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豆角的栽培管理与利用(2)
2016-11-27郭文场刘东宝
●郭文场 刘东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刘佳贺
(长春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21)
油豆角的栽培管理与利用(2)
●郭文场 刘东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刘佳贺
(长春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21)
5.1.5 锈病
5.1.5.1症状为害叶片、茎及荚。叶片染病,叶面初现边缘不清晰的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隆起,呈黄色小疱斑,其后,疱斑明显隆起,颜色逐渐变深,终至表皮破裂,散出近锈色粉状物,严重时,锈粉覆满叶面。荚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的疱斑,散出黑色粉状物。
5.1.5.2病原疣顶单胞锈菌[Uromycesappendiculatus(pers.)Ung.]和菜豆单胞锈菌[U.phaseoli(Pers.)Wint.]。
5.1.5.3防治在中国南方地区该病春季较秋季发病重,必要时调整春、秋季种植面积比例,以减轻危害。适当密植,棚、室栽培注意通风、降温、排湿。药剂:用30%氟硅唑微乳剂(世飞)3000~5000倍液(亩用量12~15g)或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捷菌)1500~2000倍液(亩用量50~75g)、400g/L氟硅唑乳油(福星)5000~6000倍液(亩用量15~20g)、430g/L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亩用量25~35g)喷雾防治。常规防治用62.5%腈菌唑·锰锌可湿性粉剂(仙生)600~800倍液(亩用量125~150g)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大生-45、山德生)600~800倍液(亩用量125~150g)喷雾防治。注意交替使用,并根据农药安全间隔期的有关规定进行。
5.1.6 根腐病
5.1.6.1症状为害茎基部和主根。从复叶出现后开始发病,植株表现明显矮小。开花结荚后,症状逐渐明显,植株下部叶片枯黄,叶片边缘枯萎,但不脱落,植株易拔除。主根上部、茎地下部变褐色或黑色,病部稍凹陷,有时开裂。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主根全部染病后,地上茎、叶萎蔫枯死。潮湿时,病部产生红色霉状物。
5.1.6.2病原菜豆腐皮镰孢[Fusariumsolanif.sp.phaseoli(Burkh)Snyder et Hansen.]。
5.1.6.3防治实行与非豆科植物蔬菜作物轮作,白菜类与葱、蒜类实行2年以上轮作。采用高畦栽培,排除田间积水,忌大水浸灌,防止大水淹苗。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5%拌种。播种时,用艾菌托或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配成1∶50的药土,穴施或沟施。发病初期喷淋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防治,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5.1.7 枯萎病
5.1.7.1症状花期开始发病,病害由茎基部迅速向上发展,引起茎一侧或全茎变为暗褐色,凹陷,茎维管束变色。病叶叶脉变褐色,叶肉发黄,继而全叶干枯或脱落。病株根变色,侧根少。植株结荚显著减少,荚背面及腹缝合线变黄褐色,全株逐渐枯死。急性发病时,病害由茎基向上急剧发展,引起整株青枯。
5.1.7.2病原尖孢镰孢菜豆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phaseoliKendrick and Snyder.)。
5.1.7.3防治选抗病品种。与白菜类及葱、蒜类实行3~4年轮作。种子消毒用36%多·硫悬浮剂50倍液浸种3~4个小时,带药播种。播种前处理土壤,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匀开浇灌,待药液渗下后播种。发病初期用96%天达恶霉灵粉剂3000倍液+“天达-2116”1000倍液、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株浇灌250mL,每隔10天浇灌1次,连续浇灌2~3次。
5.1.8 白绢病
5.1.8.1症状为害茎基部和根部。病部初期呈暗褐色水渍样病变,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向茎的上部延伸,或向地面呈辐射状扩展。后期菌丝纠结成菌核,幼嫩的菌核如纽扣状,白色至乳黄色,老熟的菌核如油菜种子状,球形,褐色至棕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茎部皮层腐烂,甚至露出木质部,终致全株萎蔫枯死。
5.1.8.2病原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
5.1.8.3防治与大麦、小麦或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发病初期可在基部及周围土壤用50%代森铵800~1000倍液、绿邦98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隔7~10天后再浇灌1次。也可用75%五氯硝基苯0.5kg加湿润细土15~25kg,撒施于植株茎基部周围的土壤上。
