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米德的“自我”解析虚拟社区的社会互动及其特点

2016-11-26杨学明阮殿华杨映竹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米德虚拟社区云南大学

杨学明 阮殿华 杨映竹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从米德的“自我”解析虚拟社区的社会互动及其特点

杨学明 阮殿华 杨映竹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犹如空气般存在于生活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而造就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虚拟社区。本文依据G.H.米德对“自我”概念的理解探析虚拟社区的社会互动,为社会成员在虚、实社区间的角色转换提供指导。在此,以互动焦点为辨别标准,将虚拟社区的互动方式区分为:“主我型互动”和“他我型互动”。同时,还呈现出以下特点:信息暴露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并存、理性和非理性并存、道德相对主义、去中心化。

虚拟社区;社会互动;主我型社会互动;他我型社会互动

现实社会中,互联网犹如空气般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成员的生活观念和生存方式,而且还为人们提供通过精神交往体验“数字化生存”的机会。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正是它造就了强调具有“精神共同体”属性的“虚拟社区”。那么,与现实社区相比,虚拟社区有怎样的互动方式与特点呢?

1 虚拟社区的社会互动

在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无法直接、面对面地沟通互动,社区成员是一些“看不见的群体”,以网络ID的形式进入社区,具有很强的匿名性和符号性。当然,这种关系结构不仅存在于虚拟空间之中,经过长时间地接触,成员间产生信任感,线上的互动会随之转换到线下。由此可见,虚、实社区转换的关键在于虚拟社区成员间是否产生信任感。

显然,虚拟社区的互动内容较为复杂,若以具体的互动内容作为辨别标准,则难以做到综合性和穷尽性。故而,依G.H.米德对“自我”概念的解释,选择以互动焦点作为辨别标准,将虚拟社区的互动方式区分为“主我型互动”和“他我型互动”。G. H. 米德认为,主我只存在于同一社会群体的关系之中,主我只有同他人和社会建立起相互关系才是现实的。“主我型互动”,以自己为出发点,社会互动围绕着“主我”进行,“是个人对外在于个体的客观现实的内化或主观解释”。在互动过程中,互动发起者是为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此来满足个人需求。因而,最终会形成以“主我”为中心的社会互动圈。“他我型互动”,则以他人作为出发点,社会互动围绕“他我”进行,针对他人做出的社会行动将自己这个主体放在客体的位置,然后以自认为的“理性”态度评价他人,给他人建议,他者又据此做出相应的回复。循环往复,最终会形成以“他我”为中心的社会互动圈。与“主我型互动”不同的是,此类互动方式,更多是以满足他人需要为目的。无论何种互动方式,虚拟社区的用户都以文字、符号、语言作为中介,是一种使用语言进行互动的行为,又可以将其称之为言语互动。然而,实现有效地言语互动需遵循四个要求:可领会性要求、真实性要求、真诚性要求和正确性要求。①简而言之,互动过程中使用的表达工具应处于双方可理解的范畴之内,以便于互相理解。由此可见,虚、实社区转换的另一关键在于虚拟社区社会互动是否满足言语互动的有效性要求。

2 虚拟社区社会互动的特点

依虚拟社区互动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社区社会身份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符号性使得人际互动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2.1 信息暴露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并存。在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以网络ID的形式进入,是一些“看不见的群体”,社区身份没有实质意义,并未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全部个人信息。因此,在互动过程中暴露的事件内容、事件过程是一种相对主义的信息暴露,个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得到一定程度的隐藏。然而,针对事件主体的信息暴露则是绝对主义暴露,个人的现实生活会因此从后台转向前台,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2.2 理性与非理性并存。依互动内容,虚拟社区的互动大致有:提供具体建议、表达情感关心、做出道德评判、宣泄个人情绪。前三者可视作是理性互动,为楼主的行动、决策提供参考或精神支持。然而,理性互动又可细分为“主观理性互动”和“客观理性互动”:前者意指每一个体都根据自我设定的目标对各种事物做出独立的主观价值判断,并依据这种判断来做出相应的互动行为;后者则认为人类行为的客观结果总是有利于最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理性,理性人假设和有限理性人假设其实都是一种客观理性假设。②最后一种角色,则纯粹是情绪状态的表达,对楼主没有帮助,是非理性的互动行为。当然,随着社区成员的深入接触,理性互动与非理性互动能够相互转换。

2.3 道德相对主义。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体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约束。当个体违背它们,出现越轨行为时,必将遭受来自社会和内心的压力,并逐渐被边缘化。但是,虚拟社区的匿名性则致使个体存有“缺场”之感,认为无需为行为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约束力,从而呈现出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的状态。

2.4 去中心化。现实社区遵循韦伯的“法理型统治”,形成以权力互动为核心、等级严明的“科层制”。虚拟社区则恰巧相反。社区主体权威意识淡薄,以自由、平等的方式进行互动,随之形成的社会关系去中心化,没有中心感。而且,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③,互动对象的选择也极为随意。这意味着,虚拟社区难以形成稳固的互动结构,人际关系较为松散。

[1]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6).

[2] 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

[3] 王彦斌.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一项关于组织认同的测量思路与量表设计及其结果[J].社会,2007(6).

注解:

①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第360页.

② 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③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292页.

杨学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4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学。阮殿华,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杨映竹,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

C912

A

1672-5832(2016)03-0277-01

猜你喜欢

米德虚拟社区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论文版权授权确认书
云南大学百年校庆启动仪式举行
其米德策耶:《论语》属于全世界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Take Necess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hildren
狗“开”拖拉机撞死农场主
拯救人肉炸弹
虚拟社区网络行为与网络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