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娱乐泛化时代武术的发展流变探析
2016-11-27龚梦玲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成都610041
龚梦玲(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
基于娱乐泛化时代武术的发展流变探析
龚梦玲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泛娱乐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对体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关于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探寻武术在泛娱乐化背景下的嬗变。从武术的产业化和武术的品牌化两个层面着手研究,旨在通过体育产业体制,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新兴媒体手段的科学合理运用,助推武术的发展效率,最终实现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武术在泛娱乐化背景下的发展方式:(1)“影视武术”需要武术文化和武术动作的有机结合;(2)净化武术发展中的不利附属元素;(3)丰盈重构武术文化;(4)促进娱乐化武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5)加强武术品牌化建设。
关键词:泛娱乐化;产业化;品牌化
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预示了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大好趋势。体育产业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产业,不仅能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并且通过其独特的经营要素,必定会成为新型社会经济的增长点。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外在表现为一种体育运动,内层蕴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注重内外双修,提倡修身养性,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人们对蕴含浓厚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武术有着深层的价值认同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思想观念也渐渐的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中西方思想大交融,人们的思想受西方各种思潮、各种伦理道德法规的严重冲击,对在校大学生影响较大,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武术凝聚中国民族特色,彰显华夏民族形象。当下作为中国本土项目的武术,人们对其价值认同感逐渐淡化,武术在当今泛娱乐化时代的前行之路令人堪忧,基于这些缘由,本研究立足实际基于当前泛娱乐化的社会大背景,与时俱进结合国家体育产业的指导方针,放眼未来打造武术品牌化发展,从武术产业化和品牌化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强化人们对武术的价值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1 相关概念的论述
1.1对泛娱乐化的理解
娱乐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表达中,通常具有动词和名词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参与和进行某种使人愉快的活动这种行为;一是指参与和进行某种活动以得到愉悦的感受[1]”,它是人们在相对闲散的时间里自由、自愿进行的,令人身心愉悦的活动。从描述中可以理解娱乐所需要的三个前提:第一,要有相对闲散的时间;第二,所选择的活动项目是自由、自愿的,不受其他任何外因的影响;第三,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愉悦身心。所谓泛娱乐化,“就是以‘乐’为标杆,把表现的内容和形式过度娱乐化[2]”。美国批评家尼尔·博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随着媒体的兴盛、介入门槛极低的媒介的普及,所有的信息包括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内容,都变成了娱乐的泛化[3]。”娱乐化现象之所以传播的如此之快,达到一种泛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技术的革命,使社会竞争日益突出,让人们的压力渐增,而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会在娱乐中得到调节,减轻或消除心理负担。法国休闲专家罗歇·苏认为:“娱乐活动取消了不惜一切代价必须达到一个确切结果的约束[4]。”正是这种形式的解放,使人们的心理也得到解脱,自由自在选择所爱。让人们在享受娱乐时,只需服从于自己,毫无拘束地选择,不被规则限制,只为通过娱乐以达到自己预定的结果,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外界因素来干扰个人的选择。或许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会出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用。这也正是泛娱乐化的“魅力”所在。
1.2对产业化的理解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综合。
体育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其产品的重要功能还在于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广义的体育产业指“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两大部分”。狭义的体育产业是指“体育服务业”或者是“体育事业中既可以进入市场,又可以盈利的部分”。
体育产业化的实质是体育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符合体育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建立体育市场运行机制,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使体育在市场经济中不再是依赖国家,依附于其他事业的福利型公益事业,而是同其他产业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行,实现体育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1.3对品牌化的理解
美国备受推崇的品牌策略专家大卫·爱格也把顾客感知质量列为强势品牌资产的四大要素(其余三要素为品牌的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力)品牌化其实是对某一类或一系列产品的认知标准化、宣传标准化,以达到市场突出和市场区别的作用。
1.3.1品牌对营销者的作用:⑴品牌有助于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企业形象。⑵注册的品牌(注册商标)可以保护企业合法权益。⑶品牌有利于约束企业的不良行为。⑷品牌有助于扩大产品组合。⑸品牌有助于营销者的销售。
