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大学生”官本位意识

2016-11-26郑文宝孔超戴明清陈莉

关键词:官本位大学生

郑文宝 孔超 戴明清 陈莉

摘要:学界关于官本位的研究十分丰富,但是关于“大学生”的官本位研究却十分少见。受中国文化构型影响,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作为文化构型附属产品的大学生官本位意识,就人性视角而言是不可能被根除的,只能被弱化。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无疑是最佳弱化路径之一,但是具体路径分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有一种方法论视角的宏观掌控,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外儒内道的价值目标培养不失为一正确的方法论视角。

关键词:大学生;官本位;必然;应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5009504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有别于“70后”和“80后”,这批学生出生并成长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市场经济影响更甚。他们思维敏锐、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极为功利化,甚至出现“官本位”偏好。

一、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表现

“官本位”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式出现于学界,它本是一个历史性和政治性术语,但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所谓官本位,既是一种以官位高低作为评判人的价值尺度或以追求官位作为人生最高目标的心理意识,又是一种政治文化。”[1]即,官本位意指以官为核心的一种价值取向和以官为核心的一种客观现象。目前,这种价值取向和客观现象伴随着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推进,不但促成了高校行政化现象出现,更为可怕的是在高校学生中也已经逐渐弥漫开来。

第一,在学生的校园生活方面。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也十分乐于在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中得到锻炼,但是在当前大学校园中却出现一个特殊现象——学生对于各种性质的学生干部乐此不疲,纷纷争当学生干部。55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社团等团体中存在“行政”级别[2]43,各种学生社团已经沦为大学生“权力体验”试验田[2]15。学生争当学生干部不能完全说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对于学生干部趋之若鹜就略显不协调,而事实是学生要么不进班委会、学生会,落得个轻松自在,要么是进了班委会、学生会就非得要当官。“做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已经不再是当代学生的价值主流,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取向显然也是官本位的重要表现之一。

第二,在学生的就业选择方面。就业是学生读书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的现实目标,现在学生选择就业主要有两个取向:一是挣钱,二是做官。在《关于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现状的调查报告》中,57%的受访学生认为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会持续走热,只有17%的学生持反对意见。[3]如果是为了改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实现人生抱负,这种选择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论调:“当上官就是高人一等。”“对极少数通过考公务员的形式去了政府机关上班的‘师兄、师姐佩服之至,有意无意地拿这些学生为榜样。”[4]这种择业取向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于正统价值观而言都是一种扭曲的人生取向,是一种典型的官本位思想。

由上可见,当代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校园学习→就业选择”这套完整的校园生活中无一不充斥着官本位意识取向。这与大学校园的圣洁预期形成巨大反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大学生官本位意识产生的必然性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强调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生物性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个阶段度过得怎样却是由社会性的环境决定的,虽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爱尔维修等人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观点,但只是否定了其机械部分,并没有否定环境对人的影响。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埃里克森理论中的“成年早期”,在心理认知上已经有了独立判断能力,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还在积极主动地寻找、判定各种价值准绳。最能够直接提供给大学生价值准绳的便是大学本身,而当代中国大学恰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官本位意识必然选择的环境影响。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自1982年政府不断提出方案后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至今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原来的各种弊端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中就包括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5]换言之,官本位思想是各个单位(包括各高校在内)的顽疾,这种顽疾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它与中国的“文化构型”息息相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0月第32卷第5期郑文宝,等:刍议“大学生”官本位意识文化构型是指“一种文化的内在精神与文化次项目的整合”[6],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次项目”相互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稳固的文化体系,即文化构型。就中国论阈而言,这一包含“内在精神”和“次项目”在内的文化体系,首推的只能是儒家文化了。儒家文化经过千年传习早已融入中国人骨髓深处,而儒家传统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差等”文化,强调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秩序观念,儒家认为社会失去了秩序便是一切罪恶的开始,甚至会出现“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的怪异现象,事实上孔子创立儒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匡救礼崩乐坏的乱世,力图恢复尊卑有序之“周礼”状况的。先秦儒家的这种等级秩序思想后经汉儒努力成为官方御用学说,不但体现在思想上的独尊儒术,更体现在诸如后世的科举制等各种现实性制度中,从思想到现实、从文化到制度完成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考内容、行为习惯的全方位的规划和养成,对中国人完成一个彻底的文化构型,即凡事都自然而然地从儒家向度思考问题。在这一文化构型体系中“三纲”成为名副其实的“内在精神”,“五常”等伦理德目成为“次项目”,其实众所周知无论是“三纲”还是“五常”等都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中国儒家文化的构型特征也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等级。

