.1 思考前期:对于健身运动的低期望信念、低价值信念
根据跨理论模型,在这个阶段中,个人不愿意在今后的6个月中从事健身运动。处于此主要行为特征有几个:第一,无知——个人不知道自己现在缺乏身体活动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慢性疾病或危害健康;第二,抗拒——个人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缺乏身体活动,却拒绝承认这种行为是有问题的;第三,泄气——个人尝试改变缺乏身体活动的行为,却屡次失败,觉得自己没有改变行为的能力;第四,低估改变行为的益处,高估改变行为的代价,而且不知道自己犯了这种错误。
泄气的行为特征显示个人对自己参与健身运动的能力知觉也较低,从事健身运动的成功预期较低。研究发现,在所有行为阶段中思考前期个人对改变行为的自我效能最低[5]。
无知与抗拒的行为特征显示,个人觉得从事健身运动对自己并不重要,运动的成就价值就很低,且个人并不认为参与健身运动是有趣的,运动的内在价值很低。低估改变行为的益处而高估代价的行为,显示个人觉得健身运动并不能为自己带来益处或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例如控制体重、雕塑身材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等,运动的实用价值很低。然而个人却认为参与运动需要付出很多代价,包括让自己失去从事其他活动的机会,加上屡次失败带来的可能是自尊的伤害,感到运动的代价很高。由于成就价值、内在价值及实用价值都很低而代价很高,健身运动的损益比也很高,个人便觉得健身运动的价值程度很低。研究发现,在思考前期个人觉得改变行为的代价较高、利益较低。5个行为阶段当中,思考前期个体健身运动的工作价值程度最低。
在思考前期,个人对健身运动的低期望信念,使个人觉得自己健身运动的能力不好。低价值信念(低成就价值、低内在价值、低实用价值、高代价),使得健身运动的价值损益比较高,个人在决策平衡之后,选择不从事健身运动。
2.2 思考期:对于健身运动期望信念维持低态,价值信念略有提升
此阶段的个人,有意愿打算在未来6个月内从事健身运动,对于参与健身运动的益处的知觉提高,但是同时个人对于参与健身运动的代价的知觉也相对提高(例如陪家人的时间变少、从事其他活动机会减低、花费提高可能会不舒服或受伤等)。这种令个人犹豫不决的微妙平衡,稍微慢性思考或是行为延迟可能使个人停滞不前达2年之久。
研究发现,在思考期个人对自己参与活动的自我效能变动不大。在思考期人健身运动的能力期望稍微高于思考前期的人。可见处于思考期的人,对于自己健身运动的能力期望并没有很高。
Prochaska等也发现,此阶段行为改变对个人的利益显著增加,而代价却也同时达到最高点,且依然高于利益。此阶段个人对于参与健身运动的成就、内在及实用价值提高,然而代价也相对提高,且达到最高点,使得健身运动的价值损益比仍然很高,个人觉得参与健身运动的价值较低[6]。这种微妙平衡之下,由于个人仍然对参与健身运动有较低的能力知觉(成功期望),经过决策平衡后个人选择不改变现状。
在思考期,虽然个人已经渐渐了解健身运动的好处,也觉得健身运动有其重要性,但同时个人也觉察到健身运动可能带来的代价远高于益处。同时,个人健身运动的期望信念并没有提升很多,个人仍然觉得自己运动的能力不怎么好。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选择维持现状,不改变缺乏身体活动的行为。
2.3 预备期:对于健身运动期望信念和价值信念增加
在此阶段,个人有意图在近期(大约1个月内)参与健身运动,通常个人在过去一年内已经采取一些参与健身运动的行为,而且已经有改变行为的行动计划(例如加入健身中心会员、与营养师接触、买健身设备或买自助书籍等);个人有实际的健身运动行为,但是还不规律。在此阶段个人已经确知行为改变所带来的益处比代价还多。
研究发现,此阶段个人对参与某活动的自我效能显著提升。廖主民与林章榜发现准备期的人能力期望显著高于思考前期的人,在此阶段个人对于参与健身运动的期望信念提高,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在面对阻碍的情境之下参与健身运动[7]。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是预测健康相关行为的最佳预测指标,而且可以促进运动依附。
研究也发现在此阶段行为改变对个人的益处达到最高点,而代价则显著降低。此阶段个人参与健身运动的代价减低,而个人为自己拟定改变行为的计划或采取一些健身运动的行为,表示个人应该觉得健身运动有其重要性,成就价值较高,或是觉得健身运动能帮助自己达到某些目标(例如减轻体重、雕塑体能等),使用价值较高。此阶段健身运动的益处达到最高点,但是个人仍然没有规律、持续地参加运动,可能的原因在于实用价值与成就价值仍然属于Deci于Ryan所提出的外在动机的概念,尽管成就价值有部分内化的程度,个人却不是为了参与运动本身的乐趣而去参加的。在价值信念的成分当中,仅有内在价值与Ryan所提出的内在动机的概念类似,两者都是指个人是为了参与某项活动的乐趣而去参加[8]。
在准备期,个人的期望信念增加,个人觉得自己有参与健身运动的能力。健身运动的代价减低、实用价值与成就价值的增加,使得整体健身运动的价值损益比大幅降低,个人觉得健身运动很有价值,透过决策平衡后利益高于代价,个人因此选择开始参与健身运动。但由于参与健身运动的内在价值不高,个人并不觉得参与健身运动很有乐趣,所以没有规律、持续地参与运动,以至于无法获得健身运动的主要益处。
2.4 行动期:对于健身运动的期望信念大幅增加,内在价值信念增加
此阶段个人在过去6个月中有规律地从事健身运动,这是最不稳定的决断。阶段回复的风险最高,个人必须尽最大努力来维持行为的改变。