1.3.2品牌对消费者的作用:⑴品牌便于消费者辨认、识别、选购商品。⑵品牌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利益。⑶品牌有利于促进产品改良,有益于消费者。⑷品牌可以让消费者更放心的购买。⑸品牌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品牌是有灵魂、有个性、有环境特征的,是活生生的,并且品牌是无国籍的。在世界范围内,品牌化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模式,所以许多消费者认可品牌,许多商家全面推动和实现品牌化效应。企业规定品牌名称可以使企业易于管理定货,使企业有可能吸引更多品牌忠诚者,此外还有助于企业细分市场,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力和驾驭资源的能力是品牌组织建设的关键。
2 泛娱乐化背景下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构建
2.1与时俱进,引领武术产业化构建
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可以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与现阶段我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切相关。
一件产品要想实现产业化发展,其前提条件是市场对其有需求。“现代经营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现实的市场需要同时满足这样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需要或欲望的潜在消费者,二是这些潜在消费者要具有购买能力[5]。”就武术而言,如果没有具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也就谈不上武术产业化。要想实现武术产业化,首先,就必须吸引更多的观众,发展潜在的武术消费者,“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就必须改革现行的竞赛体制[6]。”当前竞技武术规则的数字化,使得竞技武术向着“高、新、难、美”的方向发展,一味的追求观赏性和技巧性,使武术逐渐失去了各拳种的独特风格和攻防技击性,变得“不伦不类”,发展成为“中国式体操”。所以,要实现武术的可持续发展,规则的改革迫在眉睫;其次,武术走产业化之路,可以扩大武术的受众范围,有利于改善广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增强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最后,武术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就会带动武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武术器材、武术服装、武术影视等,可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2对武术进行科学的包装、合理的宣传
“对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竞技体育的观赏消费方式、方法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告宣传不够深入人心,组织上仍然存在官僚主义作风,这是管办竞技体育与生俱来的痼疾”[7]。
胡玉玺[8]提及,根据传播学原理,科学分析传统武术的传播过程,重点解决好传统武术传播者、传统武术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以及传播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传播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在传播中重视现代传播媒介的作用,充分发挥报纸、影视、舞台、网络的影响作用,扩大传统武术的宣传;创建新的传播形式,加大与其它艺术结合的力度。
通过科学的宣传内容,转变人们对武术的错误认识。中国武术具有较多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一方面来源于武术的博大精深,但更多的却来源于媒体不客观的评价。目前,很少有人直接接触到真正的中国武术,对武术的本质知之甚少,特别是在文学和影视对武术“讹化”下,使得武术在人们的心中形象大打折扣,认为武术是一种“巫术”。由于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存在有神幻心理,再加上武术中的“巫术”意识的主导作用下,使得武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虚假的面纱羁绊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利用媒体对武术进行宣传时,一定要科学、谨慎,还原武术本真的形象,以弘扬优秀的民族体育为核心,推动武术产业化的发展。“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武术产生于中国,属于世界。我们要大力发展武术的产业化,在武术中找到经济价值,将其转化成产品推向世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3对武术受众进行研究并科学细分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素材,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9]。”从武术的这一属性可看出,中国武术是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雄厚的群众基础的,所以,习练武术于中国人而言就是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对自我存在的认同感的肯定,武术对大众都是拥有吸引力的,武术的产业化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武术运动的项目特点和不同受众人群的需求特点创设不同的武术体系,“对症下药”各取所需,迎合市场需要,才会获得武术的长足发展。根据社会年龄结构,将武术的受众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未成年人,年龄介于17岁及17岁以下群体;第二类:中青年人,年龄介于18-59岁人群;第三类,老年人,年龄介于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群。对于第一类人,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于武术的需求体现武术所蕴含的文化的教化功能和认知功能,通过武德教育给未成年的成长构建一个智慧的“指挥棒”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向上;而对于第二类中青年人群,他们最大的需求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体形的塑造。通常,提及塑形,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舞蹈、健身房,是时尚的代名词,武术也可进行“时尚化”,要知道“武舞”也是武术进化历程的一个阶段,武术同样也拥有舞蹈的塑形功能,只是缺乏开发。可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设计武术动作,达到各自的目的。第三类是老年人群,这部分人群因为身体素质在下降,会导致老年人群体变得体弱多病,他们对武术的需求就体现在通过“练拳以祛病延年,所谓转弱为强[10]。”相对于老年人群的中青年人群,他们处于人生正当年,是身体素质最好的时期,“体强力大,练拳以强身壮胆,自卫御侮,或互相较技,以引起同胞武勇奋斗之精神,期恢复民族性[11]。”
武术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求得生存,求得可持续发展,实现武术的产业化,就要十分注重运用现代营销策略。根据不同层次受众的不同需求,开发相对应的武术产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从受众的需求出发。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需求分为5个层次:最低层是生理的需求,第二层是安全的需求,第三层是爱和归属的需求,第四层是尊重的需求,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中国武术更多的应该是从体现在自我实现层面来满足受众的需求,自我实现于未成年人是体现在对武术文化的教化功能和认知功能的需求上,于成年人是在武术文化中找到对自我认同感的肯定,是一种对武术“以引起同胞武勇奋斗之精神,期恢复民族性。”的精神所衍生出的自豪感。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4明确武术传播理念
