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购物成瘾是一种病?

2016-11-26刘砚青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强迫性购物者冲动

刘砚青

虽然没有这样一种疾病分类,却也并非意味着此类行为就没有任何问题

除了农历春节,诞生于2009年的“双十一”恐怕是少有的能让人守到零点尽情狂欢的节日了。

分分钟破百亿元的交易额和一条条被创造的新纪录让外国人不禁感慨:“赶快忘掉那小小的黑色星期五吧,中国的‘双十一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购物节!”

撑起这个全球之最的,正是一大群时刻高呼要“剁手”,却又比谁都更富战斗力的购物狂们。

有人说,除了快递员,谁也别想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当这些消费达人不断从快递小哥手中接过本不应在购物清单上的“战利品”时,当“剁手党”们收到“你已经超过全国99%网友”的年终账单时,他们也在反思: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了这可怕的购买欲?为什么我总是会犯下冲动消费的错?

有没有购物成瘾这种病

购物狂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这种欲罢不能的“买买买”,到底是不是一种病?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购物成瘾不过是一种调侃,绝大多数人的购买行为都很正常,即使偶尔出现冲动消费或超出预算的状况,也绝对算不上病态。”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综合一科主任闫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临床判定一种行为是否属于病态,有没有影响自身的社会功能、是否被身边的文化和环境所接受,是两个很重要的判定标准。

“目前医学上并没有把购物成瘾、上网成瘾等归到精神类疾病的范畴。”闫俊告诉本刊记者,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辑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以下简称DSM)是全球最常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指导手册,而这种难以受控的冲动购物尚未被列入诊断条目。

虽然没有这样一种疾病分类,却也并非意味着此类行为就没有任何问题。

“正常情况下,我们买的东西都是自己需要或喜欢的,特别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家偶尔冲动消费一两次无需过度紧张。但如果你经常在购物时不考虑物体本身的实用价值,而是完全出于一种要占有它的快乐,不买就十分难熬,那么你有可能已经进入病理性状态。”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卫华介绍,焦虑症、强迫症和躁狂症患者都有可能出现疯狂购物、不计后果消费的行为。

强迫性购物的特征

虽然冲动购物尚未被列入精神类疾病,但这种行为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注意。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一些‘剁手党的表现称为强迫性购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心理咨询师张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国外相关心理研究者对强迫性购物作出的界定标准是:“由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的、价格高昂的购物,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通常由负面情感引起,最终导致社会、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

张轶介绍,强迫性购物往往具备三个核心特征:一是无法抵抗的购买冲动;二是对购物行为失去控制;三是这种持续性的购物行为已经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严重损害。

“强迫性购物最主要的特点是:即使主观上已经不想继续这种过度的购物行为了,但依然无法依靠个人力量主动停止。”她说。

为什么女人更易“中招”

男人们经常感慨:怎么女人的衣橱里总是少一件衣服;而女人也经常会高呼“包”治百病。为什么逛街购物会变成女人们的标签?又有多少女人可能会变成“剁手党”?

2015年10月30日,一项发表在《成瘾》杂志的涉及3.2万人的研究指出:强迫性购物行为的患“病”率大约在5%左右,即每20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购物狂;虽然这个比例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但20岁前后的年轻人和女性却是强迫性购物行为的高发人群。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女人之所以热衷“买买买”,是因为身体自身原因决定女人更容易发脾气和抑郁,所以她们不得不通过购物来宣泄疏解。

人体大脑中有一种叫做血清素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感受生活中的积极与快乐。女性大脑中的血清素受体虽然较男性更多,但可惜的是,女性制造出的血清素要少于男性,这就导致女性更加容易出现低血清素的状态。

低血清素会让人感到情绪低落,而从抑郁症的发病率来看,女性的确高于男性。所以很多女人除了试图借助购买商品来寻找快乐,还会对美食特别是甜食更加偏爱。

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强迫性购物的年龄差异的系统研究,但许多迹象表明,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强迫性购物的影响。

“法国、德国和美国的研究发现,强迫性购物者的平均年龄比普通购物者低8~11岁。”张轶告诉本刊记者。在她看来,年轻人无法抵抗广告的诱惑,缺乏控制消费习惯的能力也许是其中的一个可能原因。

性格导致“买买买”陷入死循环

就算先天条件决定女人更爱购物,但现实生活中也不是每个女人都热衷消费,到底哪些女人会更有“潜质”成为“剁手党”呢?

