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性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作用
2016-11-26李华
李 华
情境性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作用
李华
【摘 要】情境教学就为参与者体验搭建了舞台,学生可以切身参与、身心融入,在对学习对象体验、认知、接触的基础上,达到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反思和抽象,并将结果付诸行动,大大改善了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性教学 体验 中职德育课
情境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评议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模拟表演过程,从而达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把握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方法的重点是教学情境的设置。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教学情境也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职德育课改革的成果颇丰。笔者所在学校在德育课的课改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成果显著。连续六年,德育课被学校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课;多名德育老师连年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师的自学的一线教师,笔者发现情境性教学一改往日德育课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在德育课中不但能坐得住,还能听得进,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乐学;在课堂之外,学生能学以致用,不仅入脑还入心,真正达到了德育教学树立观念、规范行为的目标。具体的原因和表现分析如下。
情境性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参与者搭建体验的舞台。情境教学的场景、形式、主题、环节、冲突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设计的源泉来源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浓缩、聚焦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借助于情景的开场、演绎、冲突,将学习者带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通过情境的展开,引领学习者体会生活状态,面对社会冲突,遭遇人生挑战,激发生命机能,感受情感起伏,运用人际方法,化解生活矛盾,获得成长。
学习离不开体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目标,它强调的是亲身经历后,对事物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情感和领悟。学习是一个根植于体验的连续过程。知识不断从学习者的体验中产生,并且在体验中加以检验。因此,体验和学习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从某种角度来看,体验和学习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学习可以被视作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内化我们自身观察到的活动而获得学习,这些都建立在我们过去体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撇开了体验来谈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体验不可能被绕过,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事件。学习建立在体验之上,并且是体验的结果。无论有多少学习的外部线索---教师、材料、有趣的机会---学习只能在学生有卷入的体验时才发生,至少要有某种程度上的卷入。这些外部影响只能通过转换学生的体验才能发挥作用。”情境教学就为参与者体验搭建了舞台,学生可以切身参与、身心融入,在对学习对象体验、认知、接触的基础上,达到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反思和抽象,并将结果付诸行动。虽传统讲授法效率高、速度快、过程简洁,但其只认结果、忽略过程,只看目标、忽略目的,只看形式、忽略本质,学习的本意就被遗忘了。学习的本意是促进人的成长,促进生命的变化,没有生命的亲自参与,不可能达到生命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情境教学在德育课堂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感悟,沉淀内化为素质,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情境性学习也是一个适应世界的过程。库伯认为“它发生在所以人类环境,从学校到工厂,从研究实验室到管理会议室,也存在于私人关系和某地杂货店的过道中。它体现在人生的所有阶段,从童年到成年、中年和老年。”情境性学习认为学习本身就是适应,就是适应新的生活。情境性学习注重引导学习者调动身体的全部机能,充分感受和体悟身边的世界、心中的世界、他人的世界、自己的世界。使自己与外界环境形成积极互动,彼此融入,交互作用,这既是体验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适应过程。
今天的中职生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变化不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容易使中职生思想动摇,价值多元,加大了中职生探索人生、选择人生的责任和代价。从积极意义来说,每一个中职生都必须做出生活的选择,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对他们的前途的可能性和潜力保持一份不竭的追求和期待。体验式学习强调从积极意义方面协助学习者适应环境的改变,改变自己旧有的模式,适应各种可能性,让自己潜力得到发挥。这不仅仅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者在研究与思索中领悟知识,在个性化的探究活动中理解知识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让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学习方式。
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引入了一个小活动《撕思人生》。活动前,给每一位学生发一条长100厘米,宽2厘米的报纸条,向学生讲明纸条含义及游戏规则:纸条代表着我们一天所拥有的时间-----24小时,请大家按照我所说的内容从纸条上撕去相应的时间段。活动中,老师指导学生从纸条上撕去睡觉、吃饭、看电视、玩游戏、踢足球、聊天、发呆......然后请大家看看自己手中的纸条还剩多少?请大家继续往下撕,把非学习时间统统撕下去,完成的同学请举起“学习时间”看一下,自己每天究竟有多少时间在学习中度过?最后与原始大小的纸条对比一下,更直观的看看手中的这个纸条与原来纸条的差距,与大家分享感受。
学生感触颇深,一个学生说:“我说我的时间都哪里去了,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规划时间,但是总还是找不到整块的时间来学习。今天我明白了,我排了太多琐碎的事情在学习的前面,总是觉得把这些都做完了才能投入学习。后来通过和大家的讨论,我明白了以前这种管理时间的方式不恰当。其实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差别就在如何计划并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情境性教学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为对象,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能动的回味、反思与体味。这人说:人生没有彩排,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们认为人生离不开思考,情境性教学是借助于回放、重播别人的、自己的过往人生,强化对生命的探索与反思,以此保证我们今后的人生脚步更坚实,更有力。
参考文献:
[1]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04).
[2]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库伯著,王灿明等译.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田国秀.团体心理游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大连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