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化活动,价值取向是其基本出发点,任何传播活动都有其目的和价值评判的立场,都包含着特定的价值观,并因此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武术传播的核心理念是使受众拥有健康的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通过武术文化所渗透出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来教育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因为霍夫兰在《传播与劝阻》一书中说到,青少年想象力丰富,对周围的事情比较敏感,较容易被人劝服、接受影响。青少年新生代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中国最终是属于他们的,所以引导他们接受中国文化精髓的洗礼迫在眉睫,让他们在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下明白孰是孰非,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懂得“仁、义、礼、智、信”,能够自觉抵御不良习性,并能够运用正确合法的方法保护自己,“中国传统武术,正是根据正当防卫原则,通过千百年沉淀而得出的一套具体修习方法,使修习者在遭受不法侵害时,能够做出正确、有效的反应,高度自保、高效安全[12]。”“正确理解并合理、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参与社会活动[13]。”从近些年的申遗事件中,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的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已经出现了可怕的断层,这种文化断层给了我们有力的一记耳光,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自我认同的危机,鞭笞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在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中,使中国武术“在同类项目的借鉴中寻求发展的‘短、平、快’而这却失去了武术的特质和固有形式,无形中失却了武术本身[14]。”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武术出现自我认同危机,部分原因是归于大多数传播者对武术理论体系中的传统文化板块阐释不够,导致武术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传播技术多,传播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不足。将武术传播理念确定为武术文化的渗透,就是让武术的认同感重新回归,“形成武术身份、武术认同、武术自觉的基本共识[15]。”让国人肯定自身存在的意义,稳定社会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
2.5高校武术教育课程设置需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我国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有48所[16]。高校是武术文化传承和武术人才输出的重地,高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学与社会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够承担起向地方和国家相关机构传播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重任,高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目标是使每一位学生经过专业的训练成为社会通才。可以说,高校是武术发展的摇篮,所以,要想实现武术的产业化发展,应从高校武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结构入手。首先,明确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通才。其次,课程设置需具有广博性和针对性。第三,应重视学生的选修性与社会实践性[17]。
2.5.1课程设置需具有广博性和针对性
高校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地方,“复合型”就要求高校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广博性,让每位学生博学多识,视野开阔,而非局限于一个专业领域。当然,针对于武术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在满足于广博性的基础上,还应具有针对性,武术的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专多能”型,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武术技术水平,还需具有武德精神。武术是一项注重内外兼修的运动项目,“中国武术的‘内涵’就是中国武术的内在的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特别的东西’”,“中国武术内在的‘特别的东西’就是中国武术的精神和文化,也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18]。”
2.5.2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性
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与实现武术产业化的目标有密切的关系,武术的产业化发展要求高校武术课程设置时做到拓宽学科领域,突出理论掌握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审时度势,依据武术的发展现状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问题,进而不断的改进,逐步完善,最终实现武术的可持续的产业化发展。
3 品牌效应,促进武术品牌化建设
3.1品牌战略
“对于一个频道来说,只有成为品牌才能成长为一个‘舞者’,在‘市场’这个大舞台上翩翩起舞[19]。”其实,对于武术而言,又何尝不是。特别是在娱乐泛化的当下,只有品牌化才能使一个事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映入眼帘,受到人们的关注。
