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欧亚两种不同的区域合作模式

2016-11-27吴泽林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3期
关键词:互联互通一体化

◎吴泽林



探析欧亚两种不同的区域合作模式

◎吴泽林

摘要:欧洲一体化是从多元走向统一,主要是一个趋同过程。亚洲互联互通是从多元走向共通,主要是一个对接过程。欧洲一体化和亚洲互联互通都是对一定区域内,国与国之间如何进行合作问题的回答,都是在追求人、财、物和智的自由流动并以整体的力量参与到竞争中去。但是,与趋同相比,对接更加符合亚洲区情、更能反映亚洲需求,并且具有政府间性、兼容性和非排他性等特点。

关键词:一体化;互联互通;区域主义

任何区域合作理论的出现与发展都无法脱离对现实的观察与分析,欧洲区域合作理论正是建立在欧洲一体化不断深化与扩展的基础之上的。1950年5 月9日,法国的“舒曼计划”拉开了欧洲一体化的序幕。经过60多年的发展,欧洲一体化被誉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最成功和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先行者和领头羊”。然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暴露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缺陷。这使得亚洲国家开始意识到,亚洲区域合作的方式不能完全照搬欧洲模式,亚洲区域合作理论也不能完全套用欧洲一体化理论。亚洲必须走自己的区域合作道路,构建基于自身实践特色的区域合作理论。

一体化是欧洲区域合作模式理论的“核心”

在既有的理论中,无论是(新)功能主义、(自由)政府间主义、新制度主义、多层治理理论、双层博弈理论,还是关税同盟理论、共同市场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时期的欧洲一体化进行解释和预测。“一体化”(integration)这一概念显然已经成为欧洲区域合作的理论内核。哈斯认为,“一体化”指“说服来自不同国家的政治行为体将它们的效忠、期望和政治活动转向一个新的中心的过程,这个中心的组织机构拥有或要求掌握对已经存在的各民族国家的管辖权。”[1]这一定义明显在于对新的政治中心的强调,并且这一新的政治中心要高于现存的政治实体。欧洲一体化的目标是统一,它试图最终建立一个政治联盟。因此,在从多元走向统一的道路上,它的核心是欧洲各国主权向新的政治中心的逐步让渡,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趋同的过程。这一趋同过程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趋同

主要体现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指标两个方面。1957年签订的《罗马条约》提出,为了确保共同体内部“自由和平等的竞争”,成员国间应实施某些共同的原则和经济政策。对国内税率、竞争规则和财政收入等作出明确规定,在运输政策、贸易政策、经济发展趋势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方面要求各国趋向接近和一致[2]。1986年通过的《单一欧洲法令》致力于消除欧共体中的物质障碍、技术障碍和财政障碍等非关税壁垒,建立一个商品、资本、服务和人员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这其中包括统一成员国之间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简化海关手续、取消外汇管制、建立欧洲汇率体系以及减少各成员国的税收结构和法规上的差异等。统一大市场为建立单一货币提供了基础。1991年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为实现单一货币提出四项趋同标准:物价趋同、政府预算趋同、汇率趋同和长期利率趋同,这四项趋同条件是最终欧元进入正式流通的前提。欧债危机后,当前,欧盟正在向银行业联盟和财政联盟方向进一步发展。

2.司法与内务政策趋同

欧盟司法与内务合作经历了由“国家间”到“共同体”两个阶段。“国家间”阶段以特里夫集团和《申根协定》为标志,“共同体”则始于《马约》将其作为第三支柱,并确定了九大“共同利益”领域。经过《阿姆斯特丹条约》、《尼斯条约》和《里斯本条约》的改革后,通过共同边境政策、共同避难政策、共同移民政策、民事司法合作政策、刑事司法合作政策和警务合作政策等逐渐增强成员国之间的趋同,由“成员国主导的共同体机制”向“欧盟主导的共同体机制”转变。

3.外交与安全政策趋同

拥有统一的欧洲外交政策一直是早期联邦主义者的梦想。随着经济一体化不断取得进展,它正在被逐渐提上日程。虽然它的进展远远滞后于经济一体化,但是,自1970年欧洲政治合作制度设立以来,各方向这一目标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歇。《单一欧洲法令》把这种合作纳入欧共体框架,使之获得稳固的法律基础。《马约》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确立为欧盟三大支柱之一,并提出三个政策工具,即“共同立场”、“联合行动”和“共同声明”[3]。《阿姆斯特丹条约》设置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新增“共同战略”这一政策工具,建立政策计划与早期预警机构。《里斯本条约》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更名为“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并设立欧洲对外行动署。虽然,目前欧洲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仍具有较强的政府间性质,但我们能够看到,其机构建设不断完善,欧盟委员会和高级代表的作用在加强,欧洲仍然在向“用一个声音说话”迈进。

