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官城西春草芳——论闲散在杜甫草堂时期诗歌中的表现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杜甫

何 荣



锦官城西春草芳——论闲散在杜甫草堂时期诗歌中的表现

何荣

【摘 要】寓居草堂时期杜甫诗歌特征发生明显变化。杜甫此时诗风以恬淡宁静、清新自然为主。本文试就此加以论述,来探讨杜甫草堂前期诗歌作品的特质。

【关键词】杜甫 宁静恬淡 疏散自在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进雕赋表》)的家庭,他毕生心系朝阙,“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祭远祖当阳君文》)。杜甫也曾梦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庙堂,但终未能如愿。他对于朝阙的关心与惦念是终其一生的,所谓“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然在草堂寓居的前期,不难从其诗歌中看到一种宁静与闲散、自在与疏放,杜甫的心暂时归向了自然。

天宝十四载(755)冬,安史之乱爆发。肃宗至德元载(756),杜甫往来于白水、奉先、鄜州之间。乾元二年(759),杜甫长别西京,前往秦州、同谷。此时的秦州是“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并非杜甫所期冀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年冬,杜甫自同谷入蜀至成都,作《成都府》: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处于战乱中的诗人,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困顿,局促不安。位于蜀中的成都在杜甫眼中是相对安定的,于是诗人携家迁往成都府。对长期处于战乱中的人来说,势必会有自保之心,这是无可厚非的。为了个人安全考虑,诗人决定寓居成都。但对于有着恋阙之思的杜甫来说,虽有安居栖身之所,但又怎能将国家危亡弃之不顾?因此,初至成都的他在诗歌创作中有着悲苦的色彩。刘会孟评此诗曰:“‘游子日月长’,‘中原杳茫茫’,悲凉愤怨,读之黯然。”[1](p725)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成都依靠友人于城西营建草堂,自此卜居于浣花溪边。草堂建成之时,杜甫作《堂成》,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堂成》

杜甫以“燕定新巢”喻己之携妻牵子卜居草堂,于乱中找寻到一栖身之地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罗大经《鹤林玉露》云:“盖因鸟飞燕语,而喜己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1](p736)寓居成都的杜甫,卜居草堂,结束了此前流亡奔波的生活,有“燕定新巢”之乐。然战争频仍、国家危亡时时牵动着杜甫那远在蜀中的敏感之心。此时杜甫仍有所不堪者,其忧国念怀,思乡之情并未减退,诗中仍有不少愁苦之语。“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六七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恨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绝句漫兴九首》其一)。仇兆熬《杜诗祥注》云:“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犹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1](p778)

上元二年(761),杜甫于成都无可依仗,居于草堂时,亦间往新津、青城,往来谋食。自古以来,诗人咏物多以托物寓意为主,“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2](p328)。杜甫正是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六翮曾经剪,孤飞卒未高。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鸂鶒》)杜甫以困身牢笼的鸂鶒自比,“六翮曾剪”、“孤飞未高”的鸂鶒又何来的“鹰隼之虑”。居于草堂的诗人,虽生活相对稳定闲适,但寓居时日之多,好似困身于牢笼之鸂鶒,抱负无法伸展,济世之策无用。虽有“留滞莫辞劳”之语,但一“且无”却将诗人无可奈何之情表露无遗,郁郁戚戚之心见于言外。他如“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恶树》)、“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病柏》)、“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枯棕》)。亦应看到,这些咏物诗有一值得关注的现象,就其所作诗歌题目而言有《恶树》、《病柏》、《枯楠》、《枯棕》等。就其所采用的意象而言,多以“恶”、“病”、“枯”、“悲”、“小”、“瘦”加以描写。叶梦得《石林诗话》云:“杜子美《病柏》、《病桔》、《枯棕》、《枯楠》四诗,皆兴当时事。《病柏》当为明皇作,与《杜鹃行》同意。《枯棕》比民之残困,则其篇中自言矣……自汉魏以来,诗人用意深远,不失古风,为此公为然,不但言语之工也”[3](p414)。

自安史乱起,安史叛军不断侵城扰掠,继而大食、波斯、吐蕃、党项也相继来寇。据《旧唐书》记载,自乾元元年起,相州、魏州、洛阳、凤翔等州县相继失陷。同时亦有内乱发生,如《旧唐书》记载“(乾元三年四月)戊申,襄州军乱,杀节都使史翽,部将张维瑾据州叛。”[4](p259)此时的唐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战争频仍。正是在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下,客居成都浣花溪旁的杜甫,远离战火,生活相对稳定惬意。面对着草堂周围的青山绿水,蝶飞蜂绕,青草繁花,诗人的心情亦逐渐趋于静谧。生活相对安定的诗人笔下已不见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的凄惨悲苦之声。

