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街舞热”之风,拓中国武术发展之路
——兼论武术与街舞的融合
2016-11-28李佩鸿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李佩鸿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借“街舞热”之风,拓中国武术发展之路
——兼论武术与街舞的融合
李佩鸿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国武术与街舞是在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下顺应时代发展所产生的两种差异极大的文化形态。两者的性质固然天差地别,但二者产生的背景及外在表达形态却有着相似之处,并且在世界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交融,那么武术与街舞之间又何尝不可。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武术与街舞的起源、外在表现形态以及目前在国内两者融合的情况,找出二者融合的具体形式和方法,旨在拓宽武术发展的视野,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武术文化 街舞文化 交融 借鉴 中国风
首先通过查阅与武术、街舞两者的起源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分析两者相似和不同之处,为本文之后的撰写奠定基础,发现街舞文化易受青少年儿童接受的特点正好可以弥补武术较难在青少年儿童中推广的问题。随后通过观看大量网络视频和影视资料,分析了目前国内武术与街舞融合的现状,结合之前查阅资料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的逻辑分析,认为武术与街舞融合的可行性是极大的,并总结出两者相融的具体方法。
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与多种文化形态(如:宗教、艺术、军事、医学、哲学、伦理等)并存,并且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由此可见,武术是一种内容丰富,涵盖面极其广泛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的可能性。
街舞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从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到“中国好舞蹈”中街舞舞者的出色表现,街舞已然成为国内流行文化的先驱,受到广大青年少年儿童的追捧,而年轻的一代又是所有文化传承的核心所在,那么我们何不搭乘这样的“街舞热”之风,将武术的部分元素融入到街舞中去,借青少年儿童对街舞的喜爱,来达到传播武术文化的效果呢?
1 论“武”“舞”——殊途同归
1.1 追“武”之本,溯“舞”之源
武术源于古代的狩猎和战争。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攻防技能,在对这些攻防技能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武术的雏形。
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其所涵盖的内容各不相同,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单纯为了生存而产生了武术的雏形;到奴隶社会时期,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用武力肆意讨伐;再到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为防止内乱而“偃闭武术,发扬文治”(南朝宋·朱颜年《皇太子释奠会》);再到清末民国初期“武术”成为自卫强身之术;最后到今天,“武术”则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著称。
街舞于上个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街头,是美国黑人青少年在贫穷的生活和备受歧视的压力下,为了抒发自我情感,让自己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的一种自由性和竞争性极强的一种街头舞蹈。
因为贫穷,他们不得不穿着长辈穿剩的肥大的衣服,这便形成了街舞衣着宽松的服装文化;因为备受歧视,迫使他们将自由的呐喊融入自身的舞蹈中去,从而形成了街舞自由随性的风格;因为社会环境的原因,他们时常拉帮结伙,通过比舞便可不用斗殴即分出胜负,故而形成了街舞“斗舞”的比赛形式。
1.2 是“武”,而非“舞”也
武术与街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在武术与街舞的融合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以发展武术为目标的本意,不能犯根本意义上的混淆。
首先,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街舞是美国街头文化,两者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区别极大的文化形态;第二,现代武术虽然更多的以套路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每个动作都蕴含着明确的技击性,而街舞虽然有着强烈的竞争性,但街舞依然只是一种情感抒发和非肢体接触的舞蹈表达;第三,现代武术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竞赛形式,更多的包含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包含了健身、养生、伦理、哲学、艺术等,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形态,而街舞至今只有50年的历史,其所包涵的更多的只是一种对自由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武术和街舞在音乐的应用、服装、动作构成等方面也因为两者文化背景的区别而有着各自独特的表达形式,这些方面都是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找到不同之处,才能避实击虚,抓住融合的关键所在。