4.构建欧洲身份和认同

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中世纪,到现代直至当代,欧洲认同始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提及。在一体化进程中,欧洲也使用一些超国家意义的象征符号来构建欧洲身份,鼓励欧洲人发展欧洲认同。如,现在使用的欧盟旗帜是早在1955年就由欧洲煤钢共同体设计的会旗,1972年,欧洲理事会开始使用贝多芬的《欢乐颂》作为会歌,欧洲还使用欧盟宪法、欧洲日、欧元、欧洲电影节、欧洲文化月、欧盟地图、欧洲文学奖和欧洲环境年等加强欧洲公民对欧盟的认同和归属感[4],试图构建一种超越国家边界的统一的欧洲身份。

5.外围向中心的趋同

无论是欧共体六国在西欧的扩大,还是冷战之后的东扩,欧共体/欧盟对申请加入者都有相应地条件,如1993年6月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确定的入盟标准,简言之就是民主制度、市场经济,以及遵守欧盟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标准。这些标准作为“欧洲化”力量对于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趋同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互通是亚洲区域合作模式理论的“核心”

亚洲区域合作以“互联互通”(connectivity)为理论内核,走互联互通道路。笔者对“互联互通”的定义是“多个主权国家之间通过沟通和协商在保留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寻找共通性。”亚洲互联互通并不追求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新的政治中心,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通性”的世界,是一条从多元走向共通的道路。它的核心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对接过程。而各国拟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对接的前提。对接有两次,第一次对接是在具有差异性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中间找到契合点和共通点。如斯里兰卡的“马欣达愿景”、土库曼斯坦的“强盛幸福时代”与中国提出的中国梦之间;印尼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和“海上高速公路”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之间;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蒙古提出的“草原之路”与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之间,这些战略或倡议之间虽然在“名”以及一些侧重点方面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有共通之处,都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的努力。当国与国在发展方向上找到契合点和共通点之后,第二次对接就能在具体领域展开,把一国的比较优势与另一国的比较劣势(需求)结合起来,达成合作,形成一种“需求+比较优势”的模式,实现共同发展。与欧洲一体化相比,亚洲互联互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更加符合亚洲区情

欧洲和亚洲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欧洲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起点,很早就开启了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国家损毁严重。但技术、经验和人才并不能被完全消灭。在欧洲联合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欧洲很快恢复、超越战前水平。亚洲国家大部分是在二战后才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主权国家的,基础条件总体较差。发展至今,与欧洲的差距总体来说仍然不小。与此同时,亚洲国家内部的差异性非常大。从国家力量来看,亚洲有世界经济超级规模的中国和日本等大国,也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最贫穷国家的缅甸、尼泊尔、柬埔寨和老挝等小国。从政治体制来看,亚洲国家政治体制多元且变动,并嵌入了长期形成的意识形态对立。从宗教信仰来看,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都在亚洲拥有相当大比重的人口。因此,远低于欧洲发展阶段的区情以及内部较大的差异性决定,亚洲国家在地区合作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在部分领域达成趋同,但大部分领域只能实行对接。

2.更能反映亚洲目前的共同需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亚洲国家普遍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而出路只能是走出亚洲自己的发展道路。为降低外部波动给亚洲地区带来的消极影响,亚洲国家必须加强区域内部整合,促进区域内部需求,提升亚洲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全球竞争力。而互联互通就是在当前形势下亚洲国家共同需要的反映和深化区域整合的关键战略,它有利于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是亚洲合作与持续繁荣的新动力。2013年,亚洲地区内贸易额超过3万亿美元,区域内贸易份额已上升至约54%,但还是不高。要达到更高目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是必经之路,而其中,基础设施联通又是基础和优先项。目前,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合作密切,但完善程度依然不高,特别是一些内陆国家,面临运输和贸易成本高以及资金、技术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制约,并不具备一个良好的贸易与投资环境。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20年以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高达8000亿美元。因此,互联互通,特别是其中的基础设施联通是各国的共同需求。亚洲国家不仅要加强海、陆、空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合作,还要实现油气管道、输电通道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升级改造。这些将有助于沿线各国、各次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提高发展质量和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

