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考试观解析
2016-11-26赵晓陽
赵晓陽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
毛泽东考试观解析
赵晓陽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
考试观是毛泽东教学改革思想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部分,围绕着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考试基本问题,毛泽东阐发了他对于考试的见解,即考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考试的内容是知识与能力并重,考试的形式是开放性的考试,这些方面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依据,具有浓郁的人本色彩和素质教育意蕴。
毛泽东;考试观;目的;内容;形式
考试观是毛泽东教学改革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毛泽东在自身学习、教学和长期的革命及建设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审视、分析学校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意义的“教育认识”,主要包括“促进学生学习”的考试目的、“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考试内容和“开放性”的考试形式三方面。认真审理这几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和本质特点。
一、考试目的:促进学生学习
考试是兼具客观性、可行性、便利性的教学评价形式之一,它既可以测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质量,又可以成为社会衡量和选拔人才的参考标准。只有运用得合理,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扭曲或异化它的本质。传统教育中的考试方法“用对付敌人的方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并且把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摆错了考试的位置,使考试从一种促进人发展的必要手段异化成了一种奴役人、宰制人的力量:学生普遍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的全部目的或全部意义。考试成了生活的全部内容,分数成了生活的价值方向。为了考试,学生们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为了分数,学生们忙碌于知识的死记硬背。对于这样的“考试”,毛泽东一生中都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这种考试的意义与教学目的相矛盾,既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又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切实加以改革”。这意味着,毛泽东实际上主张在教学目的的意义上来定位考试:考试目的决定于教学目的,教学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素质和能力,考试的目的也应是促进人的发展。也即是说,在毛泽东看来,考试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发展学生能力或素质的手段。
二、考试内容:知识与能力并重
传统教育重八股文式的考试,考试内容多来源于书本,加之把考试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法定标准,而给分的标准又多基于封闭性的测验,基于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程度。所以,传统的考试内容多定位于“知识”方面,而不太关注“能力”方面。对此,毛泽东也是不太认同的,如他反对“公开号召去争取拿五个分,”而赞扬“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他说“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就不一定全优……,,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而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上。可见,毛泽东看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点表现在考试内容上就是(1)考试的题目是公开的,由学生自己研究,自己看书;(2)创见性是答题的主要标准。他举例说,“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答得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这意味着,在毛泽东看来,考试的内容应不局限于书本上单凭记忆就可照搬的“知识”(“答得平平淡淡”),而应拓展为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特别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答得很有创见”)。这一点可以从他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的经历中获得印证:毛泽东在湖南创办自修大学,招收学生时,规定凡要求入学者,必须以通讯的方式回答详细回答《入学须知》里所提出的问题。诸如以前进过什么学校;想研究什么学科;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学科;研究期满后有何打算;以及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问题,显然的不是靠死读书、读死书就能作答好的,而应有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考试形式:开放性的考试
传统的考试注重书本知识的闭卷考试,仅靠死记硬背往往就能取得一个不错的分数,加之传统教育把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法定标准,这造成学生普遍以通过考试,取得好分数为学习的目的或意义。对于这种考试,毛泽东是持反对态度的。他认为这种考试的意义与教学目的相矛盾,背离了考试之为考试的本质。为此,他主张从如下几方面改革考试方法,其一,考试以教学目的为价值准绳,突出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以分数挂帅,整学生。其二,公开考试题目,由学生自己研究、看书去做,以利于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避免死记硬背、被动学习。其三,适当减少考试科目,允许有些课程,如逻辑、语法等可以只学不考,以减轻学生负担。毛泽东的这些主张的根本精神,是反对传统教育以考试为目的,以考试整人,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毛泽东从考试目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三方面对考试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清醒且理智的思考。通过确立“促进学生学习”的考试目的、“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考试内容、“开放性”的考试形式,在观念和现实上把考试带回了正当位置,使考试真正成为一种发展人的手段,成为人为的和为人的存在。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张有龙.毛泽东教学改革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周小李.毛泽东素质教育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1.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丛喜权.毛泽东教育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赵晓陽,女,汉族,衡阳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讲师。
项目名称
2013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院级课题“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编号XYSI3Z09)