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视角的木里藏、彝、蒙古三语语言融合的分析研究
2016-11-26沈紫阳
沈紫阳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基于语料库视角的木里藏、彝、蒙古三语语言融合的分析研究
沈紫阳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项目课题:基于语料库视角的木里藏、彝、蒙古三语语言融合的分析研究,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6SP75。
在大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语言正经历着深度融合的演化进程,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跨界、跨民族交流,从而加强了民族团结,稳定了社会秩序,繁荣和活跃了市场经济。木里是一个主要以藏族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杂居的藏族自治县。结合党中央对全国维稳工作的严格要求和对少数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笔者从语料库的视角,结合木里藏区藏、彝、蒙古三种民族语言的融合现象,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语言融合的形成对本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语料库;语言融合;木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1 木里民族概况与语言使用情况
1.1 民族概况
据统计数据,至2011年末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有藏、彝、汉、蒙古、回、苗、纳西、布依、傈僳等22种民族;超过千人的有藏、彝、汉、蒙古、苗、纳西、布依7个民族;截至2013年最新统计藏族人口45056人,占32.82%;彝族人口41520人,占30.25%;汉族人口26280人,占19.15%;蒙古族人口8869人,占6.46%;苗族8813人,占6.42%。根据数据分析,在木里人口数量居前三位的少数民族分别为藏、彝、蒙古,而藏、彝两种民族在全县境内分布较普遍,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屋脚、项脚两个蒙古族乡。整体来看,木里全县各民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1.2 语言使用情况
县域内主要沟通语言为汉语,藏语、彝语、蒙古语为常见语言。由于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终端,地形特殊,沟壑纵横,早些年前交通闭塞,人民相互间接触机会较少,因此同种语言地域性方言较为普遍,封闭地域内不同民族语言间融合较明显,不同民族间语言混合使用较为广泛。例如:较少数量民族与人口数量较多民族杂居的区域,就以较多民族语言为该地方主要交流语言。多种少数民族杂居且人口数量相当的地域则出现语言混合使用现象,并表现为语言简单融合趋势。这些地方的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语言交流无障碍,文化习俗相互了解,相处的其乐融融。
2 语料库与语言融合的概念
2.1 语料库的含义及特征
语料库即语言组成材料的积累与整理收藏,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资源,也是经验主义语言研究方法的主要资源,利用语料库可对代表某一语体大量文体的众多语言特征进行提取和统计分析。语料库有多种类型,据文献资料显示,有人曾经主要依据是它的研究目的和用途,把语料库分成四种类型:(1)异质的(Heterogeneous):没有特定的语料收集原则,广泛收集并原样存储各种语料;(2)同质的(Homogeneous):只收集同一类内容的语料;(3)系统的(Systematic):根据预先确定的原则和比例收集语料,使语料具有平衡性和系统性,能够代表某一范围内的语言事实;(4)专用的(Specialized):只收集用于某一特定用途的语料。而按照语料的语种,语料库也可以分成单语的(Monolingual)、双语的(Bilingual)和多语的(Multilingual)。
2.2 语言融合的概念
语言融合,也被称为“语言替代”。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长期密切接触以致其民族语言渐渐趋向融合,由这种情况导致的最常见的语言就是“语言融合”。语言融合并不是指产生“混合语”,而是指相互接触中的一种语言排挤代替了其他语言,即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他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消亡的语言通常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些痕迹,如某些发音方式的特点,当地某些地名或特有地貌、物产的名称等。
3 木里藏、彝、蒙古三语语言融合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木里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无论是文化、语言还是习俗,都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现象,其中语言的融合较为明显。外地人进入各民族杂居的地区,根本分不清是什么民族,一方面是语言的混合使用流畅,一方面是语言词汇的融合完美。藏、彝、蒙古作为木里人口较多、语言融合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封闭的地形区域里,一起生活、共同生产,随着岁月流逝,彼此民族语言间词汇的融合显而易见。我认为这种融合一部分属于语言词汇语料中的被迫融合,也就是民族杂居区域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被迫与人口较多民族语言融合;另一部分属于自愿平等融合,也就是两种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互用彼此语言,从而导致自己民族语言部分词汇无意间转变为其他民族语言词汇。木里藏语和彝、蒙古语之间的融合主要表现为被迫融合;而彝、蒙古语之间的融合则表现为自愿平等融合。
3.1 藏语和彝、蒙古语的融合及原因
木里藏语和彝、蒙古语之间的融合主要表现为被迫融合;也就是藏语言和彝、蒙古民族语言的融合过程中,彝、蒙古民族因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被迫放弃自己语言中的部分词汇,而学会藏民族的部分语言,实现语言的沟通和交流。而导致语言被迫融合的原因有:(1)社会历史条件:木里属于全过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藏族人民在这里生活久远,文化根深蒂固;(2)宗教信仰:藏民族为佛教信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极强,尤其对母语的坚守意识更是值得学习。
3.2 彝、蒙古语之间的融合及原因
彝、蒙古语之间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木里的屋脚、项脚两个蒙古族乡。这两种语言的融合是平等自愿原则的融合。这两民族都是外来迁移民族,彝族、蒙古族主要是四川盐源、云南宁蒗迁移至木里,定居木里大概只有8代左右。在过去生产力水平较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共同背景下,彝、蒙古族在同一地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而逐步发生语言融合。两种民族语言间混合使用较为常见,久而久之部分语言词汇在无意识中彼此替代。
4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知识的载体,亦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木里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县,各民族间语言的融合象征着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进步与繁荣,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人的沟通,有利于科技的发展、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1] 周耀文.论语言融合──兼评斯大林的语言融合观[J];民族研究;1995年06期
[2] 韦浩明.论杂居族群语言的融合——桂东族群问题研究[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G807. 4
A
1672-5832(2016)12-0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