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通学院校园文学与昭通作家培养关系探究

2016-11-26杨梦媛

长江丛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

杨梦媛 夏 玲



昭通学院校园文学与昭通作家培养关系探究

杨梦媛夏玲

【摘 要】昭通学院拥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特别是文学教育传统深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昭通学院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昭通作家群”成长的土壤;学院深厚的校园文化传统,薪火相传成为了孕育“昭通作家群”生生不息的种子;“昭通作家群”的形成与昭通学院息息相关。

【关键词】昭通学院 昭通作家群 形成原因 作家摇篮

“昭通学院是一所省属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创设的师范传习所,其后又历经了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昭通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昭通师范专科学校,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1]

“神奇乌蒙不仅赋予了昭通学院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也给予了这所大学的文学教育增添了更多的灵气和神韵,37年的办学历程构筑了孕育昭通作家群的文学教育基础和人才培养条件,为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昭通学院校园文学对昭通文学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推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昭通学院校园文学对于昭通作家群的生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学应包括该学校的课堂文学教育、师生文学创作、学校文学社团活动和与该校相关的作家作品研究。昭通学院校园文学和昭通作家群同时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后,以昭通学院毕业学生为骨干雨后春笋般在昭通各县区辐射发展出了三十多个文学社团。进入新世纪,从昭通学院走向文坛的昭通作家崭露头角,昭通学院不断涌现文学新秀,昭通学院已经成为昭通作家群的摇篮。

一、昭通学院校园文学助推昭通文学现象产生发展

昭通文学现象和昭通学院的校园文学社团有着同步发展的密切联系,昭通作家群的主要成员都曾经担任过昭通学院文学社团的指导老师和文学顾问,昭通学院成为昭通众多知名作家成长的起点,一些昭通作家的起步和昭通学院校园文学社团的熏陶和培养直接相关。

八十年代,昭通学院云集了曾令云、陈孝宁、周天忠、卢开镰、钟玉芬、李骞、宋家宏、黄玲、胡性能、傅泽刚、刘廉昌、邓清海、杨昭、杨家柱等大批热爱文学的教师,受全国性的文学高潮的影响,这些教师在教学之余,除了自己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外,还于一九八二年秋天,扶持和指导学生中的文学爱好者成立了野草文学社,起初野草文学社只是中文系一个班级的社团,后来逐步发展为全校各系文学爱好者的文学社团,文学社团逐渐成为昭通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野草这颗稚嫩的树苗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学生们在校园里开展读书活动、出墙报、办手抄报、出油印小报,教师们也悉心指导学生们开展各种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为学生开文学讲座,发现和辅导文学尖子,在校园浓厚的文学氛围熏陶下,昭通学院先后产生了茂林、拓荒、秋雁、星火、心潮、南星、方式、黄土地、青铜器、男子汉等十多个文学社团,参加文学社成为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

经过几年的积淀,到了八十年代末,昭通学院教师傅泽刚、黄玲、胡性能等人开始在省级刊物发表文学作品,成为后来形成的昭通作家群的中坚力量,而他们指导的文学社成员雷平阳、樊忠慰等人也开始发表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文学大潮在全国退潮后,昭通学院师生依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文学阵地。昭通学院继续重视和关心校园文学发展,师生习文弄墨之风依然绵延,以中文系教师为核心力量的文学创作队伍不断提升自身文学创作实力,还形成了一只文学教练团队,对学生文学创作进行长期指导,坚持开展各种各样的全校性文学创作讲座、作品研讨、文学沙龙等活动,经常邀请省内外著名作家诗人到校开展各种文学讲座。

学校学生中文学爱好者众多,学生课余进行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学生创办的文学社团增加到了50多个,校园文学报刊次第纷呈,其中《守望者》于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文学报刊”之一。同时,从师专毕业后走向社会的文学社团成员,还在工作所在地成立了大家、荒原、山里人、乌蒙诗草、山那边、自留地等一百多个文学社团,以昭通学院为主力的文学爱好者将文学社团辐射到了昭通各县和许多乡镇,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到昭通的大山大水,为昭通文学现象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这些文学社团的许多主要组织者也成为昭通作家群中的后起之秀。

二、昭通学院文学人才群生现象

进入新世纪后,昭通作家群在当代文坛异军突起,昭通学院人在昭通作家中成为中坚力量。和省内外同级大专院校相比较,昭通学院文学人才群生现象特别突出。昭通作家群目前在全国已经有一定的影响,而昭通作家群的重要骨干或代表人物,曾令云、宋家宏、夏天敏、黄玲、李骞、胡性能、雷平阳、樊忠慰、孙世祥、傅泽刚、杨昭、夏吟、吕翼、沈洋、刘平勇等作家诗人,均系出于昭通学院。一所专科学校走出了如此众多的作家这在全省全国都比较少见。