在这个以等级为核心的文化构型中,从社会资源拥有到社会财富攫取、从地位高低到权利分配等等诸多方面,都奉行着“官本位”的等级原则,而这一等级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执行方式便是政治(当代语境下谓之曰行政)主导一切。对照这一逻辑分析,中国当代大学依旧传承和演绎着儒学文化的构型模式:当代中国大学行政化特征是举世公认的,行政权力掌控着大学的一切事务,学校的招生、科研、教学、专业设置、职称评定、学术评价等等都是以官为本、唯官是重。上文有述,儒家文化的构型模式是以行政和等级为核心的,所以当代中国高校之中也是级别界分清晰,校长、处长、副处长、教授、副教授……权力、利益甚至是办公条件、话语权都有着严格界分。“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7],学生作为一个“成年早期”的生物人和社会人,无论是从动物本能角度还是从文化自觉角度都会对这一界分有着明确的感知,“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韩非子·难二》),学生在这样的一种文化构型模式下怎能不形成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官”的趋之若鹜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规避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应然视角

“官本位导致高校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偏离”[8]。高校官本位现象的危害已经引起诸如此类的普遍关注,尤其是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是这些研究是专门针对“学校”层面的官本位研究,专门针对“大学生”而不是“大学”的官本位研究却凤毛麟角。①“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存在不仅会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发扬带来消极影响,对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乃至社会公平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9],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重视。

(一)理性认知大学生的官本位意识

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危害其实是不必多言的,学界之所以对其关注不够,不是因为其不具危害性,而是因为相对于“大学”的官本位而言,“大学生”的“官本位”危害更具隐含性和滞后性,不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只是面对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日渐浓郁,我们应该如何审视、对待这一现象,这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在中国特定的文化构型模式之下,大学生滋生官本位意识是一种必然。换言之,大学生官本位意识是中国文化构型的附属产品,要彻底清除大学生的官本位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首先需要将儒家文化构型彻底改变,但是正如亨廷顿所言,“重新确立认同将是一个在政治、社会、体制和文化诸方面长期的、间断的和痛苦的转变过程”[10]147,关键问题是这种彻底转变“迄今还没有获得过成功”[10]147。亨廷顿这是在告诫人们文化构型的改变在短时间内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官本位意识不可以被弱化——根除是不可能的,弱化却具可行性。因为在中国文化构型体系之中,除了等级官本意识之外,还有着一些积极的文化因子,比如人不能消极顺天而要积极有为:

鱼之泳游,禽之翔集,皆其任天者也。人弗敢以圣自尸,抑岂曰同禽鱼之化哉?……故天之所死,尤将生之;天之所愚,尤将哲之;天之所无,尤将有之;天之所乱,尤将治之……任天而无能为,无以为人。(《续春秋左传博议》卷下)

王夫之这是在讲人不但是个生物人,同时更是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只能顺应本能,人是能够化愚为哲、平乱为治的,即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够克服和限制一些先天的人性弱点的。

概言之,就人性视角而言,大学生滋生官本位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短时期根本无法根除,但弱化大学生的官本位意识也是一种必然的可能,甚至可以在短时期收到良好效果。

(二)合理规避大学生的官本位意识

官本位意识究其实质是人的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弱化或规避官本位意识的方式方法会有很多种,但从此视角而言则是帮助人们树立非官本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而无论历史原因还是现今因素,官员阶层所伴随着的利益诱因无疑都会对人们产生影响,在外在条件无法短期改变的条件下,着手于内在因素建设不失为一条良好途径。

官本位意识是一种价值目标和追求,同时也是顺从和趋附人格的具体表现,我们短时期内无法改变文化构型,但是能够通过教育帮助受教者树立独立人格,以对抗顺从、趋附人格,从而弱化大学生的官本位意识。即,就可行性而言,在传统文化构型未变的大前提下,弱化大学生官本位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帮助其树立良性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现实性措施。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独立人格不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狭隘自利,独立人格是自知、自制、自主心理特征的综合,它是与顺从心理相对立的一种人格品行,独立人格的建立能够有效对抗、冲击官本位所依赖的顺从心理,从而达到弱化官本位意识的目的。