1.3 “武”与“舞”两种身体艺术的碰撞
1.3.1 “武”“舞”的渊源
“武”与“舞”,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是新生流行文化,两者音相同而形相异,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休戚相关。武者,防身自卫强健体魄;舞者,强身健体娱人娱己。任何老的事物不发展便会僵化甚至灭亡,任何新的事物一旦离开老的传统,便似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武、舞同字,武即舞也”。《诗经》中记作“象舞”,而《礼记》中则记作“象武”。又如《春秋》中有“以蔡侯献舞归”之句,而《古梁传》在解释时却改为“献武归”。由此,早期史料记载的“武”与“舞”的意义是相同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鸿门宴有这样的记载,“项庄入为寿,宴会时以舞剑为乐”。可以见得此处的舞剑即为剑套路的表演,所以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与舞渊源颇深。
1.3.2 街舞中的“武”
在街舞的产生过程中虽然并非与中国武术关联,但却与格斗武术密不可分。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黑人的生活极其贫困并且缺乏相对应的教育,拉帮结伙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帮派便有打斗,而街舞的产生正是建立在帮派斗争的基础上,两队或者数队人通过街舞比赛的形式决出胜负来抢夺地盘或炫耀自己,在斗舞的过程中又不乏出现相互不信服或者肢体碰撞的情况,最终又导致打斗。
所以在街舞的动作中有很多都包含技击性,如:breaking中的“托马斯(FLARE)”,用手交替在地面作支撑,双腿腾空成V字并配合左右手交替支撑的转换来围绕身体做旋转,这个动作与中国武术中的乌龙绞柱的技击性类似;再如街舞中的基本舞步“战斗舞步(UPROCK)”,正如其名,战斗舞步就仿佛街舞中的战斗形式,舞者之间相互接近却不碰触对手,跟随音乐节奏,腿部做下蹲或直立动作,上身左右闪避或前后仰合,手臂做格挡或冲拳等动作,与格斗中的搏斗动作极其相似,这个动作与中国武术中的散打或套路对练有共通之处。
1.3.3 在“舞”的旋律中的“武”动
中国武术素有“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坐如钟、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的节奏特点,现今武术节目现已成为我国春晚必出的节目之一,在武术节目的表演过程中,武者们跟随音乐的节拍,时而动作灵巧、节奏鲜明,时而如暴雨般潮鸣电掣,时而又如老僧般中正安舒。
街舞的表演中也有类似的动作节奏,以Breaking为例。在一个完整的BREAKING套路中包含三个主要元素:Toprock(摇滚步)、Footwork(地板动作)、Freeze(定格)。在三个主要元素之间可以加入Powermove(难度技巧)、Air moves(空中动作),或者你可以将你所想到的任何元素加入进去。一个简单的套路跟随音乐节奏变换从轻松随意的基本步法开始,再到风驰电掣的地板动作,或者在音乐节奏骤变时衔接夸张、炸场的难度技巧动作,最后当音乐有切分音时连接突然停顿的定格动作,一个基本的套路表演就完成了。
可见中国武术与街舞在演练中的节奏变换都有着缓急相济的特点,两者的融合即可从节奏的相似性上着手。1.3.4取于自然之中,形于肢体之上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追本溯源,任何两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的源头。中国武术与街舞在动作上,许多都是来源于对动物体态的模仿和对日常生活的体悟。
中国武术是从原始社会起,人们为了生存,效仿自然界中飞禽猛兽行走或捕食的动作,或者涉取生活中、实战中的经验从而创造出来的文化。如武术拳种中的猴拳、蛇拳、鹰爪拳、虎爪拳、醉拳、地躺拳等都是通过对飞禽走兽的模仿或从生活中学到的。
由于产生的时代不同,街舞则更多的通过模仿机器人、电流、风车、太空人等现代元素的形态特点,从而形成其特有的外在表现形态。如:机械舞的基本动作形似机器人;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模仿太空人;HIP-HOP中的Wave模仿电流通过人体的样子。
1.3.5 源于心,显于行——风格的相似性
中国武术与街舞在表演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二者都有着动静结合、刚柔并进的相似之处,都要求运动员有着良好的爆发力、协调性、柔韧性以及对肌肉的控制力。
武术中拳种不同则风格不同,街舞中也是如此。武术中有南拳刚猛霸气、太极的轻灵圆活、形意拳的沉着稳健、长拳的舒展大方。街舞中则有Breaking的狂放不羁、爵士舞的柔美性感、机械舞的精准控制、锁舞的干净利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武术与街舞在风格上的相对应的相似之处。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拳种与舞种在风格上的相似性,顺应相似易相容的道理,实现二者的无缝衔接。
2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碰撞的火花——武术与街舞的融合
2.1 武术与街舞融合的必要性
2.1.1 中国武术“越武越寂寞”的困境
