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体会
2016-11-26唐洪艳
唐洪艳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体会
唐洪艳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阐明了以“历史的自然”取代“抽象的物质自然”。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但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阐明了共产主义是现代历史运动本身的实践趋向。
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五月,其主要内容是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这里我主要对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的唯物史观的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第一章的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对德国的意识形态以及一些形而上学的观点的哲学家们进行了批判,并基于此阐述了自己唯物史观的观点。
第一,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德意志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个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首先是对“个人”的阐述。马克思指出,“应该根据现有的经验的材料来考察和研究”[1],“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1]即“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他们的意识。”[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实中的个人”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二,是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有“生命的个人”的生存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第三,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起初“家庭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首次阐述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他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的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他们消灭。”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鲜明的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概括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志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
第三,阐明了以“历史的自然”取代“抽象的物质自然”。
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局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本体论时,正是指出了他由于不能理解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建立的“历史的自然”既是自然科学的真正对象与材料,又是人类社会状况演变的真实根源,从而必定重新陷入唯心主义:“他没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依赖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自然的物质性,若脱离它与现实个人的生产史的联系,就不是自然界之真正的感性存在,而只是一个关于自然界的实在性的理论抽象。
第四,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但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人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他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里已经开始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最为基本的内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可以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制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源头之作,它在本体论革命的渊源中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来内涵,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关键的启发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唐洪艳(1990-),女,汉族,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人,法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K09
A
1672-5832(2016)11-0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