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洛斯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类生存于世间,有其对外界的心理需要。在此,马洛斯认为人类的需要分为七层,即所谓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以及对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他认为七种需要中何种需要处于主导地位是由“任何一种欲望浮现于意识中的或然性,取决于其他更具优势的欲望的满足或者不满足状态。”[5](p30)对于杜甫而言,在经历了十年长安困守、五年奔波流亡的生活磨难后,草堂的建成无疑使之生活发生转变。此前的他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困顿局促生活,当处于一种生活相对稳定的态势中,杜甫已不再期望安全、归属的需要了。

草堂虽处于“幽栖地僻经过少”之地,但仍不乏往来于此的宾客。春水绕舍,群鸥相伴,花香鸟语时时陪伴着寓居此处的诗人。卜居草堂的杜甫生活仍旧清贫,“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草堂即事》),但诗人的心情却是愉悦的。面对草堂周围优美的风景与闲适自得的生活,杜甫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审美的需要。卜居浣花溪旁的杜甫,陶醉于平和静谧的生活之中,体悟着万物生灵,享受着浣花溪的宁静之美: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其一》

“澄江平岸”、“幽树晚花”、“细雨鱼儿”、“微风燕斜”何等惬意,叶梦得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由天然之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3](p431)诗人客居于此,异乡的风土美景令人陶醉,以往生活的悲辛已不复存在,此时的诗人又何所不适呢?其所不堪者也只有老病而已。此时杜甫的生活是“嗜酒爱风竹,卜居比林泉”(《寄题江外草堂》)。杜甫的闲饮闲吟、醉酒山林是其精神上与之前长安困守、流亡奔波时期关心社稷民生状态的相脱离,是其对于生活的审美享受。但亦应看到“身逢尧舜君,不忍永诀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杜甫草堂时期诗中的“醉”亦有其内心苦闷无法排遣之原因,惟有借酒销愁而已,如其所作《可惜》: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所谓借酒宽心,以诗遣兴,自比陶潜,乃宽慰之语。李天生云:“烈士暮年,壮心未已,诗中一片牢骚感寄,当于言外得之”[6](p174)。

卜居草堂,结束了诗人漂泊动荡的生活。与其不断往来与白水、奉先、鄜州的奔波生活相比,生活相对安定,此前的局促不安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心情的愉悦闲逸。诗,感于心而言于外。卜居浣花溪边的杜甫,于前期创作了大量描写草堂风物的诗歌作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卜居》)、“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田舍》)、“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此时此刻,诗人笔下的草木变得生机勃勃,虫鸣鸟叫亦有了昂然生趣,一切都是如此和谐美好。林塘之幽见心之宁静,清曲抱村何等轻快。

同时,还有一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大量绝句的产生。诗人于此时多以绝句表达其欢快闲适的生活状态:“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江畔寻花七绝句·其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寻花七绝句·其五》)于这些诗中亦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诗人是喜欢春天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寻花七绝句》其六),春天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富于生命力,同时又如此富有灵性。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2](p245)正因诗人满眼生机,满心欢快,才能出现与此前风格不同的诗歌作品,一切都是诗人心之所向。杜甫此时的绝句创作不是偶然而为之,而是其于田园生活中生发的,是其寓居成都,生活相对稳定、惬意、恬淡的诗人,表现相对疏散心绪的别样创作。

作为一个“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二十》其二十)的文人,此时的杜甫虽有大量闲适诗歌作品,但这并未脱离杜诗之精神,并非是肆意的纵情山水。正如马茂元在其《谈杜甫七言绝句的特色》一文中曾说:“倘若不是把某一首诗孤立地来看,杜甫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总是和忧念时局、忧念人民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杜甫对草堂景物的描写,和‘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的辋川题咏,有着本质的不同”[8](p56)。

参考文献:

[1]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齐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马洛斯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郭曾炘.读杜劄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马茂元.马茂元说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作者简介:何荣(1979-),女,文学硕士,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大学语文部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基础写作。

猜你喜欢

杜甫
忆杜甫-秋兴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诗
《杜甫 秋兴一首》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初探杜甫诗歌中的思想体现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