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2016-11-26蔡巧玲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视界师生关系主体

蔡巧玲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蔡巧玲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当前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局限于主体性框架中,无法走出“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误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教育提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两者构成了"主体一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强调教师和学生是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体,他们都具有各自独立的人格特质,师生主体间交往是平等的交往,师生主体间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对传统师生关系进行了修正。

1 主体间性的产生及意义

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中产生的。其发展经历了古希腊本体论哲学中的借贷主体论,笛卡儿时期的认识论,康德、费希特体系的先验主体论和谢林、黑格尔体系的绝对主体论,最终发展为胡塞尔、哈贝马斯等人提出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主体间性哲学试图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分离和对立结合起来.主体间性作为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强调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交流与对话,它超越主、客体的对立和控制,强调多极主体的共生性,平等性,和谐性。

2 构建新的师生关系——师生主体间互动

新的师生关系的实质是主体间关系,而不是主客关系,传统的主体哲学将师生关系看成主客关系实际上是异化了师生关系的本质。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师生任何时候都是主体,学生在认识教师及其教育教学内容时是主体,在被教师认识和教育时也是主体。教师在认识和指导学生时是主体,在被学生认识和影响时也是主体。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是共生共存的,缺少了任何一个主体,就不能形成主体间关系。而师生主体间互动是指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通过理解与对话,对其共同的课程文本达成一种非强迫性的共识,从而实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与经验共享。师生主体间互动不仅是一种教育关系,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或“双主体论”这两个观点也肯定了教学活动中所有人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一致。

3 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实现

3.1 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前提——民主与平等。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前提。教师和学生是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体,他们都具有各自独立的人格特质,所以师生主体间交往是平等的交往,师生主体间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世界,完全把学生当作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当成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只有在这种民主与平等的关系中,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彰显。

3.2 师生主体间互动的条件——倾听与理解。倾听是理解的一种方式,是对话的一种态度,是学习的一种能力,是真正理解生命内涵和平等接纳学生的条件。其意义在于以言说者的声音撞击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情感需要在共鸣中得到释放,以言说者的声音撞击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在撞击中闪现火花,释放新质。

师生主体间互动是以理解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不是一方战胜另一方,一方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另一方的过程,而是促进教学主体间不断地达成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教学主体间的相互理解括:(1)教师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精神整体进行交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以朋友式的“人格相遇”引导他,帮助他。(2)学生理解教师,不仅理解教师的意图、目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而且把教师作为一个与他同样具有个性、精神真实的人而接纳他和尊重他。(3)教学主体间就某一课程文本要达成共同的理解,在不能达成共同理解的情况下,也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教学主体的自我理解,即由于个体对知识的理解总带有自己生活经验的痕迹,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主体间相互倾听和诉说时,要审视他人的见解和观点,又要检验和反观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个体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并在积极吸纳他人的合理性和不断地自我修正中实现自我发展,要实现师生主体间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倾听和理解为基础,教师和学生要理解知识,理解他人对知识的解释及他人为何对知识作出如此解释的同时,还要在对教育内容的共同解释中实现理解。只有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倾听与理解中,才能实现教育的真义,教育才能完成自由主体培养和推动人类文明的双重使命。

3.3 师生主体间互动的过程——对话与交往。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往。对话是指教学主体之间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在对话情境中,知识不再是教师以独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静态的书面内容,而是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在于提供不断创生的起点,从而师生关系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被认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主体共同步入平等的“我——你”关系,是作为与“我”围绕共同话题充分交流的“你”。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相互投入,共同在场,互相包容,双方都能敞开各自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倾听、言谈,在相互接纳与相互敞开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

3.4 师生主体间互动的结果——共识。师生主体间互动教学的最终归宿,不是某个主体去发现和恢复课程文本的原意,也不是直接追随教学主体的权威言说,而是师生在不断进行的教学对话中,不断地走出自己原有的狭隘“视界”,获得对知识世界,课程意义,人生情感等多方面,多层次和创造性的理解,使自己的原有“视界”与课程文本的历史“视界”以及其他教学主体的现实“视界”相互指证,相互确认,在教学对话主体的相互指证,相互检视和自我反思中,实现文本作者的“视界”,教师的“视界”,学生的“视界”的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视界”,这样就达成共识。

[1] 彭梅.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新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4期.

[2]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5)

[3] 刘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J].科技展望.2014(22)

[4]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5] 吴岳军.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J].教师教育研究.2010(02)

蔡巧玲,性别:女,学位:硕士,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G456

A

1672-5832(2016)03-0263-01

猜你喜欢

视界师生关系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论碳审计主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机视界
视界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