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论语》之感悟

2016-11-27高云山杨麟马晓玲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论语诚信孔子

◇ 文/高云山 杨麟 马晓玲

(高云山系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晓玲系包头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麟系包头市一机一中教师)

中国古人很善于从生活中的细节中发现并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而《论语》便是儒家阐述如何先秦时代中国古人关于修身,齐家乃至治国的基本思想,它不但是孔子的先进而伟大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先秦古人思想意识及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它泽被后世,与时俱进,能够古为今用,给我们现代人以重大启示。时隔三千多年,究竟孔子思想是怎样的,通过《论语》我们可以探其面貌。

一、拨开迷雾看孔子思想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在孔子思想的带动下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封建文明。而究竟他们是怎样将该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甚至是催化剂巩固并延续本阶级的统治,这应该从“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说起,这句话出自于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之口,“半部”一词在引出我们深深的思考的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论语》在利用上的玄机。为何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对于历代统治者也是利弊共存。从《论语》的内容划分,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其二是其政治主张,在第一方面,孔子提出了人在社会中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达到理想社会的愿望,其中不但包括了百姓,士大夫,诸侯,甚至是天子,显然这对于后世急需树立中央集权和君主绝对权威的封建社会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这部分非但能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更起到的是截然相反的作用,因此别有用心的封建统治者对这部分加以抹杀。而后半部分是针对当时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恢复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必须要强化君臣,父子秩序,把父子之间的淳朴的自然感情-“孝”上升到“孝道”的高度,而君臣关系则由“孝”演变为“忠”,曲解了孔子“忠恕思想”里的忠的意义,成为了金字塔形封建等级制的理论依据和钳制人思想的工具。而后世的统治者为掩盖孔子思想的真实性和先进性故意愚民,更有欺世盗名和迎合统治者欢心之辈私自对其思想进行加高和解释,从而使孔子思想变得面目全非,为后人所误解。如:《论语》之中处处渗透着孔子“忠恕”思想,关于“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颜渊篇》,《论语 .卫灵公》都出现过,而《论语.公冶长篇》的一句话为这个字在实践方面作出了更深刻的解释,就是子贡曰:“我无意于人加诸于我,吾亦欲无加诸于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而忠的思想被后来的统治者解释为“忠君”,但是根据孔子思想一以贯之的特点来看“忠”和“恕”之间的关系,忠君思想似乎“恕”跟孔子所言的“忠”无逻辑联系,既然 “恕”是指待人的价值观念,那么“忠”必然是和修身养性的内容有关的,这里的“忠”可其理解为遵循社会道德伦理,让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知道自己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这可以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责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中得到。

由此看来,我们当代人对孔子之意不甚了解,存在很深的误解,主要源于封建统治对其思想狗尾续貂似的解释,以及后世儒学者们的断章取义,加上民主革命时期思想领域拿着孔子思想祭旗似的行为和解放后对孔子污蔑使得孔子的形象遭到丑化,孔子思想遭到妖魔化。而全面认识孔子思想,树立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需要从认知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做起,从认真理解《论语》开始。

二,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做人,待人,做事

《论语》中到大多是这些朴素的、简单易懂的关于人应该怎样做人做事待人待事的道理,针对的是平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和事,很少虚无缥缈的大道理,没有故弄玄虚的做作之感。读后可以感到可以迅速为己所用,感到通过这样平实和朴素的说教竟有如此醍醐灌顶,立竿见影的效果,更感到孔圣人的伟大之处和《论语》非同寻常的精神力量。

(一)做人——仁,忠。

在做人方面,应继承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仁在孔子思想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是爱人,诚信,忠恕,和而不同等人际交往思想的理论基石,也是社会道德对人行善恶好坏的评判标准。

所谓仁即指人要怀着一颗仁者之心,平和之心去感知外物,接纳并包容外物,感化外物。仁者爱人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将对子老人的孝心,对子女的爱心推及至全社会,仁德感化使得人人都能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待人接物,也就应那句老歌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论语 .宪问》里子曰:“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也就是指人爱之人没有多余的忧虑,因为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心怀大爱,放弃小我,堂堂正正做人,于己于人无愧于心,坦荡荡的做人自然没有什么可担心可忧虑的。

