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家国观念
2016-11-26高嵩
高 嵩
《诗经》家国观念
高 嵩
孔子的“兴观群怨”,《毛诗序》的“经夫妇,移教化,美风俗”,近代钱穆“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诗》三百篇等等都体现着诗经的重要影响。在核心价值体系下,借助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强调家庭团结和谐与个体的责任,应对现代生活的变迁和各种思想的激荡,保护传统的和合家庭和国家民族观念。
诗经 家庭 国家 观念
《诗》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历代贤人名士对《诗》给予高度评价。从孔子的“兴观群怨”至《毛诗序》的“经夫妇,移教化,美风俗”,近代钱穆“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诗》三百篇”。
《诗》中所提及倡导的家与国的观念,对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核心价值体系下,家、国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汲取先人的智慧,来应对现代生活的变迁和各种思想的激荡,保护传统的和合家庭和国家民族观念。
中国传统的并沿用至今家庭观,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核心,强调家庭团结和谐与个体的责任的厘分。
夫妻是家庭的基本单位,夫妻间的关系关乎家庭的存在发展,《礼记·婚仪》:载“昏(即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以婚礼的形式确立的夫妇关系,对新妇有许多的要求,达到要求才能同君子进行婚配。“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浣洗了衣物,然后请教能否归家。新妇勤恳的完成本职工作,对长辈有最基本的尊敬,而后考虑私情回家探望父母。“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对新妇品德的美好祝愿。希望新妇能够适合家庭,使一个家庭兴旺昌盛,福泽子孙后代。长久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忠诚的基础上基础之上。“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有如云,匪我思存”,丈夫对妻子的忠诚,是虽有如云的美女,丝毫不为所动,以此为基的关系才可能长久。“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为其已”,较之不为如云美女所动的男子,该主人公更为深情令人动容。面对亡妻手制的衣服,一颗痴独的心在麻衣上颤动,思及亡妻,难忍心痛。而在古代礼制社会的男权规范下,女性的忠诚度更令人关注。“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弃妇,“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宁死也要和夫君相伴的烈女…后世对女性忠诚的要求近乎苛刻的地步,稍有不慎便会成为所谓的“淫妇”,被沉塘、生埋。
除夫妇外的其他成员对家庭的责任贡献也很重要。“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子孙后代的贤良与否则关系到家族的传承。“兄友弟恭”是其要求,并非仅仅指兄弟,还有兄弟姐妹、叔侄姑嫂等。“二子乘舟,泛泛其景”,且不论后人对齐国兄妹多少猜疑,将其放在伦理观念下,兄妹的关系令人羡慕难以匹及。
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一个家庭对客人的礼数招待态度无一不彰显这个家庭的修为与教养。“我有嘉宾,中心贶之”,时时对客人持有欢迎赞扬的态度。《诗·小雅·鹿鸣》则描写对客人的招待,使一切合乎礼的规范。对于贤不可得的客人,则日日期望得到教诲,即是对人的尊重,又表现个人的高尚追求。
“国家”与“家国”的存在,二者互为基础。《诗》对家庭观念的影响涉及伦理、礼仪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的和睦对国家的富强和国家责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各地民风中,保家卫国的观念是普遍共识。“视而不臧,我思不远”,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这篇《秦风·无衣》是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战歌。在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百姓体现出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全篇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诗》作为社会意识,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使《诗》中的家国观念更具信服力。由此可以说,诗经作为源头,对中国的民族性格影响极为深远,也塑造传承了我国人民的家国观念。
(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