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分析
2016-11-26张芳芳
张芳芳
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分析
张芳芳
【摘 要】新时代教学背景的不断变化推进了教师新的培养方式,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研究理念和反思能力。所以本文针对该形势下的教学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意义,并构建培养反思型教师的相关模式。
【关键词】反思性 教学 反思型 教师
一、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主要是主体行为产生的,人们面对相关问题能呈现主动意识,无论在思想变化、行为条件以及个人品质上,都形成一种复杂性的常规过程。反思行为的逻辑性比较复杂,在培养期间,需要理性思维进行指导[1]。所以,反思行为的产生本身是一种自我探讨过程,产生的反思性教学存在三种理解。第一,反思性教学是一种理性思考,教师在教学期间,不仅要对相关问题、意义进行思考,同时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在利用理性思维形式上,还要利用逻辑思维以及判断能力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反思意识。第二,反思性教学还能促进教学速度,是教师思想意识以及教学实践的结合方式。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能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找出教学期间的不足,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来解决。第三,利用专业知识来对反思教学进行理解,并把握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方式。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作用
反思性教学促进了教学实践的产生,反思性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并以更高的层次来创建逻辑思维模式。由于教学实践是一个比较复杂、逻辑性比较强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执行期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进行分析,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从而实现技术性以及理论性教学的统一方式。反思性教学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2]。反思性教学能优化实际的教学形式,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说,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
三、构建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一)构建教师的反思能力
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监控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上。首先,对于教学监控能力来说,主要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特别是教学计划、教学组织以及课堂控制等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并创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堂中,还要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程度,并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最后,在教学后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特别对实际的教学工作、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等,并保证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灵活应变。
(二)构建教师的反思内容
反思型教师主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反思是自我意识的主动性,原有的理念并不能对新的理念进行指导,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形式的产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实践,该实践活动的引导者要具有各个方面的知识。例如:引导者的自身素质、行为条件以及教学态度等,并形成广泛性的教师思想。所以说,将教师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实现联合,实现了教师反思性的统一效果。
(三)构建教师的反思策略
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就要具有相关的反思策略。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以教师本身意识为发展条件的,并不只是教师实际的培训过程。反思策略的实施能培养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反思习惯。在现实意义发展形式下,对教师的反思意识进行培养,首先从理论形式上进行系统学习,改变教师本身的不规则条件,如:对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同事之间进行友好沟通,掌握科学的反思手段等。而且,教师的反思能力还可以利用培训方式来培养,并客观的改变教师的反思习惯。要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学生,就要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
(四)构建教师的反思途径
构建教师的反思途径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激发教师的反思观念。教师教育者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培养方式,不仅要激发教师的反思兴趣,体现教师个人的发展价值和教学环境,还要不断扩展教师的思维空间和反思范围,从而使教师在反思能力培养方式上形成主观性。其二,形成终身学习的行为理念,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背景和现实意义,贯彻教师终身思想的行为观念,并适应整个社会的积极发展。其三,建立自我批判意识,提升教师的理性思维。因为具有明确的思维能力以及反思素质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条件,不仅要在理论思维能力上进行培训,还要把握整体的思想模式。根据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反思能力,建立终身学习思想。其四,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根据教师的教学兴趣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育者之间紧密联系,并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不仅开阔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也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理解,分析了反思性教学在实践中发展的意义,可以看出,要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实现反思型教学,就要在教师思想、教学内容、实施策略以及反思途径五个方面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星妮.反思式教学之于教师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刍议[J].神州(上旬刊),2013(5):69~70.
[2]胡柳虹.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探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黄河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张芳芳(1986-),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基础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