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理念探析

2016-11-28杨建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套路武术培育

杨建营

(浙江工业大学体育科研所,浙江杭州310014)

◄民族传统体育学

普通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理念探析

杨建营

(浙江工业大学体育科研所,浙江杭州310014)

为使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实践更符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国家需要,主要研究了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理念。首先理清了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次剖析了3种典型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及其改革实践所做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最后以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依据,总结提炼了适合当前各级普通学校具体实际和普通学生具体实际的改革理念,即“立足单势、强调技击、突出对抗、培育精神”。

学校武术;教育;精神;改革;理念

21世纪初,学校武术之所以成为研究热点,是因为2002年“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标题被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文件提到“体育课适当增加武术的内容”。也就是说,为解决民族精神不振的问题,中华民族从21世纪初开始关注武术教育了。然而,当国家层面需要通过武术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却发现武术早已在校园里“渐行渐远”[1],“中华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领域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2]。究其原因,各级学校普遍采用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套路教学普遍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一味硬记某几个初级套路,强行使学生囫囵吞枣”,导致“学生学得不伦不类,教的人叫苦不迭,看的人啼笑皆非”[3],并使学生形成“武术运动就是类似体操的身体练习”[4]“武术就是做操”[5]的错位认识。面对广大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6]的尴尬局面,当时首要的任务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因为不改革根本无法承担起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改革标准是确立能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武术教学内容,以满足国家层面的实际需要。通过以上剖析,可知21世纪初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起因和最终归宿,应该是确立能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武术教学内容。十余年的诸多改革实践是否解决了这个原点问题呢?

1 21世纪前期典型学校武术教育理念剖析

由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初衷和归宿的确立能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武术教学内容,所以这里的改革对象是在各级普通学校体育课中开展的武术,重点是利用武术这个载体来服务于国家需要,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虽然客观上也能够起到传承武术文化的作用,但这不是重点。挖掘武术的教育价值、发挥武术的服务作用,才是这次改革应该摆在首位的问题。在学校教育范围内,传承和发展博大精深的武术技法是专业院校的重要任务。虽然专业院校的武术专业教育也亟需改革,但不是这次改革的重点。然而,武术界众多学者却并非都这么理解,他们力图将整个武术教育乃至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都搭载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列车上,把研究重心放在了如何传承武术技法、发展武术事业方面。例如,有的学者强调学校武术改革不能忽视武术固有的技术体系和技术结构,有的学者强调学校武术教育必须突出武术独特的套路形式,有些学者强调学校武术必须立足于武术独特的文化特色,有的学者强调学校武术必须突出武术拳种意识,有的学者致力于解决学校武术的诸多问题……各种论断观点各异,莫衷一是。实际上,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以“能否更好地培育民族精神”为唯一标准,去博大精深的武术技术中选取适宜的内容。符合这个标准的内容就纳入进来,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内容就舍弃,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国家需要,是武术课的服务对象青少年,而非武术自身的传承发展。而诸多研究却把重点放在了武术传承方面,即如何通过青少年这个群体把武术这项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把武术传承而非青少年成长摆在第一位,因此,出现了诸多重点不清、本末倒置、顾此失彼现象。

在诸多相关研究中,具有一定影响并被相关部门付诸于改革实践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理念)主要有3种:其一是2004年由邱丕相、蔡仲林、周之华等提出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7]。该思想以教育部为支撑,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被付诸于教学实践,其标志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2005[8]、2009[9])和民族传统体育主干教材《武术套路基础教程》[10]。其二是2006年由吕韶钧、武冬提出的“突出拳种(整合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11,12]。该思想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为支撑,通过以拳种为单位的武术段位制教程首先在社会上广泛推广,其次也在各级学校试点。其三是2013年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会议上由赵光圣提出的“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其后赵光圣、戴国斌又进行了细化研究,将教改理念、教改思路、教改目标分别确立为“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13])。该思想以教育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为支撑,正在进行改革实验。这3种改革思想以及在其指导之下的改革实践是否真正从根源入手解决了之前学校武术普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实现了最初的既定目标?