世界传统武术节是目前武术界在世界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大型武术类体育盛会,也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虽然广大武术界人士正在极力推广武术,但依然很难改变由于中国武术的超凡出众而逐渐远离百姓的现状。青少年都热衷于追求时尚,并且渴望自由随性,在西方体育强势冲击的情况下,街舞等外来文化受到广大青少年的追捧,而中国武术在大多数人看来过于深奥且较为死板,导致中国传统武术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所以我们应该去改变国人对中国武术的看法,探索新思路,寻找新方法,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去理解中国武术。“武术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样‘神秘莫测’‘高深难懂’,它也像跆拳道、瑜伽一样、是一种养生健体的方式,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的时代潮流,只有让武术真正走近百姓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推广它”,中国武术才不会陷入“越武越寂寞”的困境。
2.1.2 街舞——“青少年追捧的时尚”
张扬个性、表达自我、接受挑战、追求创造的极限是街舞的精神实质,它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欢迎,是因为它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走在街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着装就可以很直观的辨识出一个街舞舞者,他们就是这样浑身靓装、标新立异!正如他们狂野的内心一样,势要将自己标新立异!而大多数青少年都憧憬着自己可以成为特殊的,显眼的那一个,他们崇拜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不拘泥于形式的彰显自己舞姿的街舞舞者们。不仅如此,街舞可以说简单易学,健康的青少年也许只需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可以学会一个或多个可以让自己很“酷”的舞蹈动作,可以在伙伴或家人面前展示自己,满足青少年较强的虚荣心。甚至一个弱小的备受欺凌的孩童,当他通过仅仅数个月的努力学会基本街舞表演后,便能得到同学们的崇拜的眼神。这就是街舞的魅力,是街舞之所以在短短50年的时间里席卷世界,备受青少年推崇的原因。
2.1.3 两者相融,阔武强舞
从发展武术的角度出发,专业学习武术的青少年儿童多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单纯出于家长的意愿,被迫被送去武校学习的少年儿童,多是被动学习,而这些少年儿童只是所有青少年中很少的一部分。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儿童了解武术多是通过道听途说或通过影视资料获得,而武术复杂、深奥的表象以及电影中演员飞檐走壁神乎其技夸张的表达形式都会让他们望而兴叹,会使孩子们对学习武术产生“太难、太累、学不会、没新意等”这些错误的认识。
街舞的特色就是不拘泥于形式,注重“奇、异、新、震撼”的特点,在街舞中融入武术动作或者在街舞音乐中融入中国风音乐后再融入武术动作,都完全符合街舞对创新、随性、震撼的需求,并且可以让中国的街舞舞者们拥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风街舞。那么从少年儿童喜闻乐见,想要去学习的街舞入手,让他们在学习街舞动作时加入武术动作,使他们的动作更“酷”、更有特色,从学习武术动作中受益,从而使他们主动去了解武术、学习武术,最终即达到推广武术的目的。
2.2 “中国风”街舞——武术与街舞的相融
街舞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在刚开始的模仿阶段后,已经有很多优秀的街舞舞者或者武术爱好者尝试将中国武术的元素融入街舞之中。据北京青年报2006年9月10日报道:“动感地带2006年中国大学生街舞挑战赛,开幕仪式上,在《江南》《霍元甲》等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伴奏下,源自美国的街舞,被舞者加入了太极、武术等中国元素”。从那时起广大街舞爱好者受到启发,逐渐将更多的武术元素融入了街舞之中。2013年CCTV5播出的“酷舞先锋CCTV街舞争霸赛”是第一次由CCTV5主办的街舞类体育综艺节目。在比赛的齐舞环节,重庆“星舞忠”在最后决赛环节身穿白色武术服系黑色腰带,音乐使用中国风和传统街舞音乐相互串联的创意,在动作中加入了“李小龙”“黄飞鸿”“武侠元素”等多种中国武术元素;在HIP-HOP环节来自天津的李通一样身穿中国武术表演服,音乐则使用二胡伴奏并配合嘻哈说唱,动作中也加入了太极的元素;最后的Breaking环节中,四位参赛者:杨志超、公孙无名、王奇、林森,分别在个人展示环节使用李小龙风格、武士风格、醉拳风格、霍元甲风格,并配用相对应的音乐。可以说在街舞中融入武术元素的“中国风”街舞在街舞街广受追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舞者们的舞蹈水平还是中国风街舞的理念都日益完善。
但目前的“中国风”街舞都仅限于街舞舞者们应用于自身的动作开发,没有规范统一的如何融合和从什么角度去融合的方法和建议,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规矩则不成方圆,任何新的事物想要发展,都必须联系理论再从理论还原到实践,理论体系可以说是一个事物发展的枢纽环节,那么如何去构建“中国风”街舞的理论体系?这即为撰写本文的出发点。
2.3 影视作品中武术与街舞的融和
“将声画结合、时空复合的形式外壳同意义内核有机结合,通过叙事流程,依据美学原则建构与传播意义,使观众在获得感官享受、审美体验和情绪感染的同时,达到理性认知与启迪,完成意义传递的终极归宿。”
影视传媒手段可以说是文化推广的利器,在传递大众娱乐性的同时传播文化思想,通过影视信息,人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一种文化的魅力所在。
如今街舞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受到观影爱好者的喜爱,如美国制作拍摄的《舞出我人生》、国内的《精舞门》《狂舞派》等,都受到业界的广泛好评。值得一提的是,《狂舞派》中首次将太极元素加入了街舞之中,影片中主角不仅将太极动作与街舞进行融合,并且受到太极思想中“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影响而造就了主角逆境而知勇的优良品质,最终依靠街舞与太极的融合在最后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