武术品牌化是指武术在消费者(受众)心智中持久占有的、有价值的、一致性的认知。大竞争时代,唯一的成功之道就是进入顾客心智,而进入顾客心智的唯一方式,就是做到与众不同,即是消费者(受众)心智中认知的与众不同。战略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不明,等于没有方向;定位不准,等于浪费资源[20]。”“战略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将顾客心智视为战场[21]”认知就是事实,认知影响行动,而品牌就是影响行动的一种力量。所以,制定正确的战略占领武术受众的心智,并建立良好的认知,这是武术品牌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定位的专一性容易在受众的心智中建立定位所期待的认知,若定位方向众多,则根本无法建立应有的认知,因为认知是混乱的,相互之间是干扰的,那么定位也就不能叫定位了[22]。”所以,要想武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品牌,首当其冲的是要进行受众的定位与细分。市场永远有空间,关键是要明确品牌的定位,以大众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准确定位才是武术品牌化的关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23]。联合国大会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15-24岁(包含15和24岁)的一些人,依次推定,儿童的年龄应定在14岁以下。根据年龄这一划分原则,可将武术的受众细分为3大类:未成年人(17岁以下人群)、中青年(18-59岁人群)、老年人(60岁以上的人群)。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武术的需求不同,制定符合其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的武术发展体系,特别是中国正处于老龄化的社会,将武术产业化涉足养老产业就具有非常好的市场;根据性别的划分,可将武术品牌化受众定位在男性和女性,根据男女对武术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体系来达到满足受众的要求。细分市场的规模和价值是制定战略的关键因素,因为受众是多样的,受众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武术的品牌化也必须根据受众的细分而进行不断细分化的趋势,针对受众的不同群体和不同层次需求,分别实施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的特定的传播策略,实现多层次各个击破。
3.2武术品牌的构成
在“21世纪传媒业的发展研讨会”上,雷石东将维亚康姆的发展模式勾勒为ABC三部曲:A(acquire),购买和开发最好的内容;B(brand),创建品牌;C(copyright),对品牌进行严格地版权保护[24]。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软需求”,武术的整体竞争需要依托创新、整合资源和品牌化建设来实现。品牌指的是一种独特的识别体系,它意味着企业在其专长的领域内,通过长期的努力,形成了良好的信誉,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美好的感情,使得消费者形成了对该品牌产品的消费依赖。品牌应包含更高的知名度、更高的美誉度和更高的信任度,以及消费者对企业整体的综合评估,它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25]。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策略,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也可效仿这一举措,武术品牌构成可分为三个步骤:
3.2.1开路先锋,力挺太极
钉子之所能够钉的深,就是因为它是尖的,因为尖才能产生势如破竹的穿透力。同样的道理,集中精力,力达一处,专注于一件事才会做的精细、做的透彻,对于武术的品牌化,太极拳就是充当“钉尖”的角色,以太极拳的品牌化作为武术品牌化建设的开路先锋,以点带面,先以太极拳为突破口,率先实现太极拳的品牌化,“先富带后富”,在太极拳取得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誉度之后,再慢慢带动武术家族整体的综合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循序渐进,由太极拳的品牌化实现武术的品牌化。
3.2.2品牌集群,相得益彰
品牌集群是指品牌的组成个体之间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交相辉映。通过品牌集群可使武术的传播面增幅、受众群扩容,提高武术品牌的竞争力,形成整体优势。
3.2.3文化渲染,百花齐放
由于武术缺乏全面的文化积淀,缺少必要的文化能量,武术学科的主体表现过于单一,未行成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系列文化形态[26]。随着社会的变迁,武术由冷兵器时期的“工具”沦落为娱乐泛化时代的“玩具”,武术正演变为一种越来越远离人群和社会的活动形式,这种发展趋势是可怕的,因为它会引导武术走向毁灭,而在世人眼里,武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因为它承载者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精神、核心价值观”。所以武术的这种远离人群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可怕的。武术是一种“身体的文化[27]”它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本应该是中国人人都精通的身体文化,为每一位中国人所自豪的身体文化,但由于其缺少全面的文化积淀,使其渐渐远离人类的视线,基于此,武术现在需要的是利用优势——其良好的文化基因,充分与其他的学科、领域进行融合,让武术文化与社会多领域文化相互渗透,实现武术文化的延伸,形成“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型系列文化形态,”让武术回归人类的视线,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才能使武术有一个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
3.3武术品牌形象的确立
李源、王岗提出:“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是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个体、群体、民族对中国武术的想象而完成的一种表意实践[28]”并指出:“人是形象的确定者和评价者。”所以中国武术品牌化建设应该确定出一位或一批武术品牌形象“代言人”,以代言人为折射点,向社会大众辐射出最真实最原始中国武术的形象,把中国武术的本真面目还原给社会公众,让中国武术通过塑造正面积极的武术形象重新赢回尊重和期待,只有这样,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空间才会无限广阔。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受住时间的洗礼而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是因为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厚重的文化信仰,而武术现在的发展之所以出现“表面繁华,内核荒凉”的景象,就是因为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对中国文化资源宝库的科学的开发与挖掘,文化才是武术的存在空间,从当下社会的文化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就能正确定位武术的自我存在空间。特别是在娱乐泛化的当代社会,“诚信缺失、信仰缺失[29]”等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而中国武术中的“传统武术道德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信仰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精神危机,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30]”。挖掘和宣扬中国武术的正面良好形象,树立完善中国武术在文化发展进程中优秀文化形象,实现其在文化发展中的正能量,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紧迫任务[31]”。正如王岗所言:“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应该按照文化的发展规律来选择发展道路”。时代在变,品牌形象也要变,这是品牌创新的核心。品牌形象的确立要与时俱进,这样才会令受众引起共鸣,产生必要的影响力。
4 结语
