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贵乎情
2016-11-26梁婉然
梁婉然
(深圳大学文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00)
诗贵乎情
梁婉然
(深圳大学文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00)
诗歌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指明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的。因此,诗贵乎情。要做到缘情而发,诗人要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诗缘情;诗贵有情;有感而发;生活积累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从《诗经》、《楚辞》、《汉乐府》至今,发展从未间断。《辞海》对诗歌的解释:“文学的一大样式。运用有一定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感情充沛,想像丰富,语言凝练而富形象性。”由此可见,诗歌中是否有感情的抒发,是诗歌之所以为诗的关键因素。
1 诗缘情
《毛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①,西晋陆机提出“诗缘情”的观点,认为“诗缘情而绮靡”②,借以表明情感的生发与表达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情”,《说文解字》:“人之陰气有欲者”。“情”是阴柔、潜隐,是人内心的潜藏的想法。因此,诗歌的形成,首先是诗人的内心要产生一种感动,“摇荡性情”,然后才能“形之舞咏”。而“情动于中”,《礼记·乐记》中的“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③,也揭示了人心的摇荡、心灵的感动是由外在事物使然。最后需要探究的就是“什么样的外在事物才能诱发作者的感动”。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可见,首先是诗人内心有“气”,即一定的情感沉淀积蕴,在外物的感动、触发,才会“形之舞咏”,创作出感人的篇章。人心的感动就正是由“物色之动”(刘勰《文心雕龙》)所引起的。④比如,魏晋建安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和社会政治的黑暗,此时的诗人流离乱世,人生经历可谓“丰富多彩”。感慨遂深,则诉诸笔端。诗人感情的复杂变化与体验,深沉又直观,微妙而又细腻,表现出深沉的悲凉之意。“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曹植《杂诗》),“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王粲《七哀诗·其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步出夏门行》等,无不充满慷慨悲凉之气。这是充满动人力量的诗歌,实是诗人内心充满了深沉而浓烈的情感,经外物触发才喷薄而出,“形之舞咏”的。
2 诗贵有情
作诗须有真性情。作诗不可胡编乱造,更不可“为文而造情”。南北朝时期梁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⑤“为情而造文”,即作者胸中有非吐不快的情思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采取的一定的表现形式。“为文而造情”,即作者本无什么真实情感却要徒饰文采。显然,“为文而造情”这种创作方法是无法达到诗歌缘情而发的目的的。但是很多初学作诗者却不免犯下这些错误。
2.1 堆砌辞藻。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古诗韵味”,而将古诗的语句化用过来。或者,堆砌大堆的意象。这些诗歌读来似乎“古色古香”,实际上是毫无意味,没有内涵,没有寄托到诗人的情感。或者是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根本承载不起所运用的意象。所创作的诗歌,自然不能达到感人的目的。
2.2 立意不明确。立意明确,是明确诗歌所想表达的主题思想,但实际上,很多人在作诗的过程中却是主题不清,东拉西扯。尤其是在五律、七律诗中,因为句数多,中间四句又要求对仗。因而很多人就拼凑,泛用典故,生硬造句,甚至于逻辑都是混乱的。主题不清,诗人的情感表达自然也是没有,或者是混乱不堪的。这样的诗即使作出来,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2.3 “为赋新词强说愁”。很多时候,我们不懂写诗,或者诗写得不好,很大一个原因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因要作诗而作诗,没有情感的也要生搬硬凑,自然是作不好时。有时候,心中忽有所感,即兴冲冲要作诗,但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学识积累,最后所作出来的诗也可能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诗贵乎情。没有情感的诗歌无法达到感人的效果。当然情感的产生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求而不仕,“有志不获骋”及“众嫉余,以善淫”的坎坷遭遇,必然要生一种愤慨和不平。如曹子建欲建“流石之功”而不可,故而陷入苦闷;左思“沉下僚”,故而义愤在胸。
3 情的来源
无情不诗,无诗不情。情是诗的灵魂,每一首诗都应该带有诗人的感情。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诗歌的情感不是凭空得来的,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首先,是生活的阅历。诗歌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通过阅历生活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在认识上不断丰富情感,才不至于“为赋新词强说愁”。“诗史”杜甫,经历了大唐盛衰,在战乱和颠沛流离中看到了山河破碎和社会上的种种悲剧,才能在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只有经历过生活的洗礼,才能在诗歌创作中反映生活。
其次是自我情操的陶冶升华。情操是道德的、审美的结合;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的体验,理智感是人对追求真理,情感和操守的结合。情操的自我陶冶在于不断地学习,在于自我的修身养性,在于品德的自我完善。没有好的道德品质,自然表达不出动人的情感力量。苏轼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百般磨难,始终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是因为他有旷达自适的思想,才能创作出“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的诗词。
最后,诗人还需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去认识世界。有敏锐的感知力,才能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的美和丑陋的现实,进而将自己的情感与这些感受到的现实结合起来,进行诗歌创作。所以,诗人是敏感的、审美的,诗人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比如李清照,她在流离生活中常常思念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以敏锐的内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因此,诗贵乎情。诗词格律、语言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但诗的情感却需要不断地积累才能有感而发。且情感因人而异。诗歌因有了情感才有灵魂。
注释:
①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② (晋)陆机, (梁)钟嵘. 文赋诗品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③ 王祎.礼记·乐记研究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④ 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⑤ 刘永济.文心雕龍校釋:附徵引文錄.北京:中华书局,2010
G633
A
1672-5832(2016)11-0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