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群体偏见歧视现象的研究与对策

2016-11-26陈润卿

长江丛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少数民族群体

陈润卿

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群体偏见歧视现象的研究与对策

陈润卿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日益加快,少数民族群体也逐渐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由原住地向我国大中型城市流动,促进迁入地的产业升级转变。但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随即应运而生,即部分社会群体由于当下的一些社会恐怖事件和之前对少数民族群体存在的刻板印象而对其产生偏见歧视,使少数民族群体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的整体发展,甚至对城市发展产生负功能,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因此,本文基于对上述现象进行梳理分析,试图从政府、社会和少数民族群体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缓解社会群体对于少数民族群体存在偏见歧视这一现象,使社会接纳少数民族群体,少数民族融入社会,产生良性互动,促进民族和睦团结。

少数民族 偏见 歧视 社会融入

一、偏见、歧视的概念界定

(一)偏见

偏见是指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印象。其与态度有关,但又不同于态度,其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

(二)歧视

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歧视是不同利益群体间发生的一种情感性反应与行为。歧视一般由两个利益群体构成,一个是歧视方,另一个是被歧视方。一般情况下,歧视方由于担心被歧视方对自己的地位、权利、利益、习惯和文化等造成威胁或挑战,而对被歧视方产生丑化、中伤、隔离甚至是伤害的言论或行为。

二、少数民族偏见歧视的概念界定

少数民族偏见歧视是指主流社会群体由于与少数民族群体拥有差异性的地位、权利、利益、习惯和文化而担心少数民族群体对自身产生威胁或挑战,而采取的一系列丑化、中伤、隔离甚至是伤害少数民族群体的言论或行为,其目的是不改变自身目前所处的一切环境境遇,达到一种相对稳定平衡的生存与利益状态。

三、少数民族群体存在偏见歧视的现状

在当下,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群体存在偏见歧视的行为仍时常发生。例如,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毕业后的择业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还有,在平时日常的工作学习与交往中,少数民族群体由于普通话水平相对局限而胆怯与主流社会群体进行交友,仅仅保持在和自己同民族、同语言的社交圈中,缺乏对于异域文化与社交互动的接触与适应,城市融入感与归属感弱,因此很容易被孤立到城市文化的边缘地带。

四、少数民族偏见歧视产生的原因

(1)文化习俗方面存在差异。包括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因素。(2)文化教育水平方面存在差异。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导致教育发展迟缓,群众整体接受教育比率偏低。(3)生活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部分少数民族群体认为,生病之后不能去医院看医生,而要在家中虔诚祈祷,直到疾病有所好转。(4)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城市中存在越轨或失范等行为。例如,抢劫、偷窃、打架斗殴等。(5)由社会新闻热点(恐怖事件)所引发的城市居民恐慌。例如,2014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发生的“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等。(6)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与文化发展的速度不一致,产生文化堕距(Culture Lag)现象;主流文化具有文化中心主义倾向,逐步吞并、同化少数民族文化。

五、应对少数民族偏见歧视的对策

(一)国家和政府

(1)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政策、法律、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2)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中的生存技能,使其在城市中拥有稳定收入和居所。(3)做好各种社会保障工作,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适龄接受教育问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津贴的发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均等化等。(4)定期对辖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行登记注册,随时了解其生活动向,帮助其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困难,为其提供工作和居住便利。

(二)社会

(1)加大宣传力度,借助传统媒介和互联网新媒介消除大众对于少数民族群体的刻板印象,树立新观念。(2)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予以重点社会帮助帮扶,进行必要的社会支持。(3)延伸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网络,帮助其搭建交友、婚恋等人际互动平台。 (4)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差异,倡导文化多样化、多元化,促进文化交织共融。

(三)少数民族群体

(1)加强自身文化知识学习与人格素养提高,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与生活审美情趣,增强城市生活幸福感,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2)遵纪守法,避免从事失范、越轨等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活动,逐渐适应城市生活。(3)培养社会正能量思维,树立健康城市生活观,以真诚、和蔼、积极主动的心态和行动融入社会主流群体的关系网络当中。

综上,若各主体在上述方面采取实际行动,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群体存在偏见歧视的现象将会逐渐缓解;社会将渐趋接纳少数民族群体,少数民族群体也将主动地融入社会,产生良性互动,促进民族和睦团结。

[1]高承海,万明钢.民族本质论对民族认同和刻板印象的影响[M].心理学报,2013.

[2]刘子云.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政学院))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少数民族群体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