在娱乐泛化的当今社会,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以此博得关注,占据市场空间。作为凸显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武术,也应该开始自己生存空间的扩张与增容。因为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正在消退。本研究从武术的产业化和品牌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武术文化的挖掘与丰盈定位为武术的传播理念,让武术找回自我文化身份的存在感和被认同感,提升中国武术的国家地位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卢锋.娱乐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
[2] 阎志斌.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10).
[3] 美.尼尔·博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4] 法.罗歇·苏著,姜依群译.休闲[M].商务印书馆,1996.
[5] 冯年娣.对竞技武术套路市场化发展的研究[J].科技风,72-73.
[6] 艾泽秀.构建中国武术职业化可持续
发展的理论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329-331.
[7] 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86.
[8] 胡玉玺,任津橘.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理性思考[J].文史哲,106-107.
[9] 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28.
[10]金警钟.实验之谈[J].求是月刊,1936(10):334.
[11]http://news.163.com/14/0923/13/A6R3SMMO00014AED.html.
[12]杨拓新.论大众媒介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J].当代电视,2007,01:88-89.
[13]蔡月飞.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与理念转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1:34-38.
[14]郭玉成,范铜钢.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3(5):80-85.
[15]http://www.dxsbb.com/news/9814.html.
[16]彭国强,唐炎.美国大学休闲体育本科课程体系的特征及启示——以印第安纳大学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4:78-84.
[17]李源,王岗.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内涵与价值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4:28-33.
[18]张慧玲.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07:118-218.
[19]李晓明.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国电视产业品牌[J].电视研究,2008,09:5.
[20]李大成.对立战略与电视品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5.
[2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vtmiti5-TKo2vs88-93W 2nyJG5fGB1zrrjvj0vKI0Qbrvp-V1p3hHI8n_TEZJTUdY_j yF_aZMGRZMSYA4QhVukoBDSFqXrX9m3ZDp3SU1Ne.
[22]曾静平,李培军.大媒体时代我国电视栏目的品牌构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0.
[23]赵化勇.从“频道专业化”到“专业频道品牌化”[J].电视研究,2006,09:5.
[24]陈青.武术学科面临的内缘性障碍与发展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4:34-38.
[25]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J].美中社会和文化,2005 (2):28.
[26]程广云.走出精神危机[J].人文杂志,1999(6):16.
[27]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69.
[28]王岗,王柏利.对中国武术发展“顶层设计”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2:9-14.
作者简介:龚梦玲(1991-),湖北蕲春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Wushu Based on the Age of Pan Entertainment
GONG Meng-ling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China)
Abstract: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this paper carries ou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pan entertainment,studies on the problem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ports industrialization,explores on in the evolution of Wush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an entertainment.The research are about two levels of Wushu,namely,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Wushu and the brand working of Wushu,aiming at achieving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various re⁃sources through the system of the sports industry,and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Wushu through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se of new media means,eventually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ushu.The developing ways of Wush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an entertainment are put forward:1)"the film and television of Wushu"needs the combination of Wushu culture and Wushu action;2)purify⁃ing the adverse accessory el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3)enriching and refactoring Wushu cul⁃ture;4)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entertainment Wushu culture.5)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and of Wusu.
Keywords:pan entertainment;industrialization;br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