研究发现,此阶段个人的自我效能的大幅增加,表示个人对自己健身运动的成功期望大幅提高。根据Bandura的观点,自我效能的显著提升,可以增进运动依附。
此阶段行为改变对个人的益处和代价都有下降的趋势,但益处仍旧高于代价。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在价值信念方面,健身运动益处的代价同时降低,且在此阶段个人觉得自己运动能力很好,所以选择规律地参与运动。特别是规律健身运动的行为,可能带给个人乐趣和流畅(flow)的经验。Wankel[9]指出,乐趣是一种正面的情感状态,这种状态是健身运动的普遍元素。Jackson与Csikszentmihalyi[10]也指出,流畅是种个人体验到完全投入、充满控制感与信心,得心应手而且乐在其中的经验。在行动期,个人对健身运动的整体价值信念降低,却仍然规律运动的可能原因。可能是个人运动能力知觉大幅提升,增进个人的运动依附,在较长时间的参与健身运动过程中,个人体验到健身运动带来的乐趣、流畅等正面心理经验,进而使健身运动的内在价值提高,个人因此规律地参与运动。
行动期的个人期望信念大幅增加,促进个人健身运动行为。个人觉得自己的运动能力很好,进而较长时间参与健身运动。由于长时间健身运动带来的正面心理经验,使个人健身运动内在价值提高。个人除了觉得自己有能力参与运动之外,也为了健身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正面经验而参与,加上个人觉得运动的益处仍然高于代价,整体的期望价值信念,是个人决策平衡后选择规律地参与健身运动。
2.5 维持期:对于健身运动的期望信念继续增加,成就价值信念增加
个人不需要再像行动期那样努力来持续行为的改变,但是必须防止行为阶段的回复。根据跨理论模型,此阶段个人规律健身运动超过6个月以上才达到这个阶段,研究发现,此阶段的自我效能达到最高点。廖主民与林章榜也发现,在5个行为阶段中,维持期的人期望信念是最高的。根据期望—价值理论,此时期个人的期望最高,个人觉得自己有很好的健身运动能力。根据Bandura的观点,自我效能达到最高点,也表示个人运动参与行为的依据程度最高。
在维持期,健身欲动对个人的益处和代价都持续降低,且都降到最低点,但益处仍然高于代价。个人对健身运动的整体价值信念较低,且益处和代价都很低,已经不再是个人考量是否参与健身运动的主要焦点。在维持期,个人可以坚持运动达到如此长的时间。除了觉得自己健身运动能力很好,以及长时间的健身运动可以带来正面心理益处之外,可能的原因在于参与健身运动也必须与个人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包括工作、家庭、社交、其他嗜好等)的冲突降到最小。要达到这个阶段,健身运动参与应该要融入到个人的自我认同中,且与个人自我认同中其他部分和谐共存。这种现象就如同Vallerand等所指的个人对健身运动已发展出调和式热情(harmonious passion)。对运动发展出调和式热情的人,认为自主接受运动是重要的,而不是因为运动与某些伴随的事物有关。当运动被个人自主性内化到自我认同中时,运动将与个人生活中其他的部分和谐共存。相对的如果个人参与运动是因为受到个体内或个体外的压力(例如自尊、社会接受度),或是某些与运动伴随的事物(例如减重、降低血脂)的驱使,这种受控制的内化过程,会使个人对运动发展出强迫式热情(obsessive passion)。此时个人觉得自己是不得不参与运动的,运动将与个人生活的其他部分发生冲突[11]。
维持期之所以有别于行动期,除了期望信念更高以外,个人能够持续规律运动如此长的时间,可能原因在于维持期的个人对健身运动发展出调和式热情,健身运动已经和谐内化到个人的自我认同当中,且与生活中其他活动和谐共存,没有冲突。根据期望—价值理论,能够符合个人自我知觉和自我认同的活动是有成就价值的,此阶段的个人健身运动的成就价值应该很高。至于内在价值及实用价值,已经不是个人考量的重点。在行动期,个人虽然有高内在价值,但是Koestner与Losier指出,内在行动发生于个人和工作的短期互动,并没有内化到自我认同中。
维持期虽然健身运动益处高于代价,但总体两者处于持续降到最低的状态,个人整体健身运动价值信念较低,但是个人期望信念却很高,个人觉得自己运动能力很好。除此之外,若个人对健身运动发展出调和式热情,则有助于成就价值的提升;当个人的期望价值信念处于此种形式时,个人决策平衡的结果,将选择规律且持续的参与运动。如果在此阶段个人对健身运动生长出强迫式热情,则健身运动可能与个人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产生冲突,使个人回复到先前行为阶段的可能性增加。
3 结语
缺乏身体活动行为是目前文明社会刻不容缓的议题。消除这种可能带来癌症、慢性疾病或危及身体健康的行为过程,就等同于形成规律健身运动行为的过程。健身运动行为阶段的改变,是个人有意志的选择,而期望信念及价值信念会影响个人的选择。不同形式的期望信念及价值信念组成,使个人在决策平衡之后,选择处于不同的健身运动阶段。在健身运动的维持期阶段,个人对健身运动发展的热情形式,可能是决定个人能否持续健身运动的关键。未来若能进一步确认期望信念及价值信念,以及热情形式与各健身运动行为改变阶段之间的关系,也许有可能透过改变影响期望信念、价值信念以及热情的因子,增进个人规律健身运动行为,降低缺乏身体活动或坐式生活带来的健康危害。
[1]廖主民.运动期望与价值量表:儿童及青少年版[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7:231-255.
[2]Eccles,J.,Adler,T.,Futterman,R.,et al.Expectancies,values,and academic behaviors[C].In J.T.Spence(Ed.).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s,2003:75-121.