从第一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12个字看,其主旨是解决之前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似乎没有涉及“培育民族精神”的改革初衷。例如,“淡化套路”——把动作复杂、难学难练、属于封闭性运动、不易激发广大学生兴趣的武术套路淡化,以更简单的单势取而代之,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学校武术仅以套路为单一教学内容的局面;“突出方法”——突出武术技术动作的攻防技法,显然使武术课更贴近技击本质,更符合一般大众对武术的认识,从而解决了之前存在的“认识错位”问题;“强调应用”——把技法的应用作为落脚点,从而改变了以前的武术教学仅仅是“操化”练习形式,以解决不能“学以致用”问题。根据以上剖析,这12字方针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解决学校武术存在的问题方面,而且基本上都是对症下药。这种致力于解决之前学校武术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努力,将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是该教育思想的主要功绩。

然而,就12字方针的字面而言,似乎缺乏相关改革的初衷和落脚点方面的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另外,虽然在思想或理念方面把“强调应用”作为落脚点,但在改革实践中却没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干教材《武术套路基础教程》为例,其中仅仅列举了众多传统武术拳种中的一些典型招法及其具体用法,实际上是由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实战等环节组成的传统武术拳种技术训练体系中的“拆招”环节,虽然相对以前的纯套路教学前进了一大步,但离“学以致用”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为拆招仍然是固定模式下的练习,离“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随机而动,有感而发”的自由对抗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不把“两两相当”的对抗性练习作为教学环节的主体,则很难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不利于更好地激发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改革思想层面忽视了“培育民族精神”的初衷,在具体实践层面又没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该改革理念尚存在的不足。要实现培育精神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可能还需进一步探究开放状态下两两相当的自由对抗形式。

第二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取得的进展是增添了与国家层面的要求相对应的内容,即把落脚点定位于“弘扬文化”,但这与国家层面提出的以武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似乎不是一个概念。就通篇研究而言,该思想把“传承武术文化”,即传承武术固有的技术体系摆在第一位,而对国家层面所亟需的如何通过武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注度并不是很高。文中提出的“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不能丧失武术功、套、用一体的固有技术结构,不能背离传统武术文化”,正是以“弘扬文化”为立足点和最终归宿。这种改革思想及其具体实践,将改变半个多世纪以来武术技术割裂的现实,对于在高等院校“建立优秀武术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然而,这种改革思想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专业武术教育领域,不适用于普通学校体育课中的武术教育。该思想形成之初是以专业院校学生作为教学实验对象,因此,其适用对象也仅仅限于专业学生,至于能否向各级普通学校拓展推广,还需进一步研究。一般学生的具体实际是完全不具备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领悟才能、学习兴趣;各级普通学校的具体实际是课时量极其有限,没有整时整段开设武术课的条件。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武术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不足10学时,而且还不是每学期都安排武术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授武术套路只可能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课程结束不到3个月,所教授的内容几乎被忘得一干二净。在普通高校开设的武术选项课,一般只安排1个学期或2个学期,很少4个学期,而且一周只有一次课。在十余年的武术选项课(以2个学期为单位)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发现如果把“强调应用、培育精神”作为教学目标,则根本没有教授武术套路的时间。要么以套路教学为主,牺牲自由对抗的环节;要么以两两对抗为主,牺牲套路教学环节,两者不可兼得。笔者曾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由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创编的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中的杨式太极拳一段套路的单练和对打”为教学内容,在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中进行教学实验。经过与太极柔力球、武术散打课进行对比,发现该教学内容效果最差。因为对于毫无基础的学生而言,在这样的课程中无法培养某方面的能力,难以找到运动乐趣。

