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学视角的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研究
2016-11-28田郁玫
田郁玫
(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研究
田郁玫
(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150008)
健康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大众健康已成为当代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健康是人类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健康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内容,全民健康的重要途经就是体育运动。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既是体育的社会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构建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才能从全民健身走向全民健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健康之路。
健康;运动;生活方式
当今时代是追求健康的时代,提高大众健康水平是重要的社会目标。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1]、疾病谱变化[2]、亚健康[3]、青少年体质健康整体水平偏低[4]等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日益凸显。可以说,我国的大众健康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活需求[5]。如何让大众身心健康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基础,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应有之义,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大众健康和致力解决健康问题。让运动走进生活,成为维护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成为现代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选择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才能从全民健身走向全民健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健康之路。由于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既是体育的社会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创造运动促进健康的社会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1 健康具有社会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创建之初,就在其章程中将健康定义为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况,而非仅仅指人没生病或不虚弱。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6]。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深化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躯体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心理健康是指自我心理反应能力良好,各种心理品质完善,能调整心态使之适应外界变化;社会适应良好是指思想、心理、行为等具备适应各种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能力;道德健康是指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修养及道德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并具有良好表现。
健康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已突破个人的生物界限,融入了更多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其价值远不止是为了维持个体生存和寿命的延长,更是为了提高生命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健康即具有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健康是社会发展的资源,健康也是社会发展的体现。健康是人类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健康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
2 体育的社会责任: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
我国1996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出台了《全民健身条例》,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然而,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执行机制,再好的政策难免成为空头支票[7]。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高居金牌榜第二的佳绩。随即卫生部发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报告指出,15年间,中国的患病人次数增加了20%,成年人中有八成人从不锻炼身体。有报道指出,八成人不锻炼:金牌大国遭遇全民健身尴尬,中国并不是体育强国,国人热衷于观看体育比赛却不爱运动,注重保健养身体却不重视锻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8]。多么触目惊心。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不仅对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为了人民健康,现在就应该真正行动起来,努力探索全民健身顺利开展的有效路径,让全民健身不再流于表面形式,真正成为一项长期、有效的民心工程。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内容,全民健康的重要途经就是体育运动。
体育是教育,体育教育是通过增强体质的身体活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体育是文化,体育文化是以增强体质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是生活方式[9],体育生活方式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人们依据主观愿望,用可获得的体育资源来满足自身维持和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10]。体育生活方式是人们让体育融入生活的具体样式。
生活方式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生活方式是影响我国大众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健康问题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特别是与吸烟和运动不足有关[11]。生活方式指的是个体或群体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生活方式是人们对生活的选择,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双重制约,而社会客观条件又包括微观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可以获得的生活资料。客观条件的决定性与人的自主选择性是生活方式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生活方式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果某种活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活动就不会很好地进行下去,也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占60%左右[12]。树立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健康生活方式是与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动机和能力选择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状况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健康生活方式既是人们行动选择的结果,也受生活机会的约束。
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指通过对机体的运动训练来实现健康的行为模式,是保持运动习惯不断推进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相对于体育生活方式来讲,就是在生活中具体贯彻体育理念实现健康和促进健康,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健康化。
运动健康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群体的相似性,又有个体相对的差异性。一方面,对身体的状况依赖很大,也受场地、器材、季节、气候、性别、年龄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进行不同的选择;另一方面持之以恒坚持,给人的身心不断注入健康的活力,具有满足大众健康不同层次需求的特点。
体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事业是以人为本的事业[13]。体育具有鲜明的为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文特征[9]。体育在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和责任[14]。当今时代体育的社会责任必然从社会政治需要转向人类的根本需要,必然从竞技体育的一枝独秀转向全民健身的遍地开花,从而实现全民健康。人的需要就是社会的需要。健康因其所具有的深刻的内在价值,是评估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15]。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运动观,促进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是体育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3 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的社会支持
3.1 全社会都来关注和解决健康问题,把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作为民生工程齐抓共管
健康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每个人身心健康了,社会才能健康平稳发展。健康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并最终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现代医学表明,至少有70%以上的疾病是可以通过预防避免或降低风险的[16]。健康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是因为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结果,并把健康问题只归结为医学的解决范围,忽视全民健身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运动缺乏无疑是导致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保障健康最科学的方法在于运动,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势在必行。社会各界都应高度关注我国的健康问题,把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作为民生工程齐抓共管,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全民健康,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2加强社会传播,促进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生活以群体的形式进行,每个人都受所属群体影响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群体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能够实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群体互动在个体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性,社会传播架起了运动健康生活方式与社会大众联系的桥梁,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的本质也就是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大众社会传播和实践,包括交往、交流、活动、信息传递和丰富的媒介宣传,对树立大众正确的健康观、运动观和躬行运动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社会传播是促进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的基础和推动力。