3.政府间性

随着欧盟成员国之间逐渐趋同,各国把越来越多的“同”交给超国家机构欧盟。亚洲互联互通强调的是对接,并非要形成一个超国家机制,而是致力于通过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协调、推动各方更加密切地合作,具有政府间性质。这样的政府间合作机制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长年度定期会晤机制,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外交与战略对话、战略经济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等磋商机制。通过这些政府间机制,寻找双方共同利益,对接双方需求,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4.兼容性

谈到“趋同”的问题,就必然产生主次之分。对于欧盟来说,就是非欧盟国家向欧盟趋同,欧盟向欧元区趋同,欧元区向法德趋同。欧盟内部关系就是一种层层趋同的“核心-边缘”关系。而说到“对接”,也会产生谁与谁对接的问题,但对接关系代表两者相互平等,没有主次之分。因此,对接更能体现兼容性。“兼容性”指照顾、考虑和协调各方利益,共生于同一环境中。亚洲互联互通的兼容性可以从机制兼容性和规划兼容性两方面来考察。就机制兼容性而言,中国创设的亚投行注重兼容各方利益,是对既有国际和地区机制的超越。一方面,亚洲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投票权将通过GDP、人口等一系列指标来决定,出资额、股权不再决定投票权。另一方面,中国已明确表示,今后,随着更多国家的参与,中国将会单方面稀释自己的股份。由此看出,新的机制将以各方利益的兼容为主,积极反映各方诉求,而不是追求机制内的金融霸权、话语霸权和规则霸权。就规划兼容性而言,亚洲互联互通所倡导的规划,是兼容各方利益的规划。包括国家间合作规划、地区间合作规划、战略合作规划、伙伴关系发展规划、经贸合作发展规划、产业投资合作规划、外交发展规划和共同行动计划等。这些双边规划既兼顾了各方利益,又能够防止因一国政党更替或政局变换所导致的地区合作的破裂,保证了地区合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机制和规划兼容性体现了亚洲国家坚持无论大国还是小国,皆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和平等相待的合作理念。

5.非排他性

欧洲一体化和亚洲互联互通走的都是经济资源整合的道路。欧洲一体化追求“同”,而自我的“同”是以强调他者的“不同”为前提和基础的。“同”与“不同”共存,“同”就会有意无意地对“不同”设置障碍。因而,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亚洲互联互通追求的“通”以差异性为基础,因此,亚洲互联互通在价值观方面不设置边界,在经济领域也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主张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不应对外设置壁垒,不能损害该地区国家与域外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对接过程对于任何国家的积极参与都是不排斥的。对于任何有利于亚洲地区合作的机制,如TPP、RCEP、中日韩自贸区和亚太自贸区等各种区域和跨区域自贸倡议,以及东盟地区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和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等各种地区安全机制,都认为它们能够对亚洲经济和安全的稳定与发展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且共同发展。

两种模式的联系和区别

欧洲一体化和亚洲互联互通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从功能性的合作入手、从局部领域展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推动区域合作;两者都追求成员国之间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两者都追求以整体的力量参与到世界经济竞争中去。只是,欧洲强调在越来越多“同”的基础之上达到地区整合,消除差异性是“一体化”的前提。因此,在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目标,就会同时确立许多“同”的标准。亚洲互联互通是亚洲对地区合作的本土化理解。亚洲也强调“同”,如都强调消除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推动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但更重视“通”,强调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经由充分的个性化而构成“共通性”的境域,以“共通”实现地区整合。因此,保留差异性是“共通”的前提。

在具有个性特色的个体之间形成“同”,这种“同”是完全脱离原来个体的外在内容,是对个性的磨灭。在具有个性特色的个体之间形成“通”,这种“通”则存在于原来个体之中,是对个性发展的鼓励。存在差异性本来就是世间万物的基本属性,是事物存在的界限。过快地、盲目地和刻意地追求“同”是一种静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虽然可能短期内达到了表面上的“同”的标准,但内部事实上可能问题重重,走向“同而不和”,如欧洲内部始终存在“疑欧”、“脱欧”和“反欧”的声音。“通”是在充分沟通和理解基础之上的一种动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更有可能走向“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阎学通,陈寒溪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1版:549.

[2]李世安,刘丽云等. 欧洲一体化史.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80.

[3]张福昌. 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与前瞻. 欧洲研究,2012,(3):47.

[4]李明明.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象征政治.国际论坛,2009,(4):7-10.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3.022 ■ 编辑:云霞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互联互通一体化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合作发展探讨
基于“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势研究
“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模式探索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