“强迫性购物虽然没有被列入疾病分类学诊断,但在第五版DSM中有一种叫做冲动控制障碍的精神疾病,特指在过分强烈的欲望驱使下,患者会采取某些不当行为,虽然这些行为可能会被社会规范所不容或对自己造成危害,但他们的行为目的不过是获得自我的心理满足或解除精神上的紧张感。”闫俊表示,强迫性购物的表现与冲动控制障碍存在不少近似之处。

她告诉本刊记者,冲动控制障碍的发病往往与患者个性有直接关系,他们往往较为孤僻、不善于交往,由于缺乏社交活动,只能通过一些较为单一的手段去寻找快乐,如果近期曾遭遇一些外界压力,则有可能出现无法自控的冲动行为。

而强迫性购物者也往往具有类似特点。张轶介绍,这些人在购物前通常都会有压力,他们发现这种压力似乎可以在购物时得到瞬间发泄,然后收获短暂的心情舒畅、轻松和愉悦。

“因为他们在宣泄性购物上的开支超过了自己的预算和承受能力,事后一旦发现这种行为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很多人还是会感到苦恼和后悔。但由于他们大多承受着情绪障碍的折磨,所以即使内心渴望减少这种冲动,却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频率。”张轶说。

她进一步解释说,强迫性购物者经常会陷入“情绪紧张——购物发泄——失望后悔——更加强烈地购物”这种恶性循环。

除性格特点外,还有研究表明,物质依赖或强迫性行为容易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中存在酒瘾、毒瘾、贪食或厌食症、抑郁等问题,其他成员出现强迫性购物的概率就会升高。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父母的强迫性购物倾向与子女的强迫性购物倾向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张轶告诉本刊记者,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热爱购物的家庭常常通过钱或物来奖励孩子的行为,而那些因工作太忙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父母,常用物质补偿孩子的情感缺失,“强迫性购物者很可能从小就习惯了这种物质替代精神的安慰”。

与其“剁手”,不如改变心态

实际上,强迫性购物可以被看作一种对自我价值和身份的追求。具有这种倾向的人通常对自身的价值评价很敏感,他们往往非常渴望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却总认为现实生活事与愿违,经常感到自己距离“理想自我”有很大的差距。

在闫俊看来,生活压力巨大、网络使用频繁等社会现象,可能是导致强迫性购物和冲动控制障碍的重要原因。

“网络虽然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大家的社交圈和活动圈也随之减少。人与人之间不用再频繁见面,很多问题都改在互联网和手机上交流,这就有可能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孤独和自我。如果再加上本身性格内向、缺乏其他的兴趣爱好,一旦遭遇一些外界刺激,不良情绪无法排解,就有可能让一个人试图通过网络购物去宣泄压力。”闫俊说,孤独、无价值感、不被认可和抑郁等负面情绪都有可能让人通过成瘾性的物质和行为去寻求安慰。

鉴于此,闫俊建议,要想摆脱强迫性购物的困扰,就需要多与外界建立联系、和朋友沟通、通过帮助别人、拓展社交的圈子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收获更多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已经无法自控,甚至发展到病态,那肯定还是需要尽早接受心理或药物治疗。”张卫华认为,由于引发冲动控制障碍的原因和疾病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的病例有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如果与焦虑情绪有关,则考虑服用抗焦虑药物,如果与性格有关,则需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

猜你喜欢

强迫性购物者冲动
强迫症——停不下来的执着
超市布局让人变胖
艺术行走
一线城市电商增长瓶颈
虐恋为何总是如影随形
近六成港人强迫性囤货
冲动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他的冲动我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