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哲学基础
2016-11-26杨雄英
杨雄英
摘 要:任何社会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发展总是体现一定的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我国的重要制度。它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实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了更好地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制度自信,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 形成 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确立、完善和发展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客观实践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艰辛探索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成果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它是由近代中华民族命运、人民选择和社会发展规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P12它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学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P5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中强调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一定的时代特征相联系的重要性。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实践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原则与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4]P38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原则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生成与发展作为一个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进行的,也是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三者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中实现的。”[5]P5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能够成功并显示巨大的优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又从中国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实际出发,赋予了其中国特色,实现了发展与超越。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而主体选择主要是指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和方式的选择。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寻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进程中寻求各种解救方案,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在迷暗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最终跨越了“卡夫丁峡谷”,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非常态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实践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亦秉承了近代以来主体选择的目标和方向,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反映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样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心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盼。”[6]P8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最初实践,由于经验缺乏,照搬了苏联模式,但是苏联模式的诸多弊端在中国实践中暴露出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察觉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正确主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从理论上明确区分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在实践中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其他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逐步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过程是遵循社会历史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主体选择结果,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思想。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而社会意识主要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基本国情和具体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邓小平认真分析、总结我国新时期特点,认为我国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是我们现阶段最大的实际,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命题思考怎样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存在,我们需要反映新阶段特征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财产关系、人身关系、阶级和阶层关系等客观社会存在在社会制度层面体现的社会意识。在实际建设中,我们党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它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的。这些制度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共性与中国实际特征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共性指的是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而个性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今天,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形态不止一种模式,可以有而且应该有多样化的模式格局。这才是从根本上符合事物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秉承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又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结合,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形态模式。”[7]P18-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共性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特点,但又区别于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共性的个性体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管长期的,具有普遍性;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是分阶段的,具有特殊性。正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实现了坚持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8]P12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共性特点,比如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等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原则,但并不能完全涵盖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允许与本国实践相结合,并创造适合本国实践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区别的如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存在,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共性与各社会主义国家个性的辩证统一。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人们的突发奇想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建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9]P540这表明人类在创造自己的历史进程时是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过程,而现实的人在创造自己的历史过程中总是从已有的既定的条件下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不是人们的随意建构,而是人们在已有条件下的创造,即人们在生活中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从社会主义制度选择过程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与现实条件辩证统一过程的体现。“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10]P54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选择,正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因子与现实条件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确切地说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同理想、原始公有制、社会结构、重视集体利益行为、民本思想等元素的社会主义因子与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现实条件共同作用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条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确定了历史条件。“我们在充分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基础,这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也不能在一片制度空白中凭空生长出来,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发育成形的。”[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的历史基础上与改革开放时代特色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不是改旗易帜的原则指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与发展过程,并与改革开放现实需求结合起来,逐渐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制度自信,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半月谈,2012(22).
[2]朱宗友.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述评[J].中州学刊,2012(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张艳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范式建构[J].社会主义研究,2013(3).
[6]王成礼.从制度选择到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逻辑[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7]张艳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包心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律[J].科学社会主义,2012(5).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辛鸣.不主张用“中国模式”概括发展实践[N].北京日报,2011-07-25.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