[3]Bandura,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2007.
[4]Eccles,J.,Harold,R.D.Gender differences in sport involvement:applying the Eccles’expectancy-value mode[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1999(3):7-35.
[5]Eccles,J.S.,Wigfield,A.Motivational beliefs,values and goal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109-132.
[6]Prochaska,J.O.Treating Entire Populations for Behavior Risks for Cancer[J].Cancer Journal,2010,7(5):360.
[7]廖主民,林章榜.不同健身运动阶段之期望与价值信念之差异[J].大专体育学刊,2008(3):45-49.
[8]Deci,E.L.,Ryan,R.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ism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Plenum Press
[9]Wankel,L.M.“Strawpersons,”selective reporting,and inconsistent logic:Areponse to Kimiecik and Harris’s analysis of enjoyment[J]. 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07,19:98-109.
[10]Jackson,S.,Csikszentmihalyi.Flow in sports:The keys to optimal experiences and performances[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9.
[11]Vallerand,R.J.,Blanchard,C.M.,Mageau,G.A.,et al.Les passions de l’ame:On obsessive and harmonious pass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2013,85(4):756-767.
责任编辑:郭长寿
Expected Beliefs and Value Beliefs of Participants of Exercise Behavior Change in Different Stages
GAO Guanfu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henyangSport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Based on the expectation-value theory and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ctations beliefs,values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stages of exercise behavior change,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eoples’choice of different fitness behavior stage.It shows that in the early thinking of fitness exercise,the participants are in the low expectation beliefs and low value beliefs;in the period of reflection,the participants maintain low expectation beliefs,while thevalue belief rise slightly;in fore period,the participants’expectation beliefs and value beliefsof exercise fitness rise;in action period,the expectation beliefsrise sharply,while the inner value beliefs rise;in the maintain period,the expectation beliefs continue to rise,while the achievement values rise.
transtheoretical model;expectation-value theory;stage of behaviorchange;expectation belief;value belief
G804.82
A
1004-0560(2016)04-0084-04
2016-06-24;
2016-07-21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编号:JG15DB415。
高观福(1979—),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