实践证明,只有从单势单招入手直接过渡到喂招、散手,从半对抗逐渐过渡到自由实战,才既符合普通学校的具体实际和一般学生的具体实际,又能达到培育精神的目的。套路在武术技术体系中属于动作复杂、难学难练、不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封闭型技术。即使把武术套路优化为最核心、最精华的内容,仍然无法改变“武术套路不符合各级普通学校的具体实际和广大青年的具体实际、不适合作为大面积普及性的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推广”的事实。因此,该教育改革思想非常适合在专业院校“传承武术文化”,而不适合在各级普通学校“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形成的时代背景变了,所以理念也变了。与2004年的第一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相比,该思想将近晚了10年。虽然经过10年的热烈研究,以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在学校中仍无实质性进展。虽然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仍没有实质性改变,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热度。在“以武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个软性问题的研究进入低潮期之际,更直接、更现实的刚性问题又引起了上层关注——2010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为解决这个更直接的刚性问题,2013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项目联盟”,武术位列其中。上述第三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该思想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一道,共同解决“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下滑”问题,以武术强身健体。也就是说,学校武术的重点从之前上位的、软性的培育民族精神,转移到下位的、刚性的增强身体素质。围绕这个目标确立教改理念成为该阶段的重点。

提出“一校一拳”,显然是为了避免一刀切、大一统,提倡因地制宜,让不同省市、地区根据各自的具体实际选择不同的武术拳种进行教学,集中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是思想层面的一大进步;提出“打练并进”,其思想基础正是蔡龙云先生一直坚持的“武术套路和技击对抗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只能并进,不能结合”的观点,其目的是实现蔡龙云先生所倡导的“习武者应该‘能击善舞’”的习武理念;“术道融合,德艺兼修”则是把武术教学由技术层面延伸到道德层面,是对武术教育价值的提升。其“强化套路、突出技击”的教改理念是对“打练并进”思路的细化。之所以反对“淡化套路”,提出与之相反的“强化套路”,是为了保证“突出技击”的大前提是不丢失武术最主要的文化特色——套路运动形式。“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则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其中首要任务是“强身健体”这个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共性目标,独特之处是“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该思想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武术课同时学会两个运动项目,一个是隶属于难美表现型运动的武术套路,另一个是隶属于格斗类运动的武术散打,通过前者保证武术的文化特色,通过后者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合以上分析,前两种武术教育改革实践都是在国家层面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大背景下,针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的。第一种改革思想以及由教育部主导的改革实践,把主要着力点放在了“解决学校武术普及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方面,取得的进展是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将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存在的不足之一是在理论思想层面没有反映出“以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初衷,从而导致实践层面的效果不显著;之二是在实践层面解决问题不彻底,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种改革思想以及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主导的改革实践的主要贡献,是为传承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做出了不懈努力,为专业武术教育提供了范例,存在的问题是改变了改革的出发点,把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传承摆在了第一位;至于传承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是否适合广大青少年,是否符合各级普通学校的具体实际,没有纳入研究范围;正因此,其立足点才由“以武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偏移到“传承独具特色的优秀武术文化”,从而导致选取的内容很好,但不适于在各级学校体育课中推广普及,很难实现“以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第三种改革思想以及由教育部主导的实践的立足点是解决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问题,其提出的“打练并进”的设想非常好,但由于对之前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各级学校的具体实际和普通学生的具体实际,所以在现实中可能难以实现。

2 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理念

2.1 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理念的确立及解析

学校武术教育可大致划分为在各级普通学校体育课中开展的武术普及教育、在专业院校开展的武术专业教育两大块内容。两者之间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区别。前者是以武术来服务社会,利用武术中的适宜内容来培育精神、增强体质,其中虽然也传承了一些武术技法,但显然不是重点。把国家层面培育民族精神的实际需要及武术课的服务对象青少年摆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国家需要、青少年的具体特点、普通学校的具体实际,以此为依据选取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才是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后者是传承武术、发展武术,把武术完整的技术体系传承下去,通过科学化的方法发展起来。虽然其中也包含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但由于其重点是武术自身的传承和发展,为完成武术自身传承发展的任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淡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由于这两个领域的武术教育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因此,应该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在各级学校体育课中开展的学校武术教育,就应该完全立足于“以武术服务社会,通过武术激发民族精神,培育青少年勇于拼搏、坚韧不拔、刚健自强精神”的任务,到武术中选取最适宜的内容,把诸如“是否保持了武术由功法、套路、拆招、喂招、散手等环节组成的固有技术结构、是否保留了武术最主要的文化特色,是否保留了武术独有的套路运动形式等其他因素”全部抛开。唯此,才不会顾此失彼,才不会像之前那几种教育改革实践那样背离初衷、偏离方向。