所谓“忠”是指要忠于生来本善的人性和社会赋予人的道德要求,是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糅合,让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不至于心乱如麻,知道和从何去是正确的,简化人的思维,塑造人的灵魂,在私欲面前能够克己,在良知的质问下,能从容坦然的回答。在一个正确的价值引导下正衣冠,明德失,知荣辱。而“忠”才是人发自心灵的最好汤药,滋养心灵,治病救人。

(二)待人——诚信,适度原则。

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接人待物中诚信原则的重视程度,他认为诚信和人关系就像车和••的关系,车无••没法行驶,人无诚信即无法立足于社会。同时诚信这一原则是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区别君子小人的重要思想,如: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看来孔子也是把诚信作为定义君子的重要前提。反之没有诚信的那一定是小人了。从诚信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来看几乎是无法一提,尤其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急功近利的似乎走火入魔,就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矛盾日益不可调和的态势下有了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即便是这样也无法从根源上缓解二者矛盾,根源在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而政和刑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还无从得知,至少联系我亲身经历来看,通过“3.15”来对我这个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的成本要远大于我所购买的那个商品的成本。而人无诚信该怎么办孔圣人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论,解决这一问题任重道远。

适度的原则为什么要用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可以将其认为是将亲情,友情,爱情保鲜的秘诀。适度就是刚刚好,不少量不过量,防止“过”和“不及”。这在《中庸》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但是孔子在论语中也时常告诫弟子。看来适度原则在人们处理任何事情上都受用,但在人际交往方面更为明显,就像我们今天的俗语“胶多不粘,话多不甜。”一样。比如:说道感情方面,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两句是圣人告诉我们对待感情既要保持热度又要保持距离,感情才有其合适的生存空间,无论亲情友情,甚至爱情。对家人疏远的话是谓不孝,对朋友疏远的话是谓不义,但凑得过近又会像手里捏沙子,越用力捏沙流走越多,沙越少。

(三)做事——尽力而为,不可强求,留有余地。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亲疏冷热,没有远近薄厚,一切按道义行事。 由此可见这是一种顺应潮流,以不变应万变的做事态度,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也就是本着认真,无公害的原则做事,即便是短期没有收益,久而久之也会发光,会得到周围人的青眼相加。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也就是说,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越俎代庖,不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看过《超人》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能量越大,责任就越大。这是美国人典型的英雄主义思想,其实世上本没有超人,看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超人。于是人们相信能量和责任的正比关系,等量代换后把责任的概念偷换成权力,然后人类社会各领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霸主”,国际社会有霸权主义国家,球场上有球霸,拍戏的有戏霸,争权夺利的同时也抢足了风头。但是他们唯独不知道炙手可热离盛极必衰不远了。人生活在社会中,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需要协助他人,也要他人的协助,再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的基础上,藏锋芒,留余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三、《论语》蕴涵的和谐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语》成书背景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连年征战,旧有的统一的社会规范已经失效,礼乐制度已经不再是天子有效的统治的工具,诸侯可以随意僭越,因此孔子斥之为“天下无道”。这种孕生于社会失范时期的著作包含着一整套关于个人修为、人际关系与社会整合方面的思想, 旨在维护社会秩序,整合社会意识形态,达到社会整体和谐。

两千多年过去了,先秦儒家就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观念和伦理体系流传至今。回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活字印刷顶托“和”字这一场面简直历历在目,叹为观止,至今中外观众在目睹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的同时更是对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文化着迷不已,大大的和字印在了所有人的脑海中,有克己-仁-和这个逻辑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和谐社会建设成功为期不远,就像《论语 .颜渊》所说的那样“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如果每个人对于社会道德有清楚的认识,有向心之力的驱动,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论语》的精神力量也就最好发挥出来了,高度的精神文明辅以现代法律制度的文明,何愁我民不团结,我国家不复兴。

结语:孔子思想从诞生,流行,被歪曲,被压制经历了几千年的曲折过程,今天孔子思想能够通过《论语》重见天日,让人们对其内涵,意义进行发掘和讨论实属不易,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论语》能够完好流传至今这是我们当代学生的幸事,也是炎黄子孙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幸事,而孔子思想的深邃内涵需要我们这些后来人在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传承后世,从而使我们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世代流传。

参考文献:

1、杨伯峻主编《论语流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5

2、张葆全著《论语通译》漓江出版社 2006.7

3、金池主编《论语新译》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9

猜你喜欢

论语诚信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