中国武术类电影通常会采用夸张的手法将作者内心中想要完成却在现实中无法达到的境界在影视作品中实现,这样的方法虽然更加容易满足观影者的好奇心,但同时也会给观众带来穷力难及的错觉。街舞类电影贴近生活、创意新奇、我行我素的特点不仅可以满足观影者的猎奇心理,更能让观众们产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的冲动。所以将武术元素融入街舞类电影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正如《狂舞派》一样,在观影者被电影中舞者们的精神所感染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武术,感受武术的魅力。
3 武术与街舞融合的具体方法
3.1 艺术文化之“灵魂”——主题的融合
武术与街舞都是一种艺术文化,主题是艺术文化表演的核心所在。在武术表演中常常以“禅武并行”“君子之剑”“水墨风”“中华武术魂”等中国文化元素为主题思想;在街舞表演中则更多以“追求自由”“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等与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思想相关的主题。中国武术思想中虽然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但也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包含在内,所以两种文化的主题融合并不冲突。我们可以将武术的主题应用在街舞的表演之中,并非只是动作的融合,从而使武术在两者的融合中占据一定的主体地位,而非依附。如dragon style舞团,他们以中国元素“龙”为他们的队名,在2014年中国举办的第十届KOD世界街舞大赛中,他们作为表演嘉宾的身份出场,在经过改编之后富有动感的卷珠帘音乐的节奏下,身穿具有中国特色的黑色武术服和红色束腰带,将中国武术中的醉拳融入到街舞Breaking表演之中,全程贯穿以“中国武术魂和中国红”的主题,震撼了全世界的舞者,可以说是中国武术与街舞融合的一个典范。
3.2 世界的语言——音乐的融合
现今武术套路比赛中规则要求可以搭配无歌词的音乐,可见国内已经开始重视中国武术与音乐的结合,为武术与街舞音乐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任何一种艺术文化都离不开音乐的衬托。受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元素或与武术相关的音乐多为绵延悠长或者慷锵有力的风格,音乐中所使用的乐器多为中国特色乐器,如:古筝、萧、葫芦丝、大鼓等。街舞的风格则多为机械感强、节奏快而鲜明的特点,在音乐中所使用到的音节多为手鼓鼓点、电子音效果、打碟 、Beatbox(节奏口技)等。笔者总结现有中国风街舞乐得出以下几种融合的可能:(1)将西方音乐使用中国古典乐器来演奏,再混合Beatbox(节奏口技),手鼓鼓点等,如将原作为钢琴曲的《卡农》,使用古筝代替钢琴再配合节奏口技和打碟音来加强音乐节奏感;(2)将中国风格音乐的节奏加快,在每个音乐小节上加入手鼓鼓点或者节奏口技,如Dragon style舞团在2014年KOD大赛上使用的《卷珠帘》音乐;(3)创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风街舞舞曲,用中国古典乐器加之流行文化中的打碟、Beatbox(节奏口技)等,以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混合街舞音乐的特色,用新的创作和编曲,打造出中国街舞舞者自己的中国风街头音乐。
3.3 外在的表达——服装的融合
中国武术与西方街舞的服装可谓是充分体现出中西方服装各自的特点。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21世纪是一个注重创新的时代,一味的守旧注定难以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吸取西方街舞服装文化中变异、创新的优点,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武术服装其领之圆、背缝之直、宽松下摆对应着无私、正直、公平等操行。服装不仅有遮体保暖的基本功能,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体现一种风采。
如上所说,武术服装承载的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所以在二者服装融合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在不丢失武术服装本身特点的前提下加入街舞服装的元素。例如:在中西方服装各涉取部分元素重新设计,如,将武术上衣制作成短袖T恤,保留武术服圆领的设计并在领口下方加入三排盘扣,再加入简单的刺绣元素,这样不仅简单美观又保留了武术服装的特色;将中国服装元素加入西方服装中去,如,在牛仔裤上加入刺绣元素;仅使用中国服装元素但加入西方街舞服装文化中变异、创新的特点,如,保留武术裤灯笼裤的版型,腰口松紧的设计,仅将脚口处设计为开口并用绳带随意绑系(类似于腰带)。3.4 抽丝剥茧——从细节着手,论舞种与武术拳种的融合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其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但若要将中国武术融入街舞中需要选择那些表现性强同时又简单易学的徒手类套路。此处笔者以中国武术中的长拳融入到街舞舞种之一的Breaking(霹雳舞)为例。
长拳套路讲究撑长舒展、筋顺骨直,其动作简单明确,衔接以潇洒舒展难度较高的腾空动作,是中国武术中最基础的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拳种。Breaking可以说是街舞最原始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舞种,各种各样的高难度技巧动作是其最明显的特点,舞蹈的编排则讲究动作奇异、夸张且流畅。