为此,课题组曾在10余年普通高校武术防卫术课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提炼出以“两拳三腿三摔法”为基本技术,以摸点、踩脚、半对抗、对抗为主要课堂练习形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武术课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广大青少年的灵活反应能力、果断判断能力、防身自卫能力,并激发了勇于拼搏、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精神,相对而言比较成功。对以上改革实践[14]进行进一步理论提升,可提炼出“立足单势、强调技击、突出对抗、培育精神”的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改革理念。

该理念的落脚点是“培育精神”,这符合国家民族层面以及青少年个体层面对武术的实际需要。立足点确立了,就要据此选取教学内容。只有把开放状态下的条件对抗、半对抗、自由对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才能够磨练意志、激发精神,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从而最终实现培育“刚健自强”精神的目的,所以提出“突出对抗”。对抗的前提是有方法,只有让学生首先学会了用于对抗的技击方法,才能够做好技术铺垫,所以要“强调技击”。每个拳种都包含可以用于技击对抗的典型招法。这些招法往往包含于套路之中,只有把这些典型招法从套路中精选出来,才能够为技击对抗做好技术铺垫,因此要“立足单势”。

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首先精选出几个核心的技术动作;然后进行反复的单趟练习;之后讲解这些单势技击方法,并进行固定模式下的喂招递手练习;随着学习进程的加深,递手者由完全理想状态下的配合逐步增加难度,一步一步向完全不配合过渡;最后进行一定规则限制下的自由对抗。至于武术套路,有些是技击招法的组合,可以作为传承、传授技击方法的载体,作为技击训练的辅助手段;有些则是对技击方法的艺术性演练,与技击实战基本上没有必然联系。在课时量不充足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几个单势,能够在对抗中应用就足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学习复杂难练的套路。当然,在课时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把几个单势串联成一个短小精悍的简短套路,让学生用于自我锻炼。

实践证明,“立足单势、强调技击、突出对抗、培育精神”的改革理念,既解决了之前学校武术普及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对接了国家层面“以武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际需要。“立足单势”的理念摈弃繁琐的套路,直接从单势单招入手学习,简化了练习程序,改变了之前武术套路教学“技术结构复杂、难学难练”的状况;“强调技击”的理念明确了每一个单势动作的具体技术目标,既解决了学生对武术的认识错位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对抗”的理念把教学重点调整为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型技术,正以此培养和激发了精神,从而实现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培育精神”。