5.1.9 病毒病(花叶病)
5.1.9.1症状为害叶片。嫩叶明脉,沿脉褪绿,继而呈现花叶,病叶凹凸不平,深绿色部分往往凸起,向下弯曲,或变为畸形。病株矮缩或不矮缩,开花迟或落花。结荚少,有时荚上产生黄色斑点或出现斑驳,根系变黑,重病株往往提早枯死。
5.1.9.2病原主要有3种: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i virus(CMV),Bromoviridae;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BCMV),Potyviridae;菜豆、豇豆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TAV),Bromoviridae。
5.1.9.3防治及时喷洒杀虫剂防治传毒蚜虫。发病初期用20%病毒净500倍液或抗病毒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病毒力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5.1.10 角斑病
5.1.10.1症状为害叶片,产生小且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黄褐色病斑,病斑初期为淡褐色或灰褐色,后期呈暗褐色。病斑常在花期及荚期出现,病斑可互相融合造成叶片黄化、落叶,荚被感染后产生大型褐色斑点。
5.1.10.2病原褐柱丝霉[Pnaeoisariopsisgriseola(Sacc.)],异名灰似棒束孢(LsariopsisgriseolaSacc.)。
5.1.10.3防治用45℃温水浸种40分钟进行消毒。发病初期用27%铜高尚悬浮剂5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1~2次。
5.1.11 缺素症 症状和防治。
5.1.11.1缺氮叶色褪绿,叶片自下而上黄化,严重时叶缘枯死脱落。根外追施或叶面喷施氮肥,如尿素等。
5.1.11.2缺钙生长点生长受阻,上部叶片近叶柄处坏死,成熟叶片上沿叶缘出现黄色或褐色斑块。防止土壤干燥,否则会妨碍植株对钙的吸收;选用氯化钙和硝酸钙叶面喷施,浓度为0.3%~0.5%,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5.1.11.3缺钾矮生型品种明显,叶片从下而上均匀黄化,但叶脉仍然保持绿色,严重时,叶片出现坏死的褐色斑块。亩施化学钾肥10~25kg;叶面用0.3%~0.5%硝酸钾或磷酸钾溶液喷施。
5.1.11.4缺磷叶片呈暗绿或暗紫色。合理施用磷肥,磷肥施用时期宜早不宜迟。亩施磷酸钙10~15kg。
5.1.11.5缺镁中下部叶片的脉间呈紫红色,上部叶片叶色正常。亩施硫酸镁等镁盐2~4kg(按毫克计)。叶面补镁,用1%~2%硫酸镁溶液在症状激化之前喷洒,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3~5次。
5.1.11.6缺锰中上部叶片褪绿黄化。施用硫磺中和土壤碱性,轻质土亩用1.3~1.5kg,黏质土亩用2kg;施用缓效性锰肥(如碳酸锰、氧化锰、含锰玻璃肥料等)宜用作土施,轻质土亩用1.3~1.5kg,黏质土亩用2kg,要撒施均匀。
5.1.11.7缺硼叶片叶脉间呈块状黄化。增施有机肥,防止施氮过量。注意氮肥用量,铵态氮过多,影响植株体内氮和硼的比例失调,而且会抑制硼的吸收。
5.1.11.8缺铁幼叶较老叶黄化症状明显,但叶脉仍保持绿色。施用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及尿素铁肥等,或叶面喷施浓度为0.2%~0.5%硫酸亚铁;也可用浓度为0.5%~1.0%尿素铁进行叶面喷施。
5.2虫害
5.2.1 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 为同翅目蚜科害虫。
用25%噻虫螓水分散粒剂(阿克泰)6000~8000倍液(亩用量8~10g)或4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更猛)3000~4000倍液(亩用量25~40g)、25%啶虫咪乳油(莫比朗)1500~2000倍液(亩用量50~70g)、0.36%苦参碱水剂500倍液(亩用200g)、99%机油乳油(绿颖)200倍液(亩用量400~500g)喷雾防治。
常规用70%吡虫啉水分散剂(艾美乐)8000~10 000倍液(亩用量6~8g)或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格田)1500~3000倍液(亩用量20~50g)、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剂(功夫菊酯)1500~2500倍液(亩用量40~50g)、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亩用量33g)喷雾防治。
5.2.2 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Boisduval)] 别名红蜘蛛,为真螨目叶螨科害虫。
用5%噻螨酮乳油(佳顺)1500~3000倍液(亩用量20~50g)或50%苯丁锡悬浮剂(盛盈)2500~3000倍液(亩用量30~40g)、36%噻螨酮·炔螨特乳油(捷螨)2000~4000倍液(亩用量20~50g)喷雾防治。
常规用2%阿维素乳油(新科)1500~2500倍液(亩用量30~50g)或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亩用量30~50g)喷雾防治。