而且这些作家诗人们还表现出了相当强的创作实力,毕业于昭通学院的夏天敏、雷平阳已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曾在昭通学院任教的李骞、黄玲获得过骏马奖,师专毕业生樊忠慰获得王中文化奖、孙世祥获得汉语贡献奖,师专现在校教师杨昭获得滇池文学奖和高黎贡文学奖。此外,宋家宏、胡性能、傅泽刚、夏吟、吕翼等人文学著述丰富,作品频繁登上重量级文学刊物,获得省市政府文学奖,曾在昭通学院任教的教师和曾在昭通学院就读的学生已经有十二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昭通学院校园文学文体和风格的多样性

在昭通学院校园文学起步的八十年代,师生中诗歌写作者众多,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昭通学院诗歌写作者依然保持强大阵容,但总体呈多种文体齐头并进发展的趋势。

昭通学院诗歌创作影响较大,云南著名诗人傅泽刚在《昭通学院30年校园文学作品集》所作的序言中认为:“雷平阳是诗才,樊忠慰是天才,孙世祥是怪才。尊贵的缪斯,把三个才全部馈赠昭通学院,真是文学的传奇,这是昭通学院的造化,有了这三个名字,我想说,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找不出第二个如此文学的师专,在本科院校也是少有的,此外,曾经和现在师专任教的傅泽刚、李骞、夏吟等人在诗歌创作上也有丰富的成绩,他们还带动了一大批已经毕业的师专学生坚持从事诗歌创作。

小说写作也是师专校园文学的强项,曾令云、夏天敏、胡性能、杨昭、沈洋、吕翼、刘平勇等人的小说写作近年来都保持了持续旺盛的创作势头,作品在省级、国家级刊物持续亮相。文学评论的写作是昭通学院校园文学的又一特点,在昭通文学起步的八十年代,宋家宏、周天忠、刘廉昌等教师就对昭通的文学写作者进行了持续的跟踪关注,许多在文学上刚刚起步的写作者在写作之初,都得到了昭通学院文学专业教师的评点和鼓励,一些不是昭通学院毕业的文学写作者邹长铭、蒋仲文、陈衍强等人也和师专教师有过较多的交流。

昭通学院师生对多种写作文体都能熟练掌握,如诗人雷平阳除了诗歌有广泛的影响外,他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也有很广泛的影响;女作家黄玲既是一位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同时她的小说和散文也写得非常好;女诗人夏吟除了写诗外,散文、评论和小说等文体也多有涉猎;诗人傅泽刚近年主要创作体裁转到中短篇小说上,作品也频频发表于文学核心刊物。

昭通学院校园文学在以乡土题材为主的情况下,也不乏校园、城市、官场、军事、历史、文化等多样化题材的作品。有地域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受地域限制影响的文学作品。从文本风格上看,昭通学院校园文学中有部分使用方言写作的乡土风味文本,更多的文本则是使用普通话创作。从作品的创作手法来说,有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有许多作品有一定实验性,作者有进行先锋探索的尝试,在创作方法上有走向多元化的努力。

四、结语

昭通学院以校园文学活动为突破口、切入点,开辟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文化建设,也是昭通学院的一个办学特色。昭通学院校园文学氛围的营造,除了确实培养出了众多有影响的作家外,更为深远的影响是通过文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为素质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文学在昭通学院培养人才上,起到了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作用。

目前,昭通作家群已经成为昭通市的一张名片,昭通文学的影响力在昭通的地域文化建设中已经不可忽视,昭通文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昭通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也将发挥积极作用,昭通文学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影响还将更为深远,昭通学院应该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学的作用,成为外界了解昭通作家群的一个窗口,成为昭通文学现象持续发展的依托,成为昭通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中心。

参考文献:

[1]杨梦媛,郭冬勇,张伟.地方院校如何成为培育地方作家群的摇篮——昭通学院与昭通作家培养关系探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5(1).

[2]孙胜男.校园文学活动的开展方略及意义[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6).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昭通学院)

作者简介:杨梦媛(1970-),女,云南昭通人,云南省昭通市昭通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近现代文学及编辑学研究;夏玲(1968-),女,云南昭通人,副教授,云南省昭通市昭通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文学、地方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学研究的作用与意义”。项目编号为:2014Y504。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浅析产后抑郁症的形成原因与心理护理
浅谈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中学习后进生转化的几点思考
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探析
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几点尝试
中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