2.2 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理念的验证

依据以上改革理念,近年来课题组又开始试验太极拳课程改革。在选取段位制套路的实验失败之后,课题组又10余次赴无锡天龙太极拳馆探求以推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最终选定了以“单势→喂招→推手”为主要教学程序、以推手实战对抗为考试形式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教学内容选取了如封似闭、白鹤亮翅、海底针、野马分鬃、揽雀尾几个单势。这5个单势以如封似闭中的“封闭”为技术基础和核心,包含了前后左右的几种方法,应该说抓住了太极拳的技术核心。以如封似闭教学为例,第1个教学环节是阐明技术的运用。即找学生配合演示,首先师生搭手,让学生模拟本能地前推的情形,教师则轻轻地沾,不与学生产生对抗力,然后侧引,使学生前冲,脚下发飘,之后迅速进身封闭,把对方定住,最后沉气平推,把对方抛出。第2个教学环节是如封似闭的单势教学,分为开、合、闭、发4个环节,技术讲解之后,让学生行进间单趟反复练习。第3个教学环节是两两配合练习,搭手后一方本能地前推,另一方用沾引封闭的技术让对方脚下发飘,反复重复练习。第4个教学环节是发放技术练习,一方做靶子,一方沉气冲撞,反复进行行进间单趟练习。第5个教学环节是把3、4合起来,进行完整练习。第6个教学环节是拓展学习,由如封似闭演化出搂膝拗步、玉女穿梭、独立、靠等技法。第7个教学环节是逐步增加练习难度,过渡到在同伴逐步不配合的情况下运用如封似闭技术。如果课时充足,在课程的后半程可以增加第8个教学环节,即把5个单势组合成一个小套路,便于学生个人练习。考试环节分两项:第一阶段是条件对抗,即考察在一方本能地前推的情况下,另一方对技术的运用情况,根据运用技术成功与否计成绩;第二阶段是在两块1×1m2的场地内运用所学的技法进行比赛,根据循环赛获胜的场次计成绩。以上从单人单势练习,到双人固定模式下喂招练习,然后到通过喂招者不断增加障碍而逐步增加难度的练习,进而过渡到自由对抗练习,形成了太极拳技击技术传授的新模式。由于最终考试环节是对抗比赛,所以学生竭尽全力想获胜,从而激发了精神,培养了兴趣。又由于任何比赛必然会产生失败方,失败者正是在失败的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积累经验,从而既提高了技术水平,也接受了挫折教育。

实际上立足于以上教学改革理念,任何一个传统武术拳种都可以提炼出几个核心招法,进行类似的教学,并选择与该拳种的核心技法适宜的规则来设计考试形式。这是通过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来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体质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3 结束语

21世纪武术界先后出现了3种有一定影响力并被相关部门付诸于实践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突出拳种(整合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第一种改革思想的主要贡献是解决了以前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将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存在的不足是因过多地把精力放在解决学校武术教育之前存在的问题方面而忽视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初衷,而且在具体实践操作层面也没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种改革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对传承优秀武术拳种进行了深入探索,为专业武术教育提供了范例;存在的问题是因过分突出“传承优秀武术拳种”而冲淡了“以武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题。第三种改革思想设计的蓝图很宏伟,具体教学内容也很全面,但就目前各级学校的具体实际和普通学生的具体实际而言,似乎还不具备实现的条件;唯有武术课乃至体育课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与数学、语文等同等重要的课程之后,才有可能实现。

为使学校武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民族的发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各级普通学校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为对象,以通过武术课培育精神为首要课程目标,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提出更简洁的“立足单势、强调技击、突出对抗、培育精神”的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改革理念,该思想适合各个武术拳种。

[1]杨凰.校园里,那渐行渐远的武术[N].中国体育报,2009-02 -26(7).

[2]康戈武,洪浩,马剑.《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0):62-69.

[3]阳洪波.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材改革思考[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枚学报,1999(4):80-82.

[4]王文辉.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六安师专学报,1998,14(1):58-60.

[5]张东宇.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4):163-164.

[6]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62-64.

[7]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厅[2004]9号,2004.

[8]蔡仲林,周之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蔡仲林,周之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邱丕相、蔡仲林.普通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干课教材:武术套路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武冬.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1.

[12]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2-98.

[13]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责任编辑:郭长寿

Reform Idea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YANG Jiany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Zhejiang,China)

In order to make the reform practice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need of carrying forward and cultivating the national spirit,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the reform idea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The paper firstly straightened up the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reform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secondly dissected the contribution and deficiency of three typical reform ideas of Wushu education as well as its practice;finally on the basis of long-term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summarized the reform ideas that suits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ordinary schools and ordinary students,i.e.“grounding on Single technology,emphasizing attack and defense,protruding combat,cultivating spirit”.

school Wushu;education;spirit;reform;idea

G807.01

A

1004-0560(2016)04-0128-06

2016-06-21;

2016-07-1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下我国学校武术传承体系研究》(批号:14BTY0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建营(1972—),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基础理论、武术文化、武术教育、武术发展。

猜你喜欢

套路武术培育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