另外,还有大造桥虫[Ascotisselenaria(Schiff.et Denis)]为鳞翅目尺蛾科害虫,豇豆荚螟(MarucatestulalisGeyer.)为鳞翅目螟蛾科害虫,豆荚斑螟(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为鳞翅目螟蛾科害虫,豆卷叶螟(LamprosemaindicateFabricius)为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小地老虎(Agrotissp.)为鳞翅目夜蛾科害虫,筛豆龟蝽[Megacoptacribraria(Fabricius)]为半翅目龟蝽科害虫,点蜂缘蝽(PiptortuslinearisFabricius)为半翅目缘蝽科害虫,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Latus)为真螨目跗线螨科害虫,绿豆象[Callosobruchuschinensis(Linnaeus)]为鞘翅目豆象科害虫,豆芫青(EpicautagorhamiMarseu)为鞘翅目芫青科害虫,白粉虱[TrialeurodesUaporariorum(Westwood)]为同翅目粉虱科害虫等,应根据害虫的发生情况合理用药进行防治。
6采收
油豆角以食用嫩荚为主,当达到7~8成熟时要及时采收。采收过早,则不耐贮藏;采收过晚,豆荚纤维多,品质降低。在塑料大棚内栽培的油豆角,一般定植22~25天便开始采收,结荚盛期应在1~2天采收1次,而露地栽培的油豆角,一般在开花后15~18天即可采摘。
每天具体采收时间以上午9∶00前,下午18∶00后为宜。采收时,要用中指顶住花梗,然后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豆角,轻轻地摘下来,不要强拉硬扯,不要折断花梗和弄掉花蕾,不要采半截,要有顺序地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依次采净粗细、长短、成熟度一致的豆角,不能漏采和强采。漏采易形成老豆角,既影响其他豆角的生长,又会降低品质,减少收入。
7利用
7.1食用
据测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油豆角每100g食部99%,含能量92kJ,水分92.2g、蛋白质2.4g、脂肪0.3g、膳食纤维1.6g、碳水化合物2.3g、灰分1.2g、胡萝卜素160μg、视黄醇当量27μg、硫胺素0.07mg、核黄素0.08mg、尼克酸1.4mg、抗坏血酸11mg、VE(总E 2.39mg、αE 0.3mg、β+γE 1.33mg、δE 0.76mg)、钾240mg、钠3.3mg、钙69mg、镁35mg、铁1.9mg、锰0.12mg、锌0.38mg、铜0.61mg、磷56mg、硒1.10μg。异亮氨酸91mg、亮氨酸187mg、赖氨酸169mg、蛋氨酸13mg、苯丙氨酸103mg、酪氨酸60mg、苏氨酸87mg、色氨酸22mg、缬氨酸96mg、精氨酸143mg、组氨酸84mg、丙氨酸125mg、天门冬氨酸252mg、谷氨酸304mg、甘氨酸80mg、脯氨酸143mg、丝氨酸142mg。
油豆角菜肴有碧绿脆嫩、咸鲜爽口的油焖豆角,脆嫩、肉丝味香的油豆角炒肉丝,咸鲜适口的油豆角炒鸡肫,味美可口的油豆角炒猪心,色似翡翠、质地嫩酥的干烧油豆角,脆嫩鲜香的姜末油豆角,脆绿嫩、清淡适口、别具风味的芥末油豆角,鲜亮、脆嫩的炝油豆角,辣香可口的麻酱油豆角,细嫩鲜香、清淡宜人的三丝油豆角,肉片清香、豆角软烂的肉片焖油豆角,豆角软烂、口味鲜美的蒜泥蒸油豆角以及土豆炖油豆角和腊肉炒油豆角等。
油豆角可素炒,可荤做,可焖食,沸水焯后,切丝或丁、片拌食。注意炒食时,为了保持颜色碧绿,往往下锅后不久就匆匆起锅,这种不完全熟的油豆角食用不当,易引起中毒,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头痛、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病程约数小时,长的可持续2~3天,因此,油豆角烹调时要用大火炒透、煮熟、煮烂,这样油豆角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在高温下会变性分解而消除。
7.2药用
中医认为,油豆角性平,味甘、淡,有滋养、解热、利尿及消肿功效,用于水肿、排尿不利等症。
8展望
油豆角在全国各地已推广种植,江苏省南京地区从黑龙江省引种油豆角,海南省从吉林省引种油豆角,试种成功,同时也培育了当地的消费市场。但与生产形势发展相比,远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在生产中有些事宜亟待解决,以利于生产。从事育种有关科研力量薄弱;由于各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环保工程,生产油豆角的架材短缺;缺少油豆角的外观、农药、化肥残留、速冻、干制等加工标准,从而影响油豆角的销售和出口创汇;缺少产后包装、运输等方面的研究,制约了油豆角的长途运输;缺少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龙头性企业,影响油豆角大面积的发展;缺乏科学的食用方法,防止烹调不当发生中毒现象,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油豆角产业的大力支持,投入一定的经费,开展专题立项,落实到院、校、所科研部门,鼓励蔬菜龙头企业进入油豆角产后加工、保鲜等领域,延伸油豆角的产业链,并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建立科学的信息网络,合理配置全国各地的油豆角生产要素。
(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