从以下几点来描述二者之间的融合:(1)将长拳中的手型融入Breaking,长拳中的三种手型分别为拳、掌、勾手,Breaking中没有固定的手型,舞者们可以将长拳中的三种手型有规律地融入其动作之中,譬如舞者在做战斗舞步时可以将手部动作替换以拳、掌、勾手,其中前推动作以拳掌交替前击为宜,当手臂后拉或侧拉时做勾手动作为宜;(2)将长拳中的手臂动作融入Breaking,长拳中的手臂动作有穿、引、劈、抡臂等,都是配合手型来完成的,依然以战斗舞步为例,战斗舞步做到下蹲动作时可以配合下劈或抡臂下砸动作,当下蹲后起身或上跳时可以配合前穿或者后引的动作;(3)将长拳中的腿法和步法融入Breaking之中,长拳中的步伐为弓步、仆步、歇步、虚部、坐盘等,腿法有正踢、外摆、侧踹等,在Breaking之中可以应用于Toprock(摇滚步)、Footwork(地板动作)之中,当做下蹲动作或起跳落地时可将步型变换为长拳中步型,在下蹲后起身或起跳过程则可以配合长拳中的腿法;(4)将长拳中的腾空动作融入搭乘Breaking之中,长拳中的腾空动作是最易于融合的,因为其动作构成与街头文化中跑酷的翻腾动作类似,所以武术中的腾空动作可以作为Breaking的串联动作,如在开头做翻腾可以达到瞬间点燃全场的作用,也可在跳舞中间以及结束时加入腾空动作,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 结语
武术作为中国国粹,其中蕴含着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包含着健身、养生、伦理、哲学、艺术等的涵盖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现如今在西方体育盛行于国内甚至韩国的跆拳道都备受国人喜爱的情况下,推广中国武术,并且全方位多视角的推广武术是势在必行的。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武术与街舞的异同,从现有武术在少年儿童群体推广的症结所在入手,认为少年很少习练武术,并非不喜欢武术,而是在其思想中将武术归为“复杂”“传统”的定义,街舞“简单”“新颖”的特性便能很好的弥补武术推广中的这一症结。同时从中国武术与街舞融合的“中国风”街舞现状中总结出经验,提炼出两者相融的具体手段,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中国武术的部分元素融入街舞教学应用之中,从新的视角出发,充分利用青少年儿童喜欢标新立异的心理诉求特点,让祖国的未来主动学习武术,最终达到推广武术的目的。
[1]王国志.中国武术发展的艺术路径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4):12-16.
[2] 邱丕相,杨建营.武术概念研究的新视野[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6)
[3]赵海军.从中国武术角度看西方街舞[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3):28-29.
[4]王国志,邱丕相.中国武术“越武越寂寞”的症结及发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95-96.
[5]大牡丹令.嘻哈部落之街舞传说[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
[6]潘 原.影视艺术传播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33.
With the Hip-Hop Dance Popular to Develop Chinese Wushu——Also on the fusion of Wushu and Hip-Hop dance
Li Peiho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1, China)
Chinese Wushu and Hip-hop dance were born in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s to adapt to the times development, being two kinds of great different cultural patterns. Although the nature of the two are very different, but both have similar background and external expression forms,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today,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ethnic cultures are in the mutual penetration,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then so can be between Wushu and street dance. This paper in the literature base, usin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does the analysis of Wushu and dance origins, manifestations and the in both fusion, finds out the fusion of the two specific forms and methods, to provide new ideas aimed at widening Wushu development visual fiel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Wushut culture Hip-hop culture fusion Reference Chinese style
G85
A
2096—1839(2016)08—0015—05
李佩鸿(1992~),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