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成仁方法之多维探究与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力培养

2016-11-26纪望书

北极光 2016年8期
关键词:仁德君子孔子

文/纪望书

孔子成仁方法之多维探究与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力培养

文/纪望书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道一以贯之。其仁不但具有本体的存有根据,而且有多维的践达途径。本文试图以《论语》为蓝本,探究并提出孔子成仁之法的十个向度,希望为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力提升提供多样的路劲选择,为当今成德教化、社会和谐做点贡献。

孔子;成仁方法;道德力;多维探究

深入10余所独立学院调查,在回收的1654份问卷中,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普遍存在对道德概念、成因、践行的模糊,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切实的道德践行。当前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力之本体探究尚属空白,对道德力形成之方法研究主要借鉴国外经验。孔子重仁德教化,其仁不但有本体的存有根据,而且有多维的践达途径。同仁对孔子成仁方法的论述,多数着重“能近取譬”一隅,或从心理学、诠释学角度探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孔门之仁非同现代心理学所指之心理,且其成仁行仁之路劲,单从《论语》来看,就蕴含多样的成仁之法。多维阐述孔门成仁之法,为人们获仁践仁提供了多样的路劲选择,也有益于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力提升。

一、本心即仁莫远求

仁是什么?如何达仁?流行于西方的《圣经》文化,也讲仁道,但其仁道乃神的意旨,要经人的内化才能获得。而孔门心法虽言天道天命,但确信天人合一,将形体渺小的个人经由心性与天道的通接达到至大,大大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和存在价值,也为人的价值判别提供了形上根据,为人的终极关怀与自由指明了航向。孔子在《易传》里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把天地生物之性视为天德,而天地乃一体之共生,此生生之性与共生之德即是仁。后儒多有解释,如周敦颐说“生,仁也,成,义也。”[1],陈淳说“仁是天地生生之全体”[1]王阳明说“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天地之心是生物,人之心是仁爱,由生生到仁爱的转承,自北宋以来,已被看成天人合一、不证自明的真理。由此,求仁获仁,无需向外,反身而诚,即此而在。人之本心,虚灵不昧,乃道之分殊,亦人之理性之本、价值之本、幸福之本。故孔子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即己之天赋本性,不假外求;己不自觉,成仁无望;人生于世,真可欲者乃自身本具之仁,其余己所不及有赖它力者不宜强求。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二、克己复礼便是仁

仁虽是天地生生不息之理,弥漫周遍,人人具备,但还需主体下切实的功夫,渐次而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礼,依理而作,即是仁德之外化。仁与礼在道德实践中互为手段、相互促进,仁是礼的内在根据,礼是个人实现仁德所必需的外在途径。在按礼之规定行事的过程中,礼所蕴涵的仁道会唤醒本心,经由礼的持久“他律”,促成道德主体的自觉自悟,达到外在之礼与内在之理的合一,这既是个体成仁的重要门径,也是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孔子值春秋,礼崩乐坏,仁德让位于功利之主流,孔子深以为忧。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坦荡荡的仁人君子,何忧何惧?然当天下大乱,道德败坏,心怀仁爱的仁德之士,必当心忧天下。社会动乱的原因,除了制度不合理、经济不发达等原因外,追根索源,还是人心败坏。要修人心,必须推行德治教化,范导人们徙义迁善,复归仁德。

三、教学砥砺以明仁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之“性”乃本性,因各人后天环境不一,习性会各有差异。此语昭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平等,警示了人们要修己达仁必籍由后天的学习修炼。《论语》中“学”字出现约65次,知识的丰富,礼仪的涵养,道德的提升,有利于视野的拓展,心胸的开阔,境界的提高,这些都必须通过学习。故《论语》有:“君子学以致其道。”桂馥解释说:“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也。”[2]“学”在先秦时期,与“教”本来一字,写作“斆”,示“教”“学”一体互动。《说文解字》云:“学之为言,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朦也。臼声。学,篆文‘斆’省。”[2]先秦时期,“斆”是君子之学,“斆”的内容是人伦五常,也就是《中庸》“五达道”、“三达德”等相关内容。《孟子》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孔子授徒讲学,亦是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修己安人,达己达人。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成仁之学,修道之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旨,也不抛弃知识技能的习得,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教学即是明证。盖先贤以成仁为旨归,辅之以识见教育,以济世安邦。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通过学习,克服身心之弊,涵咏性情,笃敬以持己,忠信以立诚,居易以俟命。

四、文质彬彬以全仁

成仁涉及天道与人道的协和,实质是礼与理的协和。人非纯粹自然存在,必具鲜明的社会性,人不但要遵从本心天性,还要与时偕行,适应社会人文环境,包括国家制度、法律规章、风俗礼仪等社会规范。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人的动物自然性超过了人文社会性,就会显得粗野,反之会显得虚伪迂腐,两者相得益彰,方为君子。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文胜质的表现,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是质胜文的表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才是文质彬彬,也是仁德全圆的垂范。在文与质二者轻重先后的拣择中,孔子提倡质先文后,子曰:“绘事后素”,要以淳朴的本性做基础,再去讲究礼仪人文,礼仪遵循得再好,没有质朴的性德打底,也只是表面文章。子曰:“人而不仁,于礼何?人而不仁,于乐何?”内心不仁德,表面遵循礼乐,又有什么意义呢?

五、见贤思齐以促仁

通过标杆效应成就仁德。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贤见贤以贤为范,可唤醒良知,增进仁德;见不贤,对照检查,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又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自主忠信,不与仁德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失不要害怕改正。《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标杆效应还体现在上行下效。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六、持之以恒以成仁

无论修炼以达仁德,还是力行仁道,皆为任重道远,必须持之以恒。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持之以恒求仁获仁践仁的写照,为后世垂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仁之艰难,需经久持敬笃行。孔子弟子原宪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即使去掉了克、伐、怨、欲这四样,也不能肯定就是仁德之人。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长葆仁德,方为君子。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有恒之难,难在意志,难在本心长存不放,必得意志坚定,修养践行,矢志不移。宋儒夏僎说:“盖为学之道,不可自是,不可自怠,惟顺其志,凡告以善者,皆乐从之而不拂,务时敏而朝夕于斯,不敢少懈,则凡有所修者无不从欲而至。我欲仁而仁至者,厥修乃来之谓也。既所修从欲而至,又不可谓为善止此而已。又能怀此逊志时敏之诚,不敢少怠,则道积于其身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成仁,必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得择取合适的方法。孔子成仁之法内涵丰厚、形式多样,本文仅从十个方面加以论说,以期通过孔门获仁践仁之路劲的阐发,激起人们发掘孔子成仁之道的兴趣,为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力提升提供有益资鉴,加速孔子仁道思想对当代社会人生的有益渗透,助推社会的和谐进程。

[1]《宋元学案》P26、78,岳麓书社,1986年.

[2]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中华书局,1987年7月版,P269.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本论文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校级课题“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力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

纪望书,(1972—),男,湖南平江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副教授、硕士,主攻国学的现代开发。

猜你喜欢

仁德君子孔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为仁由己
君子无所争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