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养殖过程中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介绍
2016-11-27吕海波
●吕海波
(青州市畜牧局 山东 青州 265200)
火鸡养殖过程中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介绍
●吕海波
(青州市畜牧局 山东 青州 265200)
火鸡体型较大,瘦肉率高,符合人们的饮食需要,且火鸡饲养技术较为成熟,经济收益相对普通鸡高,因此养殖规模日益扩大。但是火鸡养殖中也经常会见到一些疾病的发生,在养殖户不甚了解的情况下造成大规模发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组织滴虫病即是其中之一,本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盲肠和肝脏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又称盲肠肝炎或黑头病,多发于雏火鸡和雏鸡,鹧鸪、鹌鹑、珍珠鸡、孔雀等也有发生。本病的特征是盲肠发炎,呈一侧或两侧肿大,肝脏有特征性坏死灶。
1组织滴虫病原与发育史
组织滴虫有两种:一种是肠型虫体,常寄生于盲肠腔中,数量不多,虫体近圆形、椭圆形或变形虫样,胞质内有动基体,生出一根细长的鞭毛(有时有2根或3根鞭毛),使虫体作钟摆样运动,因而该虫又称鞭毛型虫体;另一种是组织型虫体,寄生于火鸡肝细胞和盲肠上皮细胞,虫体呈圆形或变形虫样,无鞭毛。
寄生于盲肠内的组织滴虫,可进入同在盲肠中寄生的异刺线虫体内,在其卵巢中繁殖并转入虫卵内,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由于组织滴虫有虫卵卵壳的保护,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很长的时间,当鸡吞食了被异刺线虫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卵壳被消化,异刺线虫的幼虫和组织滴虫一起被释放出来,共同移行至盲肠部位繁殖。异刺线虫幼虫对盲肠黏膜产生机械性刺激,可促进盲肠肝炎的发生。组织滴虫侵入肠壁繁殖,并随血流进入肝脏寄生。
随粪便排出的组织滴虫非常脆弱,数分钟即死亡,因此这种感染方式一般不易发生。蚯蚓是异刺线虫的保虫宿主。
2组织滴虫病诊断方法
2.1临床综合诊断
2.1.1 流行特点 多种禽类都可成为组织滴虫的宿主,除火鸡外,鸡、鹧鸪、鹌鹑、孔雀等都可感染发病。本病最易发生于两周至3、4个月龄的雏鸡和育成鸡,特别是雏火鸡易感性最强,病情严重,死亡率最高。成年火鸡多为带虫者。火鸡感染该病后,多与肠道细菌协同作用而致病,单一感染,致病性不明显。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温暖、潮湿的夏、秋季多发。
2.1.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7~12天,最短5天,常在感染后的11天出现症状。病火鸡呆立,步态蹒跚,眼半闭,食欲不振,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粪便。严重者,粪便带血,甚至完全是血便。发病末期,部分火鸡因血液循环障碍,病鸡头部的皮肤尤其是鸡冠呈暗黑色,因而有黑头病之称,病程一般为1~3周。康复鸡带虫,带虫时间可达数周至数月。成年鸡很少出现症状。
2.1.3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盲肠和肝脏。一侧或两侧盲肠壁增厚变硬,失去伸缩性,盲肠表面覆盖有黄色或黄灰色渗出物,并有特殊恶臭。切开肠管可见肠腔充满浆液性和出血性渗出物,有时渗出物形成干酪化的肠芯,似凝固栓塞,栓塞横切呈同心圆层状,其中心为暗红色的凝血块,外围是淡黄色的渗出物和坏死物。盲肠黏膜出血、坏死或形成溃疡。有时盲肠穿孔,引起全身性腹膜炎。肝脏出现特征性病变,肝脏肿大,紫褐色,表面出现黄绿色或黄白色中心下陷、边缘稍隆起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坏死灶,直径可达1~2cm。单独存在或融合成大片的溃疡区。
2.2实验室诊断
根据特异性肉眼病变和临诊症状可初步诊断。但在并发球虫病、禽副伤寒等病时,必须用实验室方法检查出病原确诊。
采集新鲜盲肠内容物,立即用40℃左右的生理盐水稀释,作成悬滴标本镜检,可在显微镜下见到能活动的圆形虫体,有一根鞭毛,在水流中做钟
摆样运动,即可判定为组织滴虫。
3组织滴虫病的防治措施
3.1预防
成年火鸡与雏鸡分群饲养。对火鸡群定期用左旋咪唑、阿苯哒唑等驱除异刺线虫。利用阳光照射或干燥最大限度地杀灭异刺线虫虫卵,饲料中要有充足的VA,发现病禽,及时隔离。
3.2治疗
治疗本病应一方面要杀死体内的组织滴虫;另一方面要驱除体内的异刺线虫。
3.2.1 甲硝哒唑(灭滴灵) 每千克饲料加甲硝哒唑250mg,每日饲喂3次,连用3天;或配成0.05%水溶液饮水,连饮7天后,停药3天,再饮7天。
3.2.2 呋喃唑酮 治疗量按0.04%混饲,连用7天,预防按0.01%~0.02%混饲,休药5天。
3.2.3 卡巴砷 治疗按每千克饲料加卡巴砷300~600mg,连用75天。预防按每千克饲料加卡巴砷150~200mg的量饲喂。
同时补充VK3,可减少盲肠出血;添加VA有利促进盲肠和肝脏的损伤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