3.3构建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
3.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供给侧改革
我国由于投放体育资源倾斜竞技体育的惯性,长期忽视公共体育需求。随着公共体育需求持续上升这一趋势,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短缺问题突显。政府要加大向构建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投放体育资源的力度,而且改革政府单一化的供给很难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的现状。规划构建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和充分调查大众的多样化需求,包括项目、场地、、组织、技术等服务需求,制定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构建规划。打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基础,创新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机制。推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形式,引入大众体育社会专业服务力量,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大力发展有利于大众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支柱产业,并激活社会资本。
3.3.2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依托自身特点优势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
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7],发挥体育社团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共同承担起应有的社会公共体育责任。大力发展对大众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引导、指导和管理的社会团体,如体育文化组织、全民健身组织、体育志愿组织等多元化的组织样态,尤其是志愿服务是承担公共责任的公众参与行为,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属于体育公共产品的一部分,政府有责任为体育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18]。在秉承大众体育文化、宣传全民健身和倡导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精神中,让具有自主办理、自愿参与和公益性、群众性等特点的民间体育组织遍地开花,从而积极广泛地发挥其推动全民健身、构建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
3.3.3建设多元化社会支持系统
为了满足大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构建需求,除了探索政府类组织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还要发挥社区服务支持、公益科技服务支持、信息服务支持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作用。
积极拓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渠道,建设社区健身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日常管理体系,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根据居民健康档案,帮助制定居民运动健康生活方式规划;根据居民健康情况,开展有社区特色的大众健身活动,满足居民的个性需求。
发挥体育科研机构作用进行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科技服务公益支持。只有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有计划的实施健身,才能养成运动健康生活方式。通过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科学的健身意识,保持健康的体能,形成科学的健身素养,维护身体健康状态[19]。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服务公益支持,提高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的精准化与集约化,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监察、监督的工作体系[20],让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构建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4 结语
社会生活方式是社会结构及其运行状况的综合性反映,我国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取决于体育社会化的程度。当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让其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我国还有许多大众没有通过体育运动获取健康,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化、大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促进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大众化,真正通过全民健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全民健康之路。
[1]寇江泽.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12亿 占总人口15.5% [N].人民日报,2015–06–12(17).
[2]张昕,周小平,黄辛夷,等.疾病谱变化研究在中国[G].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3]曾忆茗.85%以上人群属于亚健康[EB/OL].(2015–11–08)[2015–12–12].http://jk.qianzhan.com/ detail/151106–44dc62ab.html.
[4]张兵兵.如何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EB/OL]. (2014–08–03)[2015–12–12].http://news.gmw. cn/2014–08/03/content_12320827.htm.
[5]孙平.冬季长跑与体质健康[J].冰雪运动,2015,37(1):94–96.
[6]魏纯镭,毛军平.体育教育与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5.
[7]向光毅.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事业中政府的责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8]中国新闻网.八成人不锻炼:金牌大国遭遇全民健身尴尬[EB/OL].(2012–08–24)[2015–12–12].http:// news.qq.com/a/20120824/000864.htm.
[9]冰雪运动编辑部.人文的体育时代[J].冰雪运动,2010,32(1):封二.
[10]庹权.我国社会转型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趋势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11]张帆,仇军.健康社会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8):80–87.
[12]豆丁网.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公式[EB/OL].(2011–11–08)[2015–12–12].http://www.docin.com/ p–284444168.html.
[13]张伟,田郁玫.我国申办冬奥会的宣传策略[J].冰雪运动,2014,36(2):42–45.
[14]王忠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下群众冰雪体育对社会建设的促进[J].冰雪运动,2014,36(6):16–19.
[15]焦开山.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29(5):24–46.
[16]王琦.九体医学健康计划让 “治未病”来得更 “精准”[EB/OL].(2015–05–30)[2015–12–12].http:// news.gmw.cn/2015–05/30/content_15828063_2.htm.
[17]王忠波,陶永存.和谐社会构建中黑龙江省体育社团的发展路径[J].冰雪运动,2014,36(3):67–69.
[18]刘滨.我国申办冬奥会志愿服务的前瞻性思考[J].冰雪运动,2015,37(5):43–45.
[19]徐美琴,周凡,朱东明.国内科学健身研究现状与展望[J].冰雪运动,2015,37(5):93–96.
[20]黄乐乐.安徽省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蚌埠市为例[J].冰雪运动,2015,37(3):84–88,96.
Research on the Sports Healthy Lifestyle with the Viewpoint of Sociology
TIAN Yu-mei
(Heilongji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Harbin 150008, China)
Health is a social problem in nature, and the public health has become a concern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being's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health is also the aim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As the national fi t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people's health,the paper think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whole people's health is the sports exercises.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orts healthy lifestyle not only is the spor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needs the support from the whole society. It thinks that only by constructing a social service system of public sports healthy lifestyle, the national fi tness can head for the whole people's health, we can fi nd out a way of pusblic healt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ealth; sport; lifestyle
G80-053
A
1002–3488(2016)02–0093–04
2016–01–07
田郁玫(1962–),女,辽宁岫岩人,编审,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