早在20多年前,针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就有学者提出:“个性教育向来不被重视,几乎没有有组织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或实践,因而对个性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个性教育的要求,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与集体主义、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每多歧见与误解。”[11]但是时至今日,“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仍然是当代中国教育模式的标志。教条主义、律令主义的教育范式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事半功倍,但是对于这一过程中人的个性雕琢却极为不利,独立人格教育仍任重而道远。

独立人格的具体培养路径学界有许多非常深入的探讨,诸如培养主体性精神、塑造自由成长空间、建立平等的教与学辩证关系等等。这些具体路径分析丰富和细化了独立人格研究的问题域,但是“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12],因为“问题”的解决完全取决于“主义”,百年前那场著名的“问题与主义”论战已经给出了答案。弱化大学生官本位意识,建构独立人格,很多学者将策略和意见直接指向了学校或者学生个人,其实大学作为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整个民族文化的践行者,是不可能从一个大系统中完全孤立出来的。换言之,不论大学生官本位取向形成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单纯指责学校或者学生都是无济于事的。弱化官本位意识,建构独立人格,还需要从方法论的视角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是本文的立论初衷之一。

从方法论视角而言,通过学生独立人格的建构弱化其官本位意识,还需从中国文化构型和当代大学以及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出发。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道、法等文化合理因子为辅的整合体系,鉴于这样的客观文化构型,建构独立人格、弱化大学生官本位意识则需外塑儒家风骨、内修道家真谛——通过“外儒内道”的价值目标的树立和达成,帮助大学生摆脱官本位的依附性人格。

外塑儒家风骨指向的是学生的社会责任,并不是强调学生接受儒家的等级观念。国家培养大学生显然是要求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的。儒家思想秉承积极的入世原则,强调教育个体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语录中》)便是儒生豪气冲天的真实写照——“有志于学者,都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张子语录·语录中》)。儒家文化范式中从来就不缺少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经典论述,“志”“廉”“勤”“谦”等伦理德目彰显的都是如何塑造人性之光芒,“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伦理方法强调的都是如何铁肩担道义。大学培养学生最为根本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儒家文化中这些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思想恰恰能够培养出为社会担当的人才。所以,作为整个社会运转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以及大学生群体,必须外塑儒家风骨才能真正满足社会所需,才能彰显、实现大学及大学生之本源性功能。内修道家真谛强调的是大学在培养学生时需返璞归真,培养学生的学术自由和人格自由。道家思想强调“少欲寡私”,《老子》中有“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七十七章)的经典论述,就是说有余而补不足、利人而不害人、功成不居的大公无私精神才是符合天道的美德,才是一种崇高的人格表现。这种人格淳朴自然,顺应事物自然规律,“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绝无矫揉造作更无急功近利之心,如果大学生都能有如此人格建树,何来“官本位”之争?

外塑儒家风骨、内修道家真谛使得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富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采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天下为己任,以功业为目标;另一方面又受道家哲学熏染,适时地采取超然通达的人生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思想调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变动不居的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洒脱自在,始终不失精神依托”[13]。这样,既能够保证社会所需的功利目标的实现,又能够保证大学本质诉求的达成,在追求社会功利目的的同时又能有效地规避官本位意识的危害。

注释:

①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知网上仅能检索到《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成因、危害及教育对策》《传统“官本位”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就业”与“官本位”夹击的理性思考》三篇专门论述“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学术文章。

参考文献:

[1] 陈宝良.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J].中州学刊,2004(2):5.

[2] 潘露蕾.大学生社团“行政性”消解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3] 关于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调查报告[EB/OL].(20121123) [20160512].http://www.chinagwy.org/html/xwsz/zyxw/201211/21_45436.html.

[4] 李志明.“就业”与“官本位”夹击的理性思考[J].理论月刊,2006(6):104.

[5] 李景鹏.官本位:行政改革的障碍之一[J].学习与探索,2009(5):109.

[6] 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张燕,傅铿,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

[7] 孔超.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温润华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314.

[8] 郑良琴.高校官本位行为意识的不良影响与消除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147.

[9] 卢丽华,邹巍.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成因、危害及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3(1):36.

[10]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47.

[11] 俞啸云,金志坤.论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1990(5):7.

[12]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N].每周评论,19190817(1).

[13] 陈代湘.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J].中州学刊,2004(4):153.

责任编辑:赵玲

猜你喜欢

官本位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校要走出“官本位”的误区
扶贫项目成“伤民产业”根在官本位
高校去行政化才能根治科研“官本位”